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我与教育的“玫瑰之约”

2017-01-09 13:36李鲁山
教育家 2016年45期
关键词:窦桂梅清华语文

文 | 本刊记者 李鲁山

窦桂梅我与教育的“玫瑰之约”

文 | 本刊记者 李鲁山

窦桂梅,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等多种重大荣誉称号;“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主编十几种教育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

秋日的阳光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涂抹上一层金辉,启程楼、博雅楼等七座主要建筑平实朴素,错落有致。临近中午,校长窦桂梅优雅轻快地从校园走过,她的左手边,一池流动的清水荡漾着绿树蓝天的倒影,她的右手边,“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清华附小八字校训,在阳光下越发醒目。

1915年秋,清华附小的前身成志学校成立。这所早期专为清华大学教职工子弟开办的小学,在其后百年的历史沿革中,多次易址,几度更名,在艰难中奋起,在炮火中重生;李广诚、汪铁英、马约翰、叶企孙、冯友兰、朱自清、潘光旦等著名学者、教授先后担任过学校的校长或校董;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奥运冠军何姿等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

清华附小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尤其是“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完整人格”三种要素,一直作为学校的教育观根本,也是今天“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校训的基础。

窦桂梅是清华附小第十六任校长,在这样一所学校任职,历史的厚重与风光,在更多时候是一种“重担”。2015年是清华附小的百年校庆,也是窦桂梅“执政”的第五个年头,这样的节点像是一场无形“大考”——全社会都在看“中国最有名的教师之一”,到底能不能当好一个名校校长。

即使一直看好窦桂梅者也始料未及,她五年治下的清华附小,办学成果丰富多元,实效性强,一经推出,好评如潮,学校逐步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航者。

成绩是如此之灿烂,但窦桂梅却忽然有了“如履薄冰”的感觉,她不停地提醒自己:“做教育,什么时候都不能跑题,我的根在课堂,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先做好一个教师!”

甚至连她的课堂,窦桂梅都怀疑起来:“我现在满脑子琢磨的,就是自己怎么从课堂上退一步,再退一步,一直退到角落里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窦桂梅的网名叫“玫瑰”,生活中,她爱花爱笑爱打扮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网上熟悉她的人们,更多称她为“激情绽放的玫瑰”。在人们印象中,从教三十年,她从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这朵不老的玫瑰,根植在课堂,绽放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间。

有人说她永不满足,有人说她不断超越,也有人说她其实一直在赶路——赶赴一个又一个充满挑战的教育约会。这些约会,因破解教育密码让她觉得光阴更有价值,这些约会,就像心中最爱的玫瑰,终究要属于爱情一样,她必须求索一生热爱的教育,用生命去完成自己与教育的“玫瑰之约”。

而她的人生,正是跟着这部“玫瑰之约”的教育乐章踏歌起舞。

变奏曲 从“替补教师”到“特级教师”

“我做教师的梦想,启蒙人是我姥爷。”窦桂梅以倒叙方式,打开了记忆的大门。

20世纪60年代,窦桂梅的父母在山东青岛工作,当过几年小学教师的父亲,因家庭出身“不好”被下放回老家。在农村老家,父亲生活艰难,处处受挫,遂“闯关东”投奔在吉林蛟河农村的远房亲戚。在东北的黑土地上,窦家呼吸到自由的空气,拓荒垦田新建家园,1967年春天,窦桂梅成为窦家第一个出生的孩子。

祖上有人曾给皇帝当过老师的家世,让窦家读书习文之风代代相传。读小学时,窦桂梅是学校出了名的好学生,给窦桂梅姐弟从小说书、讲故事的姥爷,看到外孙女不仅书念得好,平时跟小伙伴玩,还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一天,姥爷告诉妈妈,这孩子长大后能当老师,且一准是个好老师!

