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蓬鹏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I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的时间、平均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神经功能分级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具有更高的优良率(96%),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的时间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分级为E级病例明显更多,B级病例明显更少,B级、E级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级和D级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治疗
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分别给予了两种不同入路的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效果略佳,详细情况如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随机均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0-53岁,平均年龄为23.3±1.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23.3±2.0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问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前路内固定术,采取侧卧位,暴露椎体前方和侧方,对受伤部位的中后方骨质和椎间盘进行切除处理,首先清除前方的致压物,植骨,进行内固定,使用氯化钠溶液对伤口进行冲洗。
观察组:采取后路内固定融合术,采取俯卧位,进行全麻,围绕着骨折椎体,在C型臂观察下进行手术操作,使用椎弓根螺钉开始进行内固定治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伤口清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平均住院的时间、平均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神经功能分级:
A级:瘫痪,失去活动能力和知觉,大小便不能够自控;
B级:存在部分知觉,但是失去自主活动的能力;
C级:失去完整的运动功能,肌力级别为1-3级;
D级:运动功能正常,肌力为3-5级,但是存在神经功能障碍;
E级: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正常。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
与对照组患者相对比,观察组患者具有更高的优良率,两组数据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的时间明显更短,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已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神经功能分级为E级病例明显更多,B级病例明显更少,B级、E级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级和D级病例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3所示。
3讨论
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由于受到强大的暴力作用导致椎体发生移位,其中椎体小关节由于椎体脱位出现骨折的情况,同时导致神经根和脊髓受到损伤。因此,采用手术对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进行治疗,其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椎体脱位的复位,为患者缓解脊髓和神经根受到的压迫,进而促进脊柱融合,并且确保脊柱的稳定性。
前路减压复位固定手术,适用于胸腰段骨折和脱位程度比较轻的患者,通过对组织和骨块进行切除,进行减压后,再置入植骨,促进椎体间植骨的融合,最后使用钢板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但是,该手术方式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手术复杂性较高,出血量较大,与后路手术对比复位效果欠佳,甚至可能对脊髓造成损伤。而采用后路椎间融合术对全椎间盘进行切除,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并且促使椎间孔的减压得到改善,提高椎间融合。该手术通过后路椎管把植骨块植入椎间,并且联合后方椎弓根落定以及连接杆的锁定共同对椎间融合产生促进的作用。可见,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比前路复位固定手术具有更高的治疗有效率,手术治疗方式对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恢复椎体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