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蔚,朱燕菲
终身教育主体探析:要素功能与有机连接
周 蔚,朱燕菲
终身教育主体是为终身教育提供办学场所、教学活动、管理服务、政策和制度、理论研究等的各类组织机构,体现出鲜明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在终身教育视阈中,学校、政府、社区、企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主体的内涵、功能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终身教育主体需要通过制度突破、资源开放、机构创新和工具选择等途径实现相互沟通和有机连接,以构建开放灵活、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主体;终身教育体系;功能;连接
终身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意指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句话说,终身教育即教育这个词所包含的所有意义,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的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政府、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终身教育体系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改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体系,它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连结社会各种类型教育活动,对人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持续的教育支持与服务,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制度、环境、组织等方面的保障。这些教育支持服务和保障的提供者,正是本文所讨论的终身教育的主体,它们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
1.终身教育主体的多元性
终身教育主体,主要是指为终身教育提供办学场所、教学活动、管理服务、政策和制度、理论研究等的各类组织机构。由于终身教育涵盖了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园启蒙教育)、学校教育(初等、中等和高等的义务教育及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成人扫盲教育、成人各级各类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等),所以,终身教育的主体既包括大学、中学、小学等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包括具有教育功能的社会组织,如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传媒、社会团体以及民间组织等非正规教育乃至非正式教育机构,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点。
终身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是由终身教育的学习者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要求共同决定的。一方面,人们对终身教育的客观需求决定了终身教育主体的多元性。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人的一生各不同阶段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社会大众每一个人又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学习需求,这种极其庞大的教育受众及其差异极大的学习需求仅仅依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机构,或者非正规的教育机构是绝对无法满足的,而必须由国家与政府、学校与家庭、社区与企业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主体共同协作提供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社会成员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要求也决定了终身教育主体的多元性。终身教育体系要成为对人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给予教育支持的全新体系,必须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连结社会各种类型教育活动。只有主体要素的不断多元化发展,才能使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备不断健全,使终身教育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大。
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发起和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并取得突出成效的国家,其参与终身教育的主体极其多样,包括:(1)独立的终身教育机构:社区基础机构(非营利性成人学校、区域性成人学校、成人教育中心、学习交流中心、自由大学等)、私人成人学校(商业学校、技术学校、函授学校等)、校外学位机构(独立的成人教育组织、大学学校系统或州政府管辖单位);(2)正规学校教育机构:公立中小学、社区学院、四年制大学和学院、农业合作推广处;(3)半教育性组织:社区组织(地域性民间非营利会员组织、地域性民间非营利服务组织)、文化组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大众媒体)、各种职业协会;(4)非教育性组织:工商企业(企业自办培训等)、工会、政府机构(联邦政府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州政府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地方或政府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军队(国防部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各兵种举办的成人教育机构)。[2]246可以说是遍布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它们建立了多种多样的载体,整合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充足的学习场所和丰富的学习机会。正是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构建起了美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其终身教育实践成效令人瞩目。
相比较而言,我国终身教育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主体要素的多样化不充分。所谓“多样化不充分”,一是指主体数量的不足。我国终身教育参与主体的数量少,一方面独立的终身教育机构极少,另一方面政府、社会、企业单位、行业组织、社区、文化机构、民间团体等非正规教育组织较少主动参与终身教育,其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二是指主体内涵的欠缺。主要是正规学校教育机构的终身教育参与度低,囿于传统教育思想,中小学基本只注重应试教育,高等学校大多注重精英教育,而鲜有重视开展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备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要转变观念,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快学校教育改革,通过创新和再造,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基本功能朝着终身教育的要求转变,充分发挥出学校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不断增强教育职能,积极投身终身教育事业,如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举办各种学校和培训班、文化部门提供教育服务等。还要着力培育新型主体,如各类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等,促使办学机构、组织的不断扩展和多样。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是终身教育体系完善的首要条件。