“当年我姥爷的话是一个指令,就像‘仙人指路’指到那个点上,当教师的梦从来没有改变过。”窦桂梅说。

1986年,经过在吉林师范学校四年的学习,窦桂梅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先在教导处工作锻炼一年,1987年前后,学校缺少音乐教师,窦桂梅因素质全面,被学校安排教四至六年级的音乐课,一干就是两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窦桂梅担任了一年的数学课教师,有时还教思品等课程,无论教哪门课,学生们很欢迎她,说窦老师的课讲得真好。可是有一天,学校一位领导对她说:“窦桂梅你上课的表情和语言都太丰富了,教数学你不用这样式儿的!”一句话,让她内心被使劲“撞了一下”。

窦桂梅陷入苦恼中。工作几年来,在学校一直处在“替补”的位置,虽说锻炼了她的综合能力,但从年轻教师的发展看,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学科。回想当年毕业实习,语文是窦桂梅重点实习的科目,凡听过她讲课的人,都说课上得有章法,生动深刻也很有趣,跟别的语文教师不一样。

在窦桂梅的心底,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所有课程总的基础,把语文教好学好,能让孩子们的母语基础坚实可靠,这时再学其他功课,理解力就会强很多。

“转折出现在1991年,经过多次要求,学校给了我这个机会,同意我教语文课并安排带一个班,做了五年多的‘语文梦’一夜成真。这时我的心定下来了,工夫可就下大了,我找来小学语文全部十二本教材,把里面三百多篇课文一对一地研究细化,每篇课文的教案,我都要写三遍以上,第一遍是基于对整册教材理解的备课;第二遍是整理后上交给学校的教案;第三遍是夹页教案——就是上课前结合学生情况再次调整后的教案。”窦桂梅回忆道。

改教语文后,窦桂梅博采众长,只要有时间就去听同事的课,有时人家不让进教室,她就偷偷坐在学生中间听。在追寻高质量语文教学路径的过程中,她深入学习总结优化,通过选择比较,确立最适合学生掌握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基础之后,窦桂梅鼓足勇气,向校长提出申请:每周开一节公开课,请领导和同事们来听课指导。

面对一个“新教师”的公开课,当时众人挑毛病、指问题成了家常便饭。但面对批评的声音,一心想把语文教学抓上去的窦桂梅并没有感到难堪,反而是把意见逐条逐句记到小本上,并迅速应用到课堂改进中。迟到五年的机会,让她只剩下一个念头——把每堂语文课都当成公开课且要上到最佳状态,让学生们都喜欢上学习。

1992年春,窦桂梅迎来又一次重要转折,在吉林教育学院“语文学科如何渗透德育”现场会上,窦桂梅一堂名为《王二小》的语文公开课,向多位教育专家展示了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和方法,这堂课十分轰动,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小学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在松花江畔乍暖还寒的春风里,年轻的窦桂梅体验到语文教学创新带来的幸福和难忘。

随后几年,窦桂梅的教学进入到全新的境界,由她主讲的《群鸟学艺》《苦柚》《山居秋瞑》《小蝌蚪找妈妈》《登山》《可爱的草塘》等一批公开研讨课,成为当时全国小学语文界的“样板示范课”,她的粉丝遍布全国多地,很多同行或写信或打电话,向窦桂梅讨教语文教学新的思路和技巧。

1997年,窦桂梅被吉林省评为小学特级教师,成为当时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提前实现了她当初立下的“当教师就要当好教师”的梦想。

“一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现在每周要上一次语文示范课,对年轻教师做‘微格’指导——如果这位教师在讲课中出现了较大失误,我马上站出来纠正,课后再具体说明问题出在哪里。”窦桂梅介绍说。

谈到自己不离开教学一线的价值时,窦桂梅说:“我现在经常组织学校年轻教师上公开课,通过倾听他们讲课发现问题,帮其一点一点地‘掰’——像我当年一样,不断更正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谬误。今天我深入教学一线的价值,在于我给学生们上课,也给很多年轻教师上课,给全国的教师上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既探索教学创新,又给大家做教学示范。”

圆舞曲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2002年,窦桂梅从吉林市一实小调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担任副校长,2010年担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这些年,从教学一线起家的窦桂梅精耕细作,在实践中磨砺而成的治学思想,开始向教育哲学的高度攀登。

“我从教的三十年,属于‘一步一个台阶’,即便是走错了,我也要弄明白错在哪里。这些年,我力求做成一些对儿童有用的事,特别是在攻读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博士时,是导师柳海民教授的悉心指导,让我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境界都有了新提升,多年养成的‘求是问真’习惯有了连续性和纵深性。”窦桂梅说。

创新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从一而终的辛勤付出。早在1994年,随着教学的深入,窦桂梅对语文教学的科研改革有了新的认知,头脑中开始生成“优化课堂”的设想。

窦桂梅语文主题教学

以“语文立人”为核心,针对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综合思维指引下,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多种资源,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形成主题意义群,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精神丰富,进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与培育价值观,形成核心素养的教与学的实践研究。

