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扩张路径研究

2017-01-10 11:16:59王晓芳于江波
管理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五国中亚经济带

王晓芳,于江波,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我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扩张路径研究

王晓芳1,于江波1,2

(1.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国内欠缺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制造品,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引起世界各国的争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在世界范围寻求尚未饱和的市场,中亚五国必将成为美国未来的战略争夺区域。笔者针对中亚五国市场的特征,分别建立“同质”和“异质”贸易商品的市场均衡博弈模型,并提出我国向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扩大贸易规模的三阶段操作路径:以均衡达到共存→以成本优势抢占最大市场份额→以技术优势占有中亚五国市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同质贸易商品;异质贸易商品;贸易扩张

在资源禀赋单一的国家,经济发展依靠少数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取得的规模化竞争优势(Redding,2004)[1],资源稀缺要求其在多样化和专业规模化生产之间做出选择。在对外出口方面,我国长期发挥规模化和多样化的优势(赵永亮,2011)[2],但是,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问题突出,资源禀赋的束缚在产业内不断呈现,专业化分工的规模生产将是我国在商品出口方面的必然选择 (林毅夫,2005)[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传统对外贸易商品出口下降,开拓新兴商品消费市场对于我国贸易扩张至关重要(赵永亮,2011)[4]。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并不是强制的过程,而是域外市场需求者“自愿”接受并持续消费贸易商品的过程。本文基于中亚五国商品市场需求者偏好的角度,根据中美两国贸易商品的差异性,研究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我国贸易商品与美国贸易商品“同质”的情况下,如何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市场共存局面,以最大限度抢占市场;第二,当我国和美国的贸易商品均存在各自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从“共存”到“抢占”再到“占有”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出口贸易的扩张。

一、相关文献综述

新兴市场的开拓需要内、外两种作用力共同 “推动”和“牵引”,内部作用力源于本国企业生产的贸易商品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外部作用力源于市场消费者能够自愿且持续接受外来商品。现有的学者多是将这两种作用力分开研究,所得结论没有完全反映市场开拓的作用力强度。

(一)出口贸易的推动力

对出口贸易内部作用力的研究,最早是Leonitief在1953年提出的贸易结构与资源禀赋之间的“里昂惕夫悖论”[5],之后,学术界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对Leonitief的研究进行验证和深化。纵向方面,Vanek(1968)[6]、Helpman(1999)[7]将资源禀赋的范围扩大,论证了资源禀赋与贸易结构的关系、放宽技术要素的限制条件以及技术差异对贸易结构的影响,认为资源禀赋是出口贸易的基础,技术因素影响生产效率,进而影响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和总成本。横向方面,研究者将Leonitief的贸易结构与资源禀赋关系进行细分,从产业链角度诠释了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Krugman(1979)[8]提出不同国家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观点,认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具有不同的需求弹性,技术要素通过降低工业制成品中的能源消耗系数进而降低对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Krugman(1986)[9]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指出,技术扩散的时滞使产品在国际间流动。高技术产品诞生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对高技术产品模仿期间,产生高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互补的国际贸易形式。发达国家出口创新产品、进口传统产品,发展中国家进口高技术产品、出口传统产品。Melitz(2003)[10]从微观视角解释了商品出口的原因,认为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随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无论是出口企业还是非出口企业均承担固定生产成本和可变成本,生产率的提高是企业抢占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出口。Chaney(2008)[11]认为,如果技术因素导致行业内生产效率均服从帕累托最优,则可变成本只能影响贸易商品的生产企业数量,对企业平均出口量不会产生影响。Isgep(2008)[12]对技术差异的来源进行总结,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均比非出口企业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效率差异源于“自我选择”而非“出口中学习”。综上所述,出口贸易的推动力主要是资源禀赋的差异和产业链中的技术差异。

