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熊
摘要:在苏州园林中,有着可感可思的哲学之木,可咏可唱的文学之木,可赏可玩的艺术之木。文人以更高的信仰与生命哲学的理念,完成了对树木实用价值的超越,从而上升成为木文化。
关键词:苏州园林;木文化
木文化可理解为树木上升到精神层面而衍生出的思想意识。中国古人常以树木为喻,进而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大量文学作品也把树木当成“比德”、“歌咏”的对象,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树木也常作为重要题材来表现。苏州园林堪称中国园林的典范,其中蕴含的木文化也最为精妙。
1哲学之木
中国先秦就创立了五行思想,先民们朴素的唯物观,将构成宇宙的物质元素进行分类取向,总结为“木、火、土、金、水”五大元素,五行与五方、五色、五季等相互对应,其中木对应东方、青色、春季,因春季主生发,“青”与“春”联言成为“青春”一词,故《礼记·月令》有“某日立春,盛德在木”之说。由此可知,青绿之色与所饰之木,均蕴含并传达出一种充盈旺盛的生命讯息,故而国人好以木为居。《庄子·逍遥游》云“鹪鹩巢于深林,所栖不过一枝”。此种遁世思想影响到了文人“巢于林”的处世哲学。苏州明清时期就有以此为主题的园林,如巢园、一枝园、半枝园。另外,园林中也存在一些风水树、风水林。还有以树木来寓意吉祥的做法,网师园万卷堂前庭种2株白玉兰,后院植2株金桂,寓意“金玉满堂”。园门前2株槐树,以槐门示权贵。夏人以松树为社木,商人以柏树为社木,周人以栗木为社木。老子的“朴”,庄子的“樗”,孟子的“牛山之木”,均借树木来阐述人的心性。禅宗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苏州园林中,留园有暗示北宋黄庭坚参禅的“闻木犀香轩”,寓意觉性如桂香,无处不在。狮子林中的“揖峰指柏轩”、系赵州禅师与弟子间“庭前柏树子”的禅语,寓意觉性就在当下这一念。“问梅阁”意指马祖道一以“梅子熟也”赞弟子法常已经觉悟。
2文学之木
苏州园林多为文人造园体系,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和创造者,作诗、填词、唱曲是文人园居生活的主要消遣,因而园中的植物与木作,皆成为其吟咏赞叹的主题。如“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涂蘼外烟丝醉软”。各个园林的园记中也多有吟咏植物者,在明清大量传奇中,经常以植物来托物言志,如《牡丹亭》、《桃花扇》、《梧桐雨》。拙政园更是以荷花为主题,有芙蓉榭、藕香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等,荷花成了植物造景中的主角。留听阁取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句,是曾经园主听昆曲之处,斜对面戏场建筑卅六鸳鸯馆上演《玉簪记·琴挑》时,“帘卷残荷水殿风”的歌词正是园林音乐之美的最佳解读。文人还喜欢以“木”自比,网师园万卷堂太师壁中堂悬挂古松墨绘1副,两旁题“髭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对联,园主巧借岩岩孤松来比赋自己的风骨。植物被文人赋予了人格,如松、竹、梅组合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构成四君子。
3艺术之木
文人艺术中,以木入画、造景、作饰。木雕、木刻、木玩不胜枚举。网师园集虚斋以竹为主题来进行造景,室内画竹,室外种竹,庭前小筑美其名日“竹外一枝轩”。轩内墙壁2处镂空作框景,恰是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言的“尺幅窗,无心画”。殿春移院内依墙而叠的峭壁山,又如计成《园冶》中所说的“粉壁为纸,木石为绘”。苏州园林中,正是因为木结构建筑的通透性,才能够实现“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艺术效果,以上无不是因木而得的景致。另外,树木在园林中是重要的点睛之笔,网师园若无云岗假山上的紫玉兰,全景顿败。园中四时风月均由植物的季相变化来营造。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以藏有1株木化石而闻名,沧桑历尽木化石,不单石令人古,木亦令人古。另外,集虚斋外天井内种竹,正好是竹外一枝轩的点题。集虚斋内的绘画,一律用墨竹,竹子“到凌云处也虚心”的品格,与庄子“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的精神主旨正好吻合。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大都会以木雕为饰,如耦园山水间的松竹梅透雕飞罩,以及补园留听阁的喜上梅梢透雕飞罩。即便石雕或砖雕,也少不了植物图案。此外,古琴、洞箫、竹笛等文人乐器均以竹木所制,金、石、丝、竹、革、木、匏、土八音之中,有四类材源为木。古曲也多以树木为题,如古琴曲《梅花三弄》、《伐檀》、《幽兰》、《梧叶舞秋风》等。
4结语
木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了苏州园林的各个层面,丰富了园林的内容,并发展出一系列的园林文化,将物质的植物及木材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并蕴含着文学的诗情,艺术的画意。木文化的研究可以引导当代环境设计由浅显的造型回归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