她开展“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的教改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她发现当时的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普遍较低,而教材陈旧和教法落后,语文课容易上成“拼音识字课、中心思想课、段落分析课”,因语文课教学的枯燥生硬,导致不少学生到了小学三、四年级,突然失去母语学习热情,有的甚至对其他功课也兴趣全无,令人十分痛心。

1998年,经过长达四年的思考和实践,窦桂梅在《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人的发展》一文,第一次提出语文教育要以“人和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引发了广泛关注。随后窦桂梅提出“为生命奠基”的语文教改理念,“三个超越”成为其重要内容——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在提出“三个超越”后,窦桂梅将创新发展的方向转移到语文教育的更深层次。2000年9月,窦桂梅受当时语文课文以“主题单元”排列的启发,尝试将多篇课文整合为按照“富有文化内涵的有价值语词”来教学的语文教改新思路,这也是“主题教学”理论的雏形。与此同时,窦桂梅提出“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语文素养目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改革线路。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很多,比如‘侧重于儿童成长中精神意义的建构’这方面,我通过分析课文,挖掘出能促进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关键词语,像我教学《珍珠鸟》中让学生体会‘信赖’;在《三打白骨精》中教学生‘向善’;在《晏子使楚》中教学生学会‘尊重’等等。这样的方法,能注重中国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其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修养、审美均得到提升,这是‘语文立人’的价值所在。”说起主题教学,窦桂梅如数家珍。

在北京市组织的一次现场听课中,窦桂梅讲授了课文《再见了,亲人》,并以“伟大的友谊”为主题,带动起另一篇课文《我的老师》的学习。在听课现场,当时健在的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霍懋征评价说:“主题教学是一种创新模式,让教学内容集约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窦桂梅的教育观里,主题教学不仅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对于儿童核心素养的形成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多年的基础教育实践,窦桂梅认识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根本立场,整合一切有利于儿童成长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提高参与意识,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主题教学的深入,窦桂梅感受到语文主题教学一个鲜明特点是能促进师生的深度学习,比如通过这种模式中“情感驱动、深度思辨、动态形成”等机制,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力和感染力得到加强;因主题引领,儿童在阅读文本时,有利于“质疑”“思辨”的产生,将语文学习带入“触摸精神、打动人心”的层面;与此同时,教师创设开放空间,与儿童展开多维对话,在连续的动态中完成语文课的教与学。

“通过主题教学的实践研究,除了努力揭示语文教育规律、解释其存在的问题外,我很看重怎样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近年来,‘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语文立人’思想,被评委专家评价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在很多场合,我都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窦桂梅告诉记者。

交响曲 从“1+X课程”到“核心素养”

在清华附小,窦桂梅做了八年副校长后又做了六年校长,这些年,她的身份在变,但学校教育者的本色,让她在管理中一直解决这样两个问题:育什么人和怎样育人?

早在民国年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就提出“培养人要从小学做起”,之后的周诒春校长又提出“完全人格教育”。从那时起,对于儿童作为“教育主体”的选择和培养教化,成为清华园一道人文风景。

“我们要充分考虑儿童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同时学校的课程整合,也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进行整合,帮助儿童加入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创生知识的意义,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加完整地面对他们的生活世界,更加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窦桂梅说。

窦桂梅在“语文立人”“三个超越”“主题教学”思想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从主题教学走向主题课程,唯有整合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更大程度给课堂松绑,整合思想是撬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杠杆。

她与团队通过大量研究,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历史传承思考,小学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和谐、完整的人,必须指向人的核心素养,要在一个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中,在一个“不偏重知识”“不唯能力”且“情感态度不缺失”的学校环境中实现生命成长。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窦桂梅的主持下,通过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在教师层面,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

清华附小“1+X课程”

“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该课程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X”:指实现个性发展的校本特色课程。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体现“清华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或增量或变量。“1+X课程”中的“1”与“X”追求“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一方面强调基础,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占到总课程的一半以上,即接近总课程70%。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我们有一个很棒的科研团队,在‘1+X课程’改革中,胡兰、安华、汤卫红、姜国明、黄耀华、马艳红、张华毓、王玲湘、傅雪松、张玉国、祝军、林长山、梁营章、王建刚、李强、任海江、李春虹等等一大批同仁,在各自学科改革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清华附小今天的成绩单。”说起团队的奋斗实践,窦桂梅眼睛湿润了。