2.终身教育主体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终身教育主体的又一重要特点。终身教育的主体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有机的组织,它要与终身教育体系内的其他主体相互沟通、有机衔接,要与体系内、体系外的其他组织不断发生交流与反馈,不断调整与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主体的作用。具有了开放特性的主体,才是终身教育的合格、成熟的主体。就终身教育体系整体而言,同样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教育体系。开放性,保证了它能不断与外部环境的物质、信息、能量进行交流与反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不断加以调整,从而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为人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连续不断的各类教育支持与服务。毫无疑问,任何封闭的组织都是很难与其他组织连接、合作的。只有开放的主体,以及这些主体的有机连接,才能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终身教育主体的开放度直接关系着主体的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关系着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主体缺乏开放性。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制度层面。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观念、模式和方法,教育体系封闭度高。在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教育自成体系,各自独立,相互隔离;同时,封闭的教育系统又与外部系统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发展缺乏连接。很显然,这种封闭的教育制度和办学体系,无法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发展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导致了终身教育实践推进的不力。因此,破除办学系统、办学组织的封闭状况,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要做的重要的政策性、基础性工作。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组织还是其他社会组织,当它们作为终身教育主体时,其内涵、功能、定位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主体的新内涵和新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1.学校: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从封闭转向开放,成为人们的学习基地和学习中心
学校是人类进行自觉的教育活动,传递社会知识文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一定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机构。[3]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各级各类学校无疑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力量,是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要从封闭转向开放,成为人们的学习基地和学习中心。
终身教育体系中中小学的新功能定位——从重视应试转变为重视终身教育基础素质的养成。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要为培养终身学习的人打好基础,其“教育内容应该培养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与乐趣以及不久以后接受终身教育的愿望与能力”[4]12。在终身教育视阈中,我国中小学教育必须改变当前的单纯应试教育或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倾向,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学习态度和动机、学习策略和能力等基础素质的养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学的新功能定位——打开封闭的象牙塔,努力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4]126。在传统教育中,大学是精英教育,其任务是培养青年人从事研究工作或其他专业性工作,大学是学校体系的顶端,被认为是高不可攀的封闭的象牙塔,是少数精英的特权领地。而在终身教育视阈中,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大学聚集了与知识的发展和传播相结合的所有传统职能:研究,革新,教学和培训,以及继续教育”[4]124。所以,它不再是少数人的、高不可攀的封闭的象牙塔,“作为终身教育的理想汇合点,它欢迎希望重新学习、希望使其知识适应需要,或丰富其知识、希望满足其在文化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学习之兴趣的所有成人”[4]13。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一方面要继续重视精英教育;同时,另一方面,它也承担了新的功能,就是要扩大开放性,要向成人提供重新学习的机会,努力成为“面向全民的文化场所和学习场所”。“大学应该成为对成人和青年人开放的、具有多种目的的机构,一方面为了使学生专业化和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为了使学生按时升级和继续接受训练。”[5]277大学从教育体系中的“最高阶梯”,转变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链中一环”,[6]通过入学方式、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的变革,从为少数精英人士提供教育到为大众提供高等教育服务;从传统的分科式的专业性教育,到宽口径的培育模式;从专注专业能力的培养到关注终身学习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发挥出大学在终身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推广,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发展进程加快,开放大学、网络学院、广播电视大学、空中大学、虚拟大学、巨型大学等不同功能定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院校纷纷出现,它们以自己高度的开放性和独特功能,服务于不同人群的不同的教育和学习,有效适应和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新需求。2010年教育部批准试点的开放大学,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服务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为任务,以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目标,在学习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以及教学模式和支持服务模式等方面体现出高度的开放性特性,[7]是一种更符合终身教育理念、更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现实需求的新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视阈中创新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
2.政府:从控制、管理到保障、服务,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政府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终身教育视阈中,作为主体的政府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政府要转变角色,由控制者变为服务者,其职能则要从控制管理转向保障服务。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政府主体的服务职能表现在:遵循终身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民众终身学习的期待和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自身强大的公权力,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各类保障服务。(1)宣传舆论保障。通过政府的影响力,加强终身教育思想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全社会对终身教育的应有重视。“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是使有关方面在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上广泛达成共识”[4]154,促进全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立法与制度保障。通过政府立法,制订、颁布终身教育法律、法规,形成终身教育法,保障公民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权利,引导和支持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推动终身教育国家战略实施。将终身教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时间表,通过教育制度的创新,建立相应的各种制度,保障终身教育的顺利开展。(3)机制调控保障。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协调教育系统内各级教育,使之相互沟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要“解放新的力量来促进教育”[4]156,引导各种力量参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社会其他各部门、组织、行业、企业、民间团体等,促进形成终身教育多元主体间的通畅的合作伙伴关系。(4)载体建设保障。努力构建完备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以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社区学院、企业大学等为主的现实载体,和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虚拟载体,从而建立起完备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网络。(5)经费支持保障。建立保障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形成稳定的终身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经费筹措办法。政府主体正是通过这些保障与服务,体现出在终身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3.社区:从以地域为基础的生活共同体到教育内涵凸显,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依托