(二)需求视角下出口贸易的牵引力

需求视角是站在贸易商品接受者的角度,探讨外来商品如何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并持续使用。Brander(1981[13],1983[14])、Spence(1981)[15]和 Dixit(1977[16],1984[17])在新贸易理论中提出了不完全竞争、消费者多样化的偏好、商品的异质性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观点,解释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国家间的出口竞争问题,认为消费者偏好和出口商品的异质性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Falvey(1981)[18]对出口商品的异质性来源进行研究,认为商品的差异性体现在技术密度上,因为技术因素是决定生产商品中资本和劳动力比例的关键因素。Brander和Spencer(1985)[19]研究了出口贸易商品在具有技术密度差异但存在替代性的假设下出口贸易扩张的途径,认为两国分割第三国市场的竞争取决于本国的贸易政策,出口补贴将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Hopenhayn(1992)[20]研究不可替代贸易商品的扩张因素,认为只有异质性企业的高效率生产才能在行业中存活。强永昌(2002)[21]认为,随着商品差异化程度的提高,同类商品在各自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和市场垄断地位,在商品贸易中,比较优势中的资源禀赋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朱希伟(2005)[22]研究了不可替代商品进入新兴市场的影响因素,认为在商品贸易中,进入新的市场必须支付“零碎”的成本,主要是广告、推销和疏通关系等成本,而这些成本的总和非常大,是影响商品贸易的主要因素。钱学锋(2010)[23]研究了异质性商品的价格效应,认为在异质商品贸易结构中,国际贸易的价格调节机制具有集约的价格效应,新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产生预竞争效应,导致出口市场价格的下降。Keeble、Nachum(2002)[24]研究了商品的网络效应对出口国市场份额的影响。黄玖立(2012)[25]认为,区域间贸易的微观基础是企业的市场销售行为,在市场规模和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能否使本国商品进入区域市场取决于本国企业所出售的商品的异质特征。王虎(2013)[26]对商品的差异性进行界定,认为生产投入的同质性和消费效用的替代性共同决定商品的差异性。综上所述,在贸易扩张中,消费者偏好、商品的差异程度、商品的替代程度、价格因素、网络效应、广告推销等因素是消费者接受外来商品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贸易扩张影响因素小结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我们发现,在对新兴市场贸易扩张中,一方面是内部实力的向外延伸,受资源禀赋和技术差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出口市场消费者对外来商品的接受程度,受消费者偏好、商品差异性、商品的可替代性、价格因素、网络效应、广告推销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但是消费者偏好的转移须支付一定的成本。商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为技术含量的不同。商品的可替代性是同质商品的替代程度,反映了同质商品的特征水平和商品的兼容性。价格因素是同质商品在市场竞争初期的主要影响因素。网络效应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愿意持续使用该商品。广告推销等方式不但影响商品成本,而且影响商品外在特征被消费者认知的程度,可称为外部信息(与之相对应的是内部信息,内部信息是已经使用该商品的消费者与未曾使用该商品的消费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而扩散商品的信息,主要是商品内在性能的传播,包括可靠性、方便性以及耐用程度等)。笔者将在建立市场扩张模型中对上述因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份额竞争的影响进行详述。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的特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第一阶段涉及的区域包括我国西部九个省、市、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和中亚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我国通向西方国家的必经之地。中亚五国通过向其他国家进口商品间接地提高本国技术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中间产品的进口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较低成本引进、模仿与吸收他国技术,直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提高国内生产研发能力[27]。中亚五国依照资源禀赋差异可分为能源国家和非能源国家,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石油国家,拥有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代表的非石油国家,拥有储量丰富的水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的共性在于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大量工业制成品需要从国外进口。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例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的特征。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国家商品市场的特征

哈萨克斯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亚五国石油国家的代表,能源产量占据中亚五国能源总产量的95%,国内石油储量的80%尚未开采[28]。工业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以及机械制造业,以生产机械设备、拖拉机、农业机械和防卫商品为主[29],受苏联产业布局的影响,尚未摆脱以自然资源初步加工为主的工业布局,工业发展所需的大部分商品均从国外进口。在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前五类商品中,机械设备进口量最大,平均在25%左右,其他进口规模较大的商品均为工业发展的必备商品。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前,在经济上是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第三大加盟国家。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受苏联产业分工布局的影响,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对外依赖程度过高,国内供给严重不足,通货膨胀严重。