在总结清华附小百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窦桂梅提出清华附小学生“五大核心理念”——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

男孩小彭喜欢独来独往,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言语随便,不听课,各门功课均不及格……班主任王老师与清华附小“种子课程”研究中心多次沟通后,为小彭专门“私人订制”课程,学校团队和班主任为此进行长期关注和耐心等待。

一次数学课上,小彭在鸟巢的估测结果上有优秀的表现,引起了正在听课的窦桂梅的关注,她看到了孩子变化的重要转折,除了课堂上对小彭进行表扬,窦桂梅与其他教师一起,设计了后续的“种子课程”,让他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责任——安排小彭值周。他非常高兴,觉得校长理解他,一次,他主动在值周时递给窦桂梅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校长,我觉得您特别会赏识人,我只不过回答出了一道数学题,您就那么表扬我。得到您的赏识后……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小彭的进步很大,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有了自信,变得快乐起来。后来在小学毕业时,多门课程成绩都得了A级。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说:“五大核心素养体现‘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体现出学校在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求,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同时对国际上公认的关于核心素养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工具、人与社会’都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学校还通过‘1+X课程’改革积极回答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探索现代小学育人范式的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例非常多,尽管创新不易,但我们的课程改革是立足于儿童的‘发展素养’进行的,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我们研发制订了《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明确了教学‘学什么’并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窦桂梅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育“完整的人”,把儿童当成校园的主人,围绕清华附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窦桂梅综合了全校教师和多位教育专家的意见,形成了多样的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终极性评价和综合评价;在实施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将“情感态度单、主题护照、综合素质手册、课堂评价”等内容运用在学生发展评价中。

清华附小的育人观让来学校参加培训的河北承德实验小学周英华老师感慨很多:“这里的孩子没有在素质教育的高压下变成‘小大人’,这里还原了孩子本来的天真与稚气,这里的孩子与他们的年龄相符合,真真正正像一个孩子。”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清华附小探索出基于学生发展素养的‘1+X课程’并得以成功实施,也因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变,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管理结构与评价机制等系列变革,改变了过去单一知识、学科本位、考试第一的应试教育局面。”

今天,清华附小的教育文化影响力已经传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在芬兰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校长大会上,窦桂梅代表学校做主题演讲,她说:“清华附小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不论是主题教学,还是‘1+X课程’,一切都是为了儿童而创设,最终走向‘成志教育’,实现‘为聪慧与高尚’而奠基的办学使命!”

合唱曲 用爱不断放大教育的力量

下面是一组镜头。

镜头一,每天早上,校长窦桂梅会迎着朝阳准时出现在清华附小校园门口,面对每一位走进校门的小学生微笑着行鞠躬礼,她同时竖起右手大拇指,用身体语言告诉学生——你真棒!

镜头二,同是在早晨的校园门口,家长谁有关于学校方面的问题找校长反映,只要能解决,窦桂梅马上现场解决,决不推辞。

镜头三,每周,窦桂梅都要手写“喜报”给学生,这张纸乍看很朴素,但它不同于常规的荣誉证书,在上面,窦桂梅手写下一段段真诚的话语——既有对学生进步的褒扬和肯定,也有对学生成长的希望与祝福。学生们都为能得到一张“喜报”而自豪,很多家长将其张贴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很快,学生们为“喜报”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校长奖”。

镜头四,受“校长奖”的启发,清华附小的学生自发为校长窦桂梅颁发“童心回馈奖”,每年教师节前,一张张学生们手绘的奖状,图文并茂,拙朴可爱又创意无限,这些奖状,被窦桂梅视为珍宝,她郑重地将其摆放在学校会议室里。

“说实话,当教师、当校长每天都很累,但是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看到他们给我的评语和祝福,我立刻就来精神了,全身充满了阳光一样的正能量。”窦桂梅笑着说。

男孩小林是先天性白内障,到了上学的年龄,视力只能看到1.5米远,在他的世界里,除了家人,就是眼前的一片模糊和空白。

由于眼球还没发育成熟,小林白内障手术暂时不能做,但总在家里不上学,等于隔断了他与社会的正常联系,对于儿童成长是无益的。虽然接收他上学会给班级带来很多困难,但窦桂梅从孩子的成长需求考虑,决定收下他。