社区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终身教育视阈中,由于其具有发挥和实施教育功能的强大作用和巨大优势,社区已不仅仅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这个以地域为基础的概念,其相互关联的基点从一般生活上、地域上的意义,拓展到了教育领域,以教育为特征的新内涵日益凸显。社区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面向全体居民开展的各级各类教育活动,它与社区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相联系,在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每个人终生都在作为其所属社区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所属社区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不论在学习合作和相互支援方面,还是在可能以更深入的方式积极学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都是如此。”[4]96所以,社区教育是一种存在于人们身边、与生活最贴近的教育,它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内全民为对象,与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紧密相连。它为社区内的成员共同拥有、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基本依托和重要组织形式,是确保全民享有公平的终身学习机会的重要途径,在终身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美国终身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极其发达的社区教育,其社区教育的重要机构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全美覆盖面最广(几乎在全美所有的城市或城郊都有)、就读人数最多(占全美大学生总数的近50%)的高等教育形式。社区学院把自己看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办学目的就是为社区服务,尽量满足社区各方、各界的多种教育需求。“随着社区教育实践的推广,不只是公立中小学校,而且正规教育系统中其他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学校、各种非正规学校以及社会或社区机构与组织都开始卷入社区教育。”[8]社区学院比其他教育机构承担更多的终身教育义务,“把教学当做社区”,“把学院当做社区”。社区学院已成为美国实施终身教育、建设“人人皆学之邦”的重要形式。[9]143
4.企业:从产品生产到兼顾教育与培训,教育功能日益增强,成为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平台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有机构成的经济实体。在终身教育视阈中,企业从产品生产转化为兼顾教育与培训,教育功能日益增强,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形式,对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题中重要之义。企业教育主要承担着对在职人员的职业培养与训练。学校后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围绕职业的教育和技术的训练,“技术训练的责任不应单单落在或基本落在学校体系身上。这个责任应由学校、商业与其他企业、校外活动,同积极合作的教育家、工商业的领导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5]241。在这里,企业无疑“是全面教育体系的关键”[5]241。企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企业大学;企业教育的对象主要以本企业职工为主;企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围绕基本知识、岗位技能、素质培训等三大方面。由此可见,企业教育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相契合,与员工的终身学习需求相一致,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相统一,既有利于员工的终身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教育是学校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终身教育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特别重视企业教育,如美国对企业内进行的各种教育及训练活动,如果属于大学水平的,可由州有关机构加以认定,学习成绩可以作为大学的正规学分予以承认。[2]253这使得企业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加有效地衔接起来,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在终身教育中作用的发挥。随着“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企业职工素质提升的要求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企业教育需要面对这些新的机遇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服务于企业人力资源质量提升、服务于企业职工的终身学习。企业教育的发展正是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内涵,“终身教育,从这个名词的全面意义来讲,是指商业、工业和农业的机构都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5]240。
5.博物馆、图书馆等:发挥教育服务功能,成为人们的学习场所
博物馆是典藏人文自然遗产的机构,在建立之时起就以保存遗产为使命,以研究学术为重心;图书馆作为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的机构,其基本职能是保存人类文化典籍,保存民族文化财富。当然,它们也承担着为公众提供知识和教育服务等任务。在终身教育视阈中,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教育使命不断加强,它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科学使命或保存遗产的使命,而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开放,为公众提供尽可能完备的资源、设备、场地等条件,成为人们的学习场所。日本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教育会馆以及公民馆等公共机构都已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尤其是综合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公民馆更是成为各地区终身教育的中心。[9]142另一方面,这些公共文化机构还要进一步与学校系统合作,促进学生对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电影院以及对本国特有的所有文化场所的了解和利用,“以使未来的成人具有审美观和不断接触人类精神作品的愿望”[4]99。这也是它们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终身教育是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朗格朗说:“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点与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正是基于终身教育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与连接。因此,多元主体如何做到有机连接,是终身教育主体建设和发展、也是灵活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关切。