哈萨克斯坦的市场竞争度很低,进口商品在国内的竞争力大于哈萨克斯坦本国的商品。这一方面是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结构的原因。长时期受苏联计划经济的影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处于低级阶段,消费习惯决定了国内商品市场的低迷;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国内企业只能够提供品种单一的消费品,无法生产与进口商品相比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虽然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不断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但市场主体依然是以寡头垄断企业为主,在哈萨克斯坦的机械制造行业中,寡头垄断企业的占有率为100%[29],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过度并没有市场机制建设的支撑。总之,哈萨克斯坦具有丰富的能源储量,但并没有充分利用本国资源的能力,工业化进程中所需的大量商品均从国外进口。

受苏联产业布局后遗效应的影响,哈萨克斯坦商品进口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对中国的进口依存度(等于从中国进口额/总进口额)和对美国的进口依存度(等于从美国进口额/总进口额)均不高,如图1所示。

图1 哈萨克斯坦对中国和美国商品的进口依存度

图1所示,在2005年12月之前,哈萨克斯坦对我国和对美国商品进口的依存程度持平,2005年之后对我国的依存程度高于美国,且差距逐渐扩大,这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哈萨克斯坦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本国机械制造业发展不足,无法满足工业化进程对制造品的需求。工业化初级阶段对初级制造品的需求大于对技术含量高的制造品的需求,我国具有多年制造加工的经验,且产品成本低廉,美国的制造业技术含量高,拥有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因此,对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哈萨克斯坦而言,对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就高于美国。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非石油国家商品市场的特征

吉尔吉斯斯坦在独立之前,是苏联的原料供应地,独立之后,受美国向中亚推进“民主化”思想的影响,激进式地推行市场化改革,除了自然垄断行业外,吉尔吉斯斯坦将原本习惯于计划经济运作的大型企业推向市场,小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取代了国有经济,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导,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下降。1991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危机,生产性的国民收入下降8.9%;1992年危机加深,生产性国民收入下降19%,工业净产值下降30%,交通运输业下降36.8%,建筑业下降22.1%,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19%,资金产值率下降22.2%。1993年上述各指标持续下降,吉尔吉斯斯坦工业部门零部件和原材料短缺,供货中断,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经济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与苏联的经济联系中断、进口和出口受阻。在苏联时期,加盟国家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出口占吉尔吉斯斯坦进口和出口总量的96%和88%;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与加盟国家的这种经济联系中断,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工业制成品,如图2所示。

图2 吉尔吉斯斯坦2007—2014年主要进口商品比重

吉尔吉斯斯坦作为非能源国家,其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在其主要进口商品中,矿物产品位居首位,主要从哈萨克斯坦进口,两国原均为苏联加盟国家,独立之前均为苏联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加工地,自独立后开始市场化建设,两国保持着原有的外贸关系。机械制造产品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进口商品。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工业极其落后,依靠大量进口工业商品满足本国需求。吉尔吉斯斯坦的工业以食品工业、轻工业和金属冶炼加工为主。2011年,吉尔吉斯斯坦工业总产值为67.8亿美元,年均增长13.7%,其中金属冶炼加工、水电气生产、食品工业、矿业开采及非金属和能源矿产所占比例分别为55.2%、15.2%、11.6%和7.8%。与哈萨克斯坦类似,吉尔吉斯斯坦也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激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并未能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依靠进口工业制成品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对中国的进口依存度高于美国,如图3所示。

图3 2007—2014年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和对美国的进口依存度

三、中美两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出口贸易竞争的基础

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相邻,具有贸易合作的地理优势,而近年来的贸易逆差决定了美国不会放弃中亚五国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市场将是我国和美国对外贸易角逐的重要场所。

