“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6-03-17 04:34:37董扣艳
管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节约人口文明

黄 娟,董扣艳

(1.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3.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黄 娟1,2,董扣艳3

(1.中国地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4;2.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4;3.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建设“三型社会”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从“三型社会”新概念出发探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认识与实践生态文明的新视角与新思路。本文深入解读了“三型社会”新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分析了“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科技教育发展绿色化、完善人口资源环境制度,以促进并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三型社会”;生态文明;人口;资源;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三型社会”是要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学术界立足于“三型社会”新概念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十分少见。本文结合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新形势,通过深入解读“三型社会”新概念及其内在联系,阐明“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我国深入认识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一、“三型社会”新概念及其内在联系

目前,学术界关于“三型社会”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人口学界提出的“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1];另一种是程恩富教授提出的“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2]。本文中的“三型社会”是后者的简称。从“三型社会”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搞清什么是“三型社会”及其内在联系。

(一)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

人口控减提质,主要指控制和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人口数量指人口的规模。控制数量就是不要增长,减少人口就是要负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们应实行“先控后减”,即在控制人口总量基础上逐步减少人口总量。中国人口学界普遍认为,人口质量主要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3]。本文认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高人口质量应包括人口的健康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等综合素质。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呈反向关系:在相同条件下,人口数量越多人口素质就越低,人口数量越少人口素质就越高。这在国内外都是普遍现象。就中国人口现状而言,控制与减少人口数量是解决其他人口问题的前提,“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中,只有控减人口数量,才能更快地提高人口质量和人均生活水平”[4]。反之,提高人口质量对控制和减少人口具有重要反作用。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就是主张在控制减少人口数量基础上提高人口综合素质,通过提高人口素质来控制和减少人口总量,进而实现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良性循环的社会。

(二)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

这里的资源是指各类自然资源,就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而言,当前重点指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节约与增效是资源使用的两个方面,并存于资源使用过程中且密切相关。资源节约,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对资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利用,强调在同等条件下生产同样的产品、增加同样的财富使用更少资源,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生产同样的产品或创造相同甚至更多财富。资源增效,是指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单位资源获得更多经济收益,强调在消耗等量资源条件下创造更多收益,简言之,就是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产品、创造更多财富。节约与增效是资源利用的两个不同方面:节约可以增效,浪费降低效率;增效促进节约,低效就是浪费。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与资源浪费、过度使用、低效利用型社会相比,就是通过节约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保障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日趋紧缺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是当务之急,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

这里的环境是生态环境的简称。环境保护强调的是预防,这是一种发生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前的行为,体现的是“防患于未然”,保护环境就是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发生;环境改善强调的是治理与修复,是一种发生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之后的行为,体现的是“亡羊补牢”,改善环境就是改善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和已经被破坏的生态。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不可偏废,保护强调事前,改善强调事后,事前与事后必须有机结合。就中国环境现状而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及时修复生态,这是一种事后补救办法,而保护环境对建设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来说更有意义,因为污染后治理和破坏后修复需要付出更大代价。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生活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强调用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发展理念对待生态环境,从根本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对人类发展中已经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要及时治理、不断改善。只有实现环境保护与改善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相比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的提法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

(四)“三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三型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影响。第一,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是关键。尽管现代社会的人口变动不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但人口变动仍然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5]。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上,人口问题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因而解决人口问题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原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如果我国保持20世纪70年代初的生育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那么,我们的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就碳排放量指标而言,如果按人均3.8吨计算,少生4亿人就等于每年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6]。人口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过多的人口及不当生存方式对资源环境构成压力;反之,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即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必将促进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和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是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自然资源则是人类创造一切财富的前提。资源节约增效可以有效保证资源供给,资源充足与丰富可以增加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增长可以促进环保技术研发,生活水平提高可以改变人口生育观与自然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因为不同资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资源使用不当造成的。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可以有效促进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和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第三,建设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是核心。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放心食物是人的基本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给人带来身心疾病。因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是自然遗产和社会文化遗产这两部分的乳汁喂养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结合在一起,陶冶着人的情操,塑造着人的品格,浸染着人的心灵,规约着人的行动”[7]。建设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可以促进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建设、推动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建设。因为资源、环境、生态不可分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可以保障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破坏生态环境将造成资源浪费与低效使用。如,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破坏必然破坏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水生态就是建设节水型社会。