1.以人为本理念下各主体有机连接的要求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利益和要求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实践探索的落脚点,作为衡量各项活动的标准。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的终身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着眼点。这些,同样也是探讨终身教育各主体有机连接的核心和根本。从人的终身学习需求着眼,主体的沟通和连接主要关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
第一,时间维度上,要通过沟通连接打造人一生中能够不断接受教育的通道。通过教育制度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改革,实现各级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保证个人一生各不同阶段需要的教育都能顺利得到和完成。要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学校教育,到继续教育,到老年教育的畅通连接,使教育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真正成为“一个终身存在的连续体”[5]277。教育在时间维度上的连接,目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必须逐步淘汰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之间严格的区分”[5]277,要能够建立起完善的、相通的学制系统,使低层次教育升入高层次教育的通道能够尽量保持贯通,尽可能减少人为设置的台阶,突破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从大学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之间的阻断与隔离,形成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间层次递进的衔接,使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灵活选择,获得合适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也要能够有机连接,要建立各种合理、科学的连接点和连接方式,形成对人的一生各阶段持续不断、相互衔接的教育服务。
第二,空间维度上,要通过沟通连接实现在各类教育之间的自由选择与转换。通过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机沟通和协调,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具备不同知识、技能、经验和不同学习期待的个体能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和实现不同教育的需求。教育在空间维度上的沟通,目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要尽快建立教育沟通平台,支持学习者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次选择和多次选择;支持不同的高等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互转和学分互认;支持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大学、职工大学、自学考试)之间有限度的互转和学分互认。[10]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的协调沟通、互动互补机制,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合作,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企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实现相互沟通,实现各类教育间的优势互补。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多元主体是否有效地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直接关系到每个学习者个体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流动的通道是否通畅,是否能够方便有效地获得终身学习和教育服务。因此,以人为本,实现终身教育主体间的彼此衔接、相互沟通是建设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2.主体有机连接的实现途径
(1)制度突破:突破现有的教育制度,为实现沟通提供政策与制度上的保障。在我国制度化的教育体系中,终身教育主体间的沟通连接、终身教育体系的协调运行都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做保障。也就是说,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理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关系,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表现、做出规定,从而保障整个终身教育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行。就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来看,实现“衔接、沟通”,必须突破现行的教育制度,打破终身教育各主体之间的制度壁垒,要着重建立和完善三项重要的制度:一是教育沟通制度。建立教育沟通制度,使教育体系内的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特别要建立和完善高中后各类教育沟通和衔接制度。二是回归教育制度。建立教育回归制度,使教育领域和劳动领域相互沟通和互动,打破隔绝教育领域和劳动领域之间的壁垒。特别要进一步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三是社区教育制度。建立社区教育制度,使教育与社会(社区)相互沟通和互动,打破隔绝教育领域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藩篱。特别要研究和探索市民社区学习成果的认定和互认制度。[11]制度的创新突破和建立完善,是实现沟通衔接的政策保障。
(2)资源开放:开放现有各类教育资源,为实现沟通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教育资源是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的物质基础。终身教育主体间的沟通,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否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在终身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甚至比较匮乏的当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是尤为重要。就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来看,实现“衔接、沟通”,必须打破资源建设与使用中各自为政的封闭局面,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开放:一是学校教育资源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教育提供援助和支持。让更多的社会成员可以利用学校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体育场所和设施等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利用学校优质的师资、课程资源接受合适的教育。二是社会教育资源对学校开放,为学校教育提供援助和支持。让更多的学校可以利用社会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馆、科技馆、电视台、天文台等文化教育设施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各级各类学校之间互通有无,尽可能共享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和共享,就是要对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盘活、用好相对紧缺的现有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使用效益。资源开放共享的实质与基础,就是主体的开放。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能够开放共享,是实现沟通衔接的物质保障。