(一)美国重振制造业经济需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的支撑

美国市场经济发达,在国际经济秩序中扮演主要角色。美国经济发展曾一度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不得不重新反思“去工业化”战略,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启“振兴制造业”战略,以创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乃至以“再工业化”作为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的战略跳板。具体措施见表1。

表1 美国重振制造业税收政策措施

对于经济发展未来依靠何种产业支撑,美国的战略是将虚拟经济转向传统经济的制造业。制造业不但能够提升实体经济发展,以实体经济发展抵消虚拟经济带来的负作用,而且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解决高失业率问题。美国采取的第一项措施是对制造业生产厂商实行税收优惠,通过税收形式增加制造业厂商利润。制造业分为传统的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美国在低端技术制造业中并不占优势,因而它将重振制造业的重心放到高端技术制造业。为重振高端技术制造业,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见表2。

表2 美国重振制造业技术政策措施

美国政府重振制造业并不是将传统制造业进行规模化生产,而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对制造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致力于研发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以技术抢占全球市场。高端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在短期能拉动本国经济增长,扩大本国出口规模,拉动本国就业,在长期能抢占世界技术最高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技术制造业转型,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技术竞争优势。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优势,并且具有畅通的全球低端制造业营销渠道,美国与中国抢占全球传统制造业市场并不具备优势。美国要独占全球市场,只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

另外,美国在制造业生产方面也逐渐显现出成本优势,美国“页岩气革命”降低了制造业技术升级的能源成本。美国劳工部在2013年发布的《制造业成本比较》中提到,2012年美国制造业单位时间的劳动力成本为35.67美元,低于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2000年至2012年间,制造业的单位时间工资成本增长美国为43%,巴西为158%,韩国为115%,意大利为105%,加拿大为100%,美国制造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

美国在制造业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仅靠政策支持并不能完全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是技术升级的原动力。因此,美国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多边贸易谈判(例如TPP和TTIP)拓展海外市场,同时采取一系列贸易政策措施支持本国制造业,具体见表3。

表3 美国重振制造业贸易政策措施

美国政府采取两项政策保障美国出口规模增大。第一,改革出口管制政策,拓展海外商品市场;第二,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制造业。为促进国外资本流入美国境内的制造业,推动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升级,美国政府明确规定本国技术禁止向中国出售,防止中国在高端技术制造业领域形成竞争。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美国对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国家并不具备优势,在低端制造业与中国形成竞争,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相邻,具有贸易合作的地理优势,而美国近年来的贸易逆差决定了美国不会放弃中亚的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市场将是我国和美国对外贸易角逐的重要场所。

(二)中美两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特征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长期内国内工业制成品无法满足本国工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尽管当前中国和美国并非中亚五国进口主要依赖的国家,但鉴于中亚五国工业制成品庞大的市场需求,中亚五国仍将是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体争夺的市场。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商品的世界贸易结构取决于贸易参与主体对该商品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决定了比较优势程度,即如果贸易参与主体能够将本国丰富的要素资源密集利用,那么相对于其他国家它就具有比较优势[30]。

1.美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特征

美国是制造业大国,在其出口的商品中制造业制成品占据较大比例,表4所示,1963—2004年,美国制成品出口份额逐年扩大,制成品出口占商品总出口的比重由61.4%提高到81.7%[31]。办公和通信设备商品贸易能够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但美国的办公和通信设备商品在全球贸易中的比例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5.4%下降到2004年的12.7%,其出口年增长仅为4%,远低于运输设备和制造业商品的出口增长速度,信息技术商品的出口在全球贸易商品中的比例下降最快。信息技术商品的出口方主要在亚洲,自从2004年开始,亚洲国家出口商品中办公和通信设备商品占全球出口的一半以上。对于美国而言,尽管办公和通信设备商品出口总量在下降,但美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美国通过对外投资将加工、组装等生产环节放在亚洲国家。