较之于人们熟知的“两型社会”,“三型社会”把人口发展的基础作用与人口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联系起来,看到了人口、资源、环境共存于一个复合系统中,从而弥补了“两型社会”概念的不足,这是对“两型社会”概念的丰富与发展。较之于人口学界的“三型社会”,程恩富教授提出的“三型社会”新概念内涵更加丰富:人口既要减少又要提质,资源既要节约又要增效,环境既要保护又要改善,因而更加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二、“三型社会”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环境下生产生活,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难发现,“三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建设“三型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三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体现

狭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广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即开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生态文明的本质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三型社会”就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前者的“人”对应后者的“人口”,前者的“自然”包括后者的“资源、环境”。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可以理解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和谐,人与自然不和谐就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冲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即人口数量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质量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素质,生产生活方式必须适应资源环境要求。因此,“三型社会”实际上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化,建设“三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三型社会”。

(二)“三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8]。其中,特别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就是说,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进而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由于人口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人口数量质量、生产生活方式影响资源环境,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也应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甚至是关键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更要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缺少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的“两型社会”建设很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全面、系统、深入建设“三型社会”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三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借助具体途径来实现。建设“三型社会”是要通过人口生态文明、资源生态文明、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控制、减少人口数量可以减轻资源环境负担,提高人口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等综合素质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包括资源、环境的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体,资源节约增效、环境保护改善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因此,无论是建设人口数量适度、人口质量提高的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还是建设资源消耗少、使用效率高的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以及建设环境污染度底、生态保护好的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都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都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三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三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三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三型社会”建设共同归属于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应该成为贯穿于“三型社会”建设始终的核心理念。

三、“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因素。“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9]。我国实施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国策多年,但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而且在新形势下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科学认识与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与挑战是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偏低

庞大的人口数量、偏低的人口质量,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首先遇到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在人口诸要素中,人口数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也是最重要的[10]74。尽管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数量,但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并没有改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4 735万,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9%。人口基数的庞大,决定了人口的惯性增长,目前我国人口年均增长800万~1 000万。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14.9亿,比资源、环境的合理人口承载力多了1倍[10]24-25。中国不断增加的人口总量,正在逼近国内主要资源和生态安全所能承载的极限[11]。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基于人口普查和近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使用人口预测模型得出的数据显示,“全面二孩”实施后可能在2017年出现生育高峰。“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12],在某种程度上,该项政策的实施必将带来更多人口,加大资源环境负荷。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人口质量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人口质量问题有三多:文盲多,约5个人中有1个文盲,文盲总数2亿多;残疾人多,20个人中有1个残疾人,残疾人总数6 000万;智力低下者多,全国智力低下者总数在1 000万~2 000万,这反映出中国人口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存在很大问题[10]69。而且中国人口生态文明素养偏低,生态文明远未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此外,我国人口数量、质量在城乡间及地区间呈现较大差距,一些地区人口增长与素质低下陷入恶性循环,一些城市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二)资源浪费与利用效率低下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节约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即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资源浪费与低效问题依然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触目惊心。我国资源紧缺但利用相当浪费。如北方城市供暖温度偏高,且人走屋空供暖依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但北方大中城市建了不少高耗水的洗浴中心、高尔夫球场;我国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但舌尖上的浪费叹为观止,建设用地占而不用、开而不发现象普遍。从纵向上比,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研究,自1980年以来,我国基于10种主要资源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持续下降,从1980年的2.359降至2002年最低的0.726,年均降低4.9%,说明我国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取得很大成效。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节约指数总体下降趋势渐缓,2003年之后开始出现反弹。从横向上比,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13]。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资源紧缺、矿产资源不足,加上资源浪费惊人、利用效率低下,进一步加重了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但保护不力、改善有限使我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形势更加严峻。我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世界第一排放大国[13],201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1/4,在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7个。2013年中东部遭遇“十面霾伏”,雾霾天气让半个中国呛声连天。中国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七大水系中仅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5 000万亩左右,这部分耕地已经不能种植粮食[14]。垃圾污染、垃圾围城现象十分严重,大约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生态恶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是21.63%,不及世界31%的平均水平[15]。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湿地率只有5.58%,相比第一次调查减少了8.82%[16]。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17]。生态差距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胡鞍钢指出:“到2020年,中国不缺GDP,而严重缺乏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资产。”[18]