在班里,小林被安排到第一排上课,他的家人轮流来教室跟读。因从小身体不好,小林没有正常的自理能力,也没有规则意识,有时因上课烦躁大吵大闹,有时在课堂上又要嚷嚷吃东西。因为看不清,小林经常对在他面前跑动的同学心存恐惧,误以为有人来打他,有一段时间,他对谁都不信任。

窦桂梅经常来班里看望小林,除了关心他的身体,还抓住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在班上当众表扬他。为影响改变小林,窦桂梅主动将充满微笑和真诚的脸凑在孩子面前,让他知道大家都是他的朋友,也都在关心着他。

二年级的时候小林做了眼部手术,他眼前的世界清晰了许多。出院后,第一次看见熟悉又陌生的窦校长,小林十分激动,上上下下“使劲地”看着窦桂梅,两个人流着眼泪紧紧拥抱在一起。小林说,他真正看清楚了这张世界上最温暖的笑脸。这一年教师节,小林送给窦桂梅一张贺卡,上面用不太工整的字写道:窦校长,您是清华园里笑容最灿烂的老师,我们都爱您,我会更加努力学习,遵守纪律的。

春去春回,窦桂梅一年年的“玫瑰生涯”传递出的,是她把教育、把儿童当“命业”的本色,也包含她长久的追求——清华附小的教师团队要有更多“激情玫瑰”绽放,用教育的激情去创造“美美与共、芳菲满园”。

王玲湘、刘建伟、何烨、何秀华等人都是清华附小的语文教师,今天,她们的教学已经有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她们成绩的取得,与校长窦桂梅平日的精心指教密不可分。

在帮助人的时候,窦桂梅毫无保留,除了经常陪着她们一起备课一起研究教案,在听课后将发现的问题一个一个纠正,力求举一反三,解决更多的问题。窦桂梅很重视对刚入职年轻教师的理解和支持,经常给他们发鼓励的短信微信,她知道正面激励在教师成长中的价值。

窦桂梅经常说,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清华附小是一所百年名校,也是一座有故事、有温度的校园,教师应该有怎样的职业样态?学校如何创设新的机制,促进教师终生学习、实现自我可持续提升呢?

窦桂梅从教学一线来,她懂得优秀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最担心什么。当“敬业、博爱、儒雅”成为清华附小教师成长的共同目标时,不仅得到了全体教师的认可,学生家长和国内教育界对此也好评如潮,其中,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最有价值的管理是育人——培育学生,也包括培育教师!”窦桂梅说。在清华附小,从2010年开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历经四年时间完善补充,内容从教师“业绩评价”“职称晋升推荐办法”到“班级建设评价方案”“学历学位进修制度”,共计十四项,这些详尽的内容,都是围绕教师成长成才打造订制的。

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和老师说句悄悄话”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环节,在窦桂梅看来,教师的发展体现在教师本人“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真帮一名教师进步,除了学校常规性评价外,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和家长来提意见、说建议。如果不直面批评、不针对学生需要解决问题,教师队伍的成长就是空谈。

窦桂梅在清华附小的十四年间,主动秉承清华精神,在2003年前后,学校陆续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与偏远地区学校实现互动交流;从2011年开始,学校先后委派四十多名教师,到内蒙古、新疆、西藏、广东等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支教,每年来学校学习参观的全国各地校长、教师更是数不胜数。

2014年12月,“清华附小伟新教育扶贫在线学习共同体”正式启动后,每周学校都会有五节精品课程,以真实课堂传播的形式,传送到全国3600多个远程教学站,覆盖全国88%的国家级贫困县,向贫困地区输送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

每年四月的“读书节”,清华附小都会组织“图书义卖”,孩子们将书籍分享给山区儿童,将向善和感恩通过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义卖这天,儿童将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扮演成书中主人公,推荐自己的书籍,将所得收益悉数捐献给贫困山区。

每年春节,清华附小的学生会书写春联、福字,在清华园社区进行义卖或者赠送,把给予作为最美好的祝福送到家家户户;毕业典礼,孩子们通过谢师礼表达自己的感恩,将师生之情铭记心间……

进行曲 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

2015年10月,在清华附小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窦桂梅与她的团队出版了《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一书。

这部书一经面世,引发了海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清华附小在窦桂梅的带领下,已经全面整合优化升级——成志教育成为新时期清华附小承前启后、突破自我的重大变革。