表4 1963—2004年美国出口商品结构

美国的出口对象主要是北美、欧洲、中国、日本和东盟,对这些国家(地区)的出口占美国制成品贸易总额的82.3%,但美国对北美、欧洲的出口量年增长率仅为2%,对日本的出口量在下降,对中国的出口量在上升(2000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240%,远远快于对其他主要市场的出口增长),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美国商品贸易的主要国家(地区)

2.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特征

中国制造业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是低技术制造业商品,虽然源于研发投入力度增大和垂直专业化分工增强两个因素的作用[32],高技术制造业呈现增长趋势,然而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并非核心技术的扩张,本质上还是简单的加工。根据OECD《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和低技术四个层次(见表6),我们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进行分析(见表7)。

表6 OECD对制造业的分类

表7 中国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技术结构[32]

如表6和表7所示,1978—2008年,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主导产品经历了 “资源性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三次转变,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加到12 180.1亿美元,年均增长18.1%。在中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占整个加工贸易的70.7%左右,占机电产品出口的74%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1.1%左右,占高新技术产品总出口的87%左右[33]。虽然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例较高,但我国所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在技术上一成不变,贸易竞争力并没有发生变化[34]。尽管我国加大对出口商品技术的研发投入 (在国家863项目中有40%的资金用于出口企业的技术升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35%用于出口企业技术进步,200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1%,仅次于航空航天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通信设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在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比例达到94.6%),但由于我国长期采取出口偏向型技术进步模式[35],出口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总体上属于数量扩张型,技术因素对贸易规模扩张贡献度较低,数量规模的扩大引起价格降低,以及出口偏向型的技术升级驱动等,我国的技术水平和贸易条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与改善。

根据Krugman(1986)的观点,发达国家在贸易规模扩大过程中并没有发生贸易条件恶化是因为具有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维持了发达国家高技术商品所带来的收益。我国在贸易商品结构中已经完成了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但在工业制成品中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结构没有本质区别,并不能形成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竞争格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另外,尽管我国在计算机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等产品的生产能力方面具有优势,但这些制成品的关键技术部分依然依靠国外进口,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贸易商品的格局。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同质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均处于工业化初期,国内欠缺完整的工业体系,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制造品,因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引起世界各国的争夺。在本部分,我们研究在中国和美国提供同质贸易商品时如何扩大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的贸易规模。因同质贸易商品的可替代性,我国贸易商品完全占有中亚五国市场不可实现,在同质商品的前提下,实现与美国贸易商品的市场均衡即为贸易扩张目标。

(一)模型假设

根据文献研究所得结论,我们对影响贸易扩张的因素进行量化假设。

1.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供应方假设

假设一,贸易商品双重异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中存在中国商品和美国商品两种类型,两种商品质量相同,两种商品均具有各自的异化参数。描述商品特征水平的参数“位值”,用表示,;描述商品兼容性能的参数“商品兼容度”,用表示,。

假设二,贸易商品特征水平最大差异化。假设贸易商品的特征水平最大差异化,两种商品的位值分别位于长度为1的线段两端,即。

2.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需求方假设

假设一,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居民对贸易商品具有单位需求。消费者偏好h服从[0,1]均匀分布,t为消费者移动消费商品的移动成本率,假设移动成本为线性,即偏好为h的消费者在贸易商品之间转换的时候,需要支付商品1的价格和付出的移动成本用p1+th表示,而购买商品2所支付的总费用为p2+t(1-h)。

假设二,贸易商品具有网络效应。如果进口商品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消费者的价值随着该贸易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就说明该贸易商品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用e>0表示),网络效应的大小决定了消费者是否愿意持续使用该商品,进而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该商品支付费用。用表示贸易商品i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网络效应的大小,其值取决于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现有的市场力量较量情况下的销售量xb和预期向该市场投入的贸易商品量xp。。贸易商品网络效应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消费者市场网络效应强度e与贸易商品网络效应大小ni的乘积。