(四)人口、资源、环境严重失衡

人口、资源、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实践中,我国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合理,人口膨胀、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大城市集中爆发。上海称“人口总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突出”[19]。目前,“北上广”等城市人口早已超出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控制目标,人口过度聚集加剧了这些城市的资源环境问题。就全国分布而言,人口及其生产生活集中在资源紧张的东部地区,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人口却十分稀少。2010年长三角人口数量达1.53亿,环渤海地区总人口达2.6亿[20]。为满足东部地区人口的生产生活需要,不得不花巨资打造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这些大型工程建设给资源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重失衡,根源在于我们缺乏“三型社会”新理念及在其指导下的科学规划。我国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国策出台时间不同、实施主体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加上我们的生存方式严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剧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失衡状态。

四、“三型社会”新概念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从“三型社会”新概念出发,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努力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和谐。这就需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协调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制度。只有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保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为解决三大问题以及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相互失衡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目前,我国人口发展战略、资源发展战略、环境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为制定并实施“三型社会”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无论是人口发展战略、资源发展战略还是环境发展战略,都缺乏从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系统,或“三型社会”整体角度思考的战略思路。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要与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相匹配,建设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应与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相协调。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将三大发展战略合并,从“两型社会”战略上升为“三型社会”战略,将“三型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这就要求党和国家在重要决策中,用“三型社会”新概念替代“两型社会”旧概念,用“三型社会”新战略取代“两型社会”战略和人口发展战略,将“三型社会”战略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可以说,“三型社会”战略是我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点,因为“三型社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体现、重要任务和有效途径。

(二)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

既然建设“三型社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那么,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一是加大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建设力度。人口持续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程恩富教授提出,只有严格实行 “先控后减”(总人口先控制在15亿左右,后逐渐减至5亿左右)的人口调控政策,才能实现人口素质的较快提升,才能促进人口同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1]。这一主张曾受到责疑甚至人身攻击,其实持有类似主张的大有人在。早在1957年,马寅初就提出中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为7亿~8亿;宋健等人估算,百年后中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多数研究认为,中国最优人口环境容量应在7亿~ 10亿,更有少数人主张中国远期人口数量保持在4亿为好[10]76-77。我国虽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并没有否定计划生育政策,事实上,“北上广”等城市已将“控制人口规模”明确为管理方向。二是加大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建设力度。目前,我们要重点做好节地、节水、节能等工作,包括盘活存量用地,处置闲置土地,开发地下空间,整理复垦土地,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推动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耗能领域开展节能工作,提高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土地、淡水、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三要加大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建设力度。我们要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严格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加大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尽快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土壤污染重灾区的治理力度;加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想方设法添绿、增绿、补绿,保护河流、湖泊、池塘、沼泽湿地等,增强抵御洪涝灾害与自然灾害的能力,整合、修复、保护各类生态要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

(三)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体现在空间上就是人的生产生活空间与自然的生态空间相协调。目前,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相匹配,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格局。一要控制生产空间,协调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目前,我国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极不相称,生产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生产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占据越来越多的国土空间,严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轻易增加生产空间,必须严格控制工业用地和工业空间,当然也要保护好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生产空间。二是确保生活空间,协调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生活空间不断扩张,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很高,出现越来越多城市群,生活空间占据越来越多的生态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提高现有生活空间利用率,发展绿色城镇,建设美丽乡村,使生活空间从数量增加转向质量精致。三是增加生态空间,协调生态与生产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前提,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开发绝不能牺牲生态空间,“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21]。增加生态空间需要见缝插针,可以在房顶、立交桥等地建设生态空间。

(四)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形成巨大压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处理好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构建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一是构建绿色生产方式,即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生态经济。其中,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产品—废物”直线经济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通过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减缓生产与生态矛盾,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好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完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二是构建绿色产业结构。既要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又要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影响小的服务业,更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三是构建绿色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环境,而且通过生产方式间接影响资源环境。我们必须倡导、培育、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面转变,鼓励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绿色产品,养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旅游等自觉行动,将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融入生活消费各方面与全过程,形成健康、文明、节俭、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