101年前,清华附小成立时的名字叫成志学校,那时的校友们,深知人无志则不立,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己任,把成志的“志”确定为三个内涵,即首先要拥有理想与抱负,其次就是锻炼意志和品质,三是付诸实践和行动。从那时起,“成志”已经融入一代代校友的血脉之中。

“你要像这些成志榜样的校友一样,首先要承志,就是要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做到清华附小提出的——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其次要‘立志’。尤其落实在每天新常态的日子里。努力做到:一年级,言行得体;二年级,协商互让;三年级,诚实守信;四年级,自律自强;五年级,勇于担当;六年级,尊重感恩。最后,更要‘弘志’,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成为健康、阳光、乐学的清华少年。”在今年9月初的新学年开学典礼上,窦桂梅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志”,做出了不同诠释。

这些年,让窦桂梅感到心头沉甸甸的,不是常规意义上“吃苦受累有委屈”,而是“教育初心”究竟在哪里?作为校长,怎样去办一所“大学里的小学,小学里的大学”,一所拥有清华风格、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小学?

一切都没有统一答案,一切答案似乎都隐在清华园“水木童心”的世界里。

在走向“成志教育”的实践之路上,善于使用“辩证思维”“有机联系”看问题的窦桂梅,看到一个儿童在成长中能否有效改变,应该优先从家庭教育开始,家长育人的价值特别重大。家长要对教育重新认识,能敬重遵循国家价值观,尊重教育规律,一起为孩子们“身心健康、善于学习、学会改变、审美雅趣、天下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打好底色。

“家长要尊重自己的孩子,请记住,儿童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要把儿童的学习当唯一,更不要当作特长。千万不要因为你自己当年的遗憾或经验,一厢情愿或自以为是地逼迫‘折磨’孩子们。”窦桂梅告诉记者,“要知道当下孩子是我们的,但是孩子的未来是属于世界的,我们的理念及言行决定给未来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们应该和学校一道,培养出咱们的孩子——既不应试唯一,也不以素质教育来掩护无所作为,而是培养他们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从成志学校到成志教育,看上去只是字面上细微的改变,但在现实意义上,从教育理念到细则,从教育评价到实践,成志教育对于“人与改变”的重视,已经超越了当下的时代。

对于今天的窦桂梅,她的变化可以用“巨大”来形容,这种“变”是一个以教学为生命的女人,对教育科学的理解,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基本章法。

11月2日,在“千课万人”教学观摩课现场,当窦桂梅以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公开课方式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很多人发现,那个熟悉的窦桂梅,她不再像以往带领学生较多停留在“写了什么”的理解与分析层面上,她“主持驾驭”课堂的作用明显降低,协助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成分变大;在内容上,她重在启发学生“怎么写,为什么写”的体验与感受、情感与思辨、建构与生成中,让学生充当语文课堂的引领人,甚至在课堂的重要节点上学生可以取代教师。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潘新和教授说:“窦校长在以此调动、组织学生参与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为主,促成其自悟自觉。有了学生的言语感知、创造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本位’教学。”

窦桂梅的改变不是孤立的,在清华附小走向成志教育的关键时期,她高超的顶层设计能力,“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观,有了校长和教师的“退后意识”,有了儿童在校园的“主角意识”“主场意识”,这种改变,是一个百年小学的自我修正,亦是完成了发展意义上的涅槃重生。

“有人问我‘成志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什么?我说是‘三个引领’,第一是价值观的引领,一百年来,无论岁月怎样更迭,社会怎样变化,不变的是清华附小‘家国情怀、完整人格’;第二是课程的引领,秉持‘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的清华附小,从学科建设到课程体系构建,再到育人效果,都达到了国家一流水准;第三是公益服务的引领,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全国更多的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窦桂梅激动地说。

在《陪伴是最有效的“管理”》一文中,窦桂梅深情地写道: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站在校门口,迎接每一位学生和老师。

清华附小每天的生活,就这样从彼此温暖的微笑、真诚的感谢、由衷的赞美开始……

太阳照常升起,境界已然不同。

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成志大道时,附小的师生迈着轻盈的脚步,携手并肩,款款而行,共同迈向聪慧与高尚的人生。

一所理想主义的卓越小学正如旭日初升。

成志教育,照耀一生;支撑陪伴,共赴前程。

猜你喜欢
窦桂梅清华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清华十《四时》中一种特殊写法的“中”字
清华简第八册《心是谓中》补说
骑行上清华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探寻语文教学中“真善美”教育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清华,北大,我来啦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