假设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消费者为经济人,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消费决策。则贸易商品1的消费者剩余为,商品2的消费者剩余为,其中Z表示消费者支付意愿。消费者购买商品1的条件是,或,其中表示商品2较商品1的价格优势,是商品1对商品2的商品特征异化优势,e∆ n为商品1对于商品2的网络优势,?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对于商品2的需求函数为

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对贸易商品的需求,随其自然客源、价格优势、网络优势的增加而增加。确定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的需求量,除了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已销产量外,还需要确定本国和他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的预销产量,我们假设,经计算可得两国的需求函数为

假设四,中国和美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的竞争,第一阶段取决于商品兼容度,第二阶段取决于商品价格,博弈模式如图4所示。

图4 中美两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博弈模式

(二)博弈均衡模型

根据于维生(2006)[36]建立的商品市场竞争模型,我们设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贸易商品生产的利润函数为:

价格反应函数表明两个国家商品价格的互补关系,竞争对手的价格越高,本国贸易商品的价格随之越高。两个国家的价格反应函数的交点为均衡价格函数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美商品贸易达到均衡时,贸易商品的价格随边际成本c、相对兼容度、网络优势的增加而增加。

两国均衡贸易销售量函数为

(三)博弈模型分析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异质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

在出口贸易商品中,对于异质贸易商品而言,我国具有成本优势,美国具有技术优势。现阶段中亚五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所进口的商品技术含量较低,对我国的依存度高于美国;但随着中亚五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品需求将逐渐增大,我国贸易商品的成本优势将逐渐消失。为防止我国贸易商品被挤出中亚五国市场,我们设计两阶段路径,第一阶段是两国异质商品的“共存”,第二阶段是我国商品对中亚市场的完全占领。路径研究的模型借鉴Bass(1969)的商品扩散模型,并将张伟(2010)改进后的商品扩散模型应用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的划分。

(一)模型假设

假设一,为简化研究,我们假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只有我国和美国贸易商品的竞争,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市场占有量为M1(t),美国的市场占有量为M2(t),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容量为m,t表示瞬时时间。

假设二,根据文献综述,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对抢占市场具有关键作用,我们假设,我国和美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商品均受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影响。外部信息是依靠传媒手段将商品的外部特征向用户传播,包括价格、样式和功能等;内部信息是商品使用者与未曾使用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而扩散商品的信息,主要是内在性能的传播,包括可靠性、方便性以及耐用程度等。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对消费者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商品特征向消费者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如果信息传递畅通,消费者就能够理性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然而,受成本约束,信息的传递并非完全畅通。对于异质商品而言,商品信息对消费者的传递是否畅通,完全影响消费者能否做出购买决策。

假设三,在时间间隔∆t内,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引起我国贸易商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份额的增量分别为和均在(0,1)之间;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引起美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份额的增量分别为和均在(0,1)之间。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现阶段中亚五国对我国制造品的依存程度高于美国,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向中亚五国出口的制造品具有绝对优势。一方面,我国向中亚五国出口制造品中的核心技术受美国制约,本质上是加工和模仿后,将美国的核心技术向中亚五国的渗透,美国从我国出口的制造品中仍然获得收益;另一方面,较美国而言,我国出口的制造品具有成本优势,适合工业化发展初期中亚五国的需求,但这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我们提出两阶段制造品贸易扩张路径,以实现“共存→占有”的目标。

1.阶段一:我国与美国共同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

我国和美国所生产的商品均具有比较优势,例如,我国贸易商品具有成本优势,美国的贸易商品具有创新度高的特点,两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的完全抢占均不可能实现,在不同质量贸易商品的前提下只能“共存”,共同分割市场份额,在对方限制的条件下达到贸易商品收益最大化。在此阶段,我们未考虑中亚五国市场的“真空”消费者,将研究范围缩小至两国对现有市场份额的“共存”。设我国和美国共同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的模型为