(3)机构创新:建设开放大学,为实现沟通提供新型载体。建设开放大学是党和政府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决策,是创新教育机制适应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开放大学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办学的高度开放、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结、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资源整合集成以及人才成长通道转换衔接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区域、行业、企业等不同人群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广泛开展职工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新型农民教育和各类培训”,“顺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向社会最大程度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形式多样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习需要”[12]。可以预见,随着开放大学全面建设的不断推进,它将为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服务,其服务范围将不断拓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应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在任何年龄,以各种形式,为人们所享受;这种教育尤其要着眼于继续不断的自我改造或自我发展。”[5]225面向人人、面向终身教育的开放大学正是对这种理念的最好践行。开放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实现沟通提供了全新的重要载体。
(4)工具选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为实现沟通搭建互通立交桥。所谓资格框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就是资历开发和分类的工具,其依据就是一系列的学习成就级别标准。[13]终身学习国家资格框架是将学历资格、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等各类资格整合起来的新型资格框架,作为测度终身学习成果的能力标准体系,它把知识、能力和技能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水平与相应学历、职业资格相对应,有的资格框架还标出了达到某层级知识、能力、技能水平所需要的学分。[13]作为国际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资格框架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的国家资格框架基于统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资格纳入统一的体系,通过资格衔接的方法,实现各类资历在不同级别、不同领域、不同机构之间的互认,从而实现了全国各类教育的有效衔接,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弹性的终身学习道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14]。通过这种“知识、能力与技能并重、学历资格与职业、技能资格相互沟通”[15]的统一的资格框架,对正规、正式与非正规、非正式教育和学习,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对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进行统一认定,开展学分的互证、积累和转换,使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各种学习形式以及各类职业资格之间的相互沟通、衔接和融合有实现的可能。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是真正实现终身教育多元主体沟通衔接的“立交桥”。
[1]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藤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2] 吴遵民.新版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547.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 龚放.关于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上)[J].辽宁教育研究,2001(3):14-18.
[7] 彭坤明.强化大学属性,注重内涵创新——彰显开放大学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大学优势[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2):5-11.
[8] 张永.美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六个议题[J].终身教育研究,2017(1):38-42.
[9] 贺宏志.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及其推进策略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 刘汉辉.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6.
[11] 叶忠海.当前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终身教育蓝皮书.北京:现代出版社,2010:51.
[12] 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EB/OL].(2016-01-21)[2017-02-21].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726/201602/t20160202_229322.html.
[13] 张伟远,段承贵,傅璇卿.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际的发展和比较[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2.
[14]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9)[2017-02-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15] 郝克明.让学习伴随终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82.
责任编辑 虞晓骏
An Analysis on the Main Body of Life-long Learning:Factors, Functions and Organic Connection
ZHOU Wei,ZHU Yan-fei/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The main bodies of lifelong learning provide lifelong learning school-running sites, teaching activities, administration service, policy and system, and theoretic research with variou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present clear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opennes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learning, there have been new changes in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se bodies such as school, government, community, enterprise, library and museum, etc. Guided by the human-oriented idea, it is necessary for these main bodies to realize mutual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c connection by institutional breakthrough, resource opening,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elec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n open, flexible and effectiv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life-long learning; the main body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of life-long education; function; connection
2017-04-09
10.13425/j.cnki.jjou.2017.03.004
周蔚,江苏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研究员,主要从事远程高等教育研究(zhouwei@jsou.cn);朱燕菲,江苏开放大学健康与养老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研究(2350624068@qq.com)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推进江苏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2015ZDIXM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