(五)推动科技教育发展绿色化

建设生态文明和“三型社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资源环境具有双重效应。科技创新必须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创新绿色科技。如果说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创新绿色科技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抢占绿色科技制高点,目的是在发展绿色经济中抢占先机。我们应确立绿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努力提高绿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绿色科技驱动生态文明和“三型社会”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和“三型社会”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我们要针对公众、学生、领导等不同群体,采取宣传、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2],以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最好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新理念[23]。只有让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和“三型社会”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完善人口资源环境制度

人口控减提质、资源节约增效、环境保护改善都离不开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和“三型社会”必须建立并完善以下制度。一是坚持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既要坚持现有《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环境保护法》《循环经济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更要完善计划生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资源节约、提高效率、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法律法规,特别是要建立并完善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三型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法规。二要坚持并丰富三大基本国策。面对当前人口、资源、环境三大挑战,我们不仅要坚持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大基本国策,而且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三大基本国策。当前,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既要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更要强调提高人口质量;坚持环境保护国策,既要保护环境也要改善环境,既要保护改善环境也要保护改善生态;坚持资源节约国策,既要节约资源还要提高利用效率。三要坚持并发展相关考核制度。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而环境保护国策成效不大根源在于没有严格实行这一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和“三型社会”,要在完善计划生育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其中就包括一票否决制、终身责任追究制等。四要构建和发展相关体制、机制。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相互交叉,生态文明与“三型社会”建设涉及卫生计生委、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等众多管理部门,尽管不同部门工作重点不同,但它们都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必要时建立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来统管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1]我国人口学界首次提出建设“三型”社会理念[EB/OL].(2010-07-10)[2015-10-10].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7/10/c_12319930.htm.

[2]程恩富.新人口策论:先控后减[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1):2.

[3]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87.

[4]程恩富.“先控后减”的新人口政策[J].绿叶,2010(4):30.

[5]程恩富.激辩新人口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7-76.

[6]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部长访谈录——“十二五”规划热点面对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7-168.

[7]方世南.生态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J].江汉论坛,2003(4):61.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02).

[9]程恩富,王中保.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51.

[10]王芳.环境与社会:跨学科视阈下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11]王中保.倡导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7):193.

[12]中央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每年或增加人口800万[EB/OL].(2015-10-29)[2015-11-02].http://baby.sina.com.cn/news/2015-10-29/2050/205070784.shtml.

[13]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求是,2013(24):3-4.

[1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20.

[15]污染触目惊心 土壤修复市场处于起飞前夕[EB/OL]. (2014-05-09)[2015-10-10].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09/12293431_0.shtml.

[16]章轲.林业局: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全球平均水平[EB/OL].(2014-02-25)[2015-10-10].http://www.yicai.com/news/2014/02/3507085.html.

[17]刘晓星.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出炉[EB/OL]. (2014-01-14)[2015-10-10].http://env.people.com.cn/n/2014/0114/c1010-24110911.html.

[18]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8.

[19]上海将严格落实居住证制度控制人口规模[EB/OL]. (2014-01-19)[2015-10-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9/c_119032633.htm.

[20]百度百科.环渤海[EB/OL].(2010-03-17)[2015-10-10].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822.htm.

[2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7)[2015-10-10].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bj/2014-03-17/c_126274610.htm.

[22]习近平.宁可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EB/OL].(2013-09-07)[2015-10-10].http://news.youth.cn/gn/201309/t20130907_3839400.htm.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责任编辑 刘 晔】

Research o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Concept of“Three-oriented society”

HUANG Juan1,2,DONG Kouyan3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Hubei,Wuhan,430074;2.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Hubei Province,Hubei,Wuhan,430074;3.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

The construction of“three-oriented society”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dv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t's not only a new perspective but also a new idea to explore o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concept of“threeoriented society”.This paper giv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new concept of“three-oriented society”and the inner link between them,and also analyz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it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I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concept of“three-oriented society”,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a bet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And the major measures consist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three-oriented society”;intensifying the building of“three-oriented society”;coordinating the space patterns of production,livelihood and ecology; promoting green production mode and lifestyle;promoting the gree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s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ree-oriented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X2

A

1674-6511(2016)02-0007-07

2015-11-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048);湖北省高校人文与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度科研开放基金项目(DXS20150010)。

黄娟(1963-),女,上海崇明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董扣艳(1992-),女,江苏盐城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节约人口文明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漫说文明
节约
节约
节约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