表8 中国与美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的划分

从四个区域中的任一区域出发,最终都趋向于均衡点(张伟,2010)[37],所以从任意初始点出发的轨线最终都趋于均衡点。

图5 中国与美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的划分

2.阶段二:我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的完全占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中,我国要实现完全占有的目标,不能仅依靠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必须依靠技术优势取得相对于美国贸易商品的绝对竞争优势。在第一阶段,我们已经分析了我国和美国对既有市场份额的均衡点,在第二阶段我们扩大市场范围,研究整个市场占有“增量”。该“增量”来源于未曾使用过两国商品的“真空”用户,以及我国抢占美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原有的市场份额。

γ是我国贸易商品向美国贸易商品市场份额的渗透参数。

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市场中我国占有总的“增量”为:

同样,美国贸易商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份额的扩张也包括两个部分,即未使用中国和美国商品的“真空”用户,以及中国因竞争失去的市场份额,相对于开拓真空用户为负增量。美国贸易商品市场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总增量的微分方程为

则我国要完全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的模型如下: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中,当我国贸易商品与美国贸易商品相比具有绝对竞争优势时,我国可完全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品贸易市场。起初,我国和美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均具有各自的市场份额。在利益驱动下两国争取尚未开发的“真空”用户,同时,在我国贸易商品具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美国原有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我国抢占,最终我国具有绝对优势的贸易商品完全占有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商品市场,如图6所示。

图6 中美两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市场的划分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均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国内没有完整的工业制造品生产链条,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工业制成品以满足本国的需求,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五国规模庞大的市场需求必将引起我国和美国的争夺。

根据对两国的博弈分析,我们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对于初级产品(低技术产品),我国和美国出口的商品具有“同质性”,两个国家均不能完全占有中亚五国市场。以“共存”达到“均衡”,最大限度抢占均衡时的市场份额,要求我国出口的同质商品对美国商品能够兼容,这样对美国商品需求的增加必然引起我国商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第二,在高技术制造品出口中,中美两国的出口商品具有“异质性”,尽管短期内两国商品依靠各自的比较优势能够在中亚五国市场达到均衡,但这种均衡对我国而言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我国具有的成本优势短期内能够实现我国向中亚五国市场的贸易扩张;长期而言,随着中亚五国工业化进程迈入高级阶段,成本优势将无法与技术优势抗衡,我国出口商品将被美国制造品挤出市场。

基于此,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根据中亚五国产业结构特征,当前扩张我国贸易规模的重心在于同质商品的出口。中亚五国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品是中亚五国当前最需要进口的贸易商品。美国将制造品的重心放在高端技术研发方面,在高技术产品尚未规模化生产之前,我国与美国在中亚五国市场上的竞争应为同质商品竞争。同质商品的特点是技术低,实现市场扩张要求我国出口的同质商品对美国商品能够兼容,我国出口商品与美国商品接近完全替代。

第二,当美国高技术产品规模化出口时,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应该进行技术模仿,另一方面要降低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成本,此时的目的是不被美国制造品挤出中亚五国市场。

第三,如果要彻底挤占中亚五国市场,唯一的方式是进行技术革命,形成我国独有技术,摒弃技术模仿方式。

[1]REDDING S,Venables A.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4,62(1):162-178.

[2]赵永亮.中国内外需求的市场潜力研究——基于工资方程的边界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11(1):20-29.

[3]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考察 [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 C2004015:65-87.

[4]赵永亮,才国伟,朱英杰.市场潜力、边界效应与贸易扩张[J].中国工业经济,2011(9):5-15.

[5]LEONTIEF W.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M].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53:93.

[6]VANEK J.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the N-factor case[M]. Kyklos Press,1968:9-54.

[7]HELPMAN E.The sructure of freign tade[J].Jurnal of eonomic prspective,1999(5):21-144.

[8]KRUGMAN P R.Increasing retur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467-479.

[9]KRUGMAN P R.A technology gap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A].JUNGENFELT K,HAGUE D.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developed open economics[C].London:Macmillan Press,1986.

[10]MELITZ 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6):1695-1725.

[11]CHANEY T.Distorted gravity:The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margi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4):1707-1721.

[12]ISGEP(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Understand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exporter premia:comparable evidence for 14 countri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8(4):596-635.

[13]BRANDER J A,SPENCER B.Tariff and the 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4):313-321.

[14]BRANDER J A.Trade theory:tariffs and cartel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3(16):227-242.

[15]SPENCE A M.The learning curve and competition[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1):49-70.

[16]DIXIT A.Increasing return,divis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MIT Press,1977:168-192.

[17]DIXIT A.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for pligopolistic industries[J].Economic journal,1984(6):1-16.

[18]FALVEY R E.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industry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1,11(4):495-511.

[19]BRANDER J A,SPENCER B J.Export subsidies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rivalr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5(18):83-100.

[20]HOPENHAYN H A.Entry,exit,and firm dynamics in long run equilibrium [J].Econometrica,1992(5):1127-1150.

[2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45-68.

[22]朱希伟,金祥荣,罗德明.国内市场分割与中国的出口贸易扩张[J].经济研究,2005(12):68-76.

[23]钱学锋,陆丽娟,黄云湖,等.中国的贸易条件真的持续恶化了吗?——基于种类变化的再估计[J].管理世界,2010(7):18-29.

[24]KEEBLE D,NACHUM L.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s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J].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27(1):67-90.

[25]黄玖立,冼国明.企业异质性与区域间贸易:中国企业市场进入的微观证据[J].世界经济,2012(4):3-22.

[26]王虎.产品差异性界定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内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3(1):38-50.

[27]谢建国,周露昭.进口贸易、吸收能力与国际R&D技术溢出:中国省区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9(9):68-81.

[28]杨建梅.哈萨克斯坦重要能源的储备、开发和引资情况[J].中亚信息,2008(3):12-14.

[29]顾尧臣.哈萨克斯坦有关粮食生产、贸易、加工、综合利用的消费情况[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8(2):45-48.

[30]TYERS D,ANDERSON K.Disarray in world food markets: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59-198.

[31]杨波.美国制造业变迁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21-26.

[32]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9(6):77-87.

[33]李坤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评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35-40.

[34]SRHOLES M.High-tech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 symptom of technology spurts or statistical illusion[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2):143.

[35]王平,钱学锋.从贸易条件改善看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3):47-53.

[36]于维生,朴正爱.博弈论及其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67-173.

[37]张伟.低碳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152-155.

[38]张芷芬,丁同仁,黄文灶,等.微分方程定性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9-85.

【责任编辑 王建增 张跃胜】

On China's Trade Path of Exporting to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o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WANG Xiaofang1,YU Jiangbo1,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nxi,710061; 2.Tourism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nxi,710062)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on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re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They lack a 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 and need to import a great quantity of manufactures.Their huge market demands will surely cause other countries'competitions.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the U.S.has returned from the virtual economy to the entity economy, seeking the yet-saturated market all over the world.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will surely become the strategy target of the U.S. in the future.According to the market features of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this paper sets up both a“homogeneous”trade goods market equilibrium game model and a“heterogeneous”one and comes up with a three-phase operation path to expand China's trade scale with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namely,to balance to coexist,to achieve the lion's share at the low cost and to occupy the central Asian market with the 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Silk Road Economic Belt,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Homogeneous Trade Goods,Heterogeneous Trade Goods,Trade Expansion

F752.7

A

1674-6511(2016)02-0022-13

2015-12-15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SC022)。

王晓芳(1958-),女,蒙古族,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于江波(1985-),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讲师,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发展。

猜你喜欢
五国中亚经济带
前四个月我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7.3%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10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中亚五国网络媒体对华关注度现状分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40
中亚速览
中亚信息(2016年3期)2016-12-01 06:08:22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及竞争力分析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6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43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声屏世界(2014年8期)2014-02-28 1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