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以瑾 编辑 | 李鲁山
教育治理时代要有正确的“舆情观”
文 | 张以瑾 编辑 | 李鲁山
[ 张以瑾,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舆情评论总监,《教育决策参考》主编,副编审,教育学博士,蒲公英评论网创办者,现主要从事教育舆情和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工作 ]
最近,参加了某师范大学举办的以学校治理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发现与会的教育学者、教育部门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对如何推进学校治理都很有见解。不过,整场听下来,感觉还是有点欠缺——尽管大家都认为现代治理的精髓在于“多元共治”,但自始至终没有人提及社会舆论与教育治理的关系。这就等于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教育治理的多元格局下,媒体和公共舆论(包括业界舆论)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
这并非偶然现象。平时在与校长们的接触中,经常听到有人说媒体又“放大”或“炒作”了什么。言下之意,本来没什么事,就是被好事的媒体给搞坏了。这正是“防火、防盗、防记者”逻辑的现实演绎。事实上,记者的天职是报道重要或新异的事件和现象(当然也要讲职业伦理),如同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职业形态。防范媒体和舆论的心态,在今天非但不合时宜,还大大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和安全风险。
首先,通过对舆论的持续关注和分析,了解并理解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各种意见和诉求,哪怕仅仅是某种情绪,这是教育改革发展必不可少的民意调研。舆论是纷繁复杂的,任何一种声音都有与之相左的另一种声音。前不久,广州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网上发帖吐槽,“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在逼着其中一个家长辞职回家”,引发了大批网友的共鸣。《人民日报》由此推出系列报道,关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导致的家长焦虑。这当然反映了真实的舆论。但同时,很多努力推动“减负”的学校和老师也很焦虑,他们因为没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作业太少而遭到家长的抗议。这也是真实的舆论。两种舆论都是真实存在的,都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听取”,只有平衡好、引导好,才能为“减负”营造一个顺畅的实施环境。如果只看到其中一种,行动上很可能会陷入“出力不讨好”“左右不是”的尴尬处境。更糟糕的是,这种结果还会导致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对舆论产生不信任、防范,甚至是敌视的心理。
其次,梳理总结社会舆论与教育部门、学校经常发生“碰撞”的具体议题和环节,进而在教育理念、办学实践以及社会观念之间寻求融洽。今天我们办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理念的缺乏,而是如何确保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生命教育等无比正确的理念真正转变为教育行动和成果。很多时候,教育者无力促成这种转变,要么是理解力有限,在众多理念中不知所从;要么是拘于理念的抽象表述,找不到现实落点。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奇怪现象: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校,却在实施封闭的“军事化”管理;大谈家校合作的学校,却只是把家长作为听差候令的对象;追求“快乐教育”“幸福教育”的学校,师生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阳光……除了理念与行动的落差或背离,一些办学理念也经常与社会观念发生碰撞,这就需要办学者和教师具备很好的现实感和灵活性,而不是僵化地执行某种教育主张。11月3日,“广州多所中学松绑女生‘剪发令’”的新闻引来网络舆论的一片叫好。从中不难看出,当今人们普遍认可的,是那些更人性化、更有活力的学校,尤其是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和身心特点,制定能体现“最大公约数”的校园规则,而不是强制学生去执行一些规定。
最后,在与社会舆论的互动中更进一步,持续关注和学习教育领域内外的新思想、新经验和新趋势,为一个区域、一所学校、一门课程乃至针对某个具体人的教育获得更多智力支持。很多教育人推崇“心无旁骛”“静心做教育”的境界,这当然是好事,对当前浮躁的教育氛围也是一种矫正,但不管是偏静还是偏动,在这个时代都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心态,能看到变化和趋势,能看到那些打动人心的见解、创造和革新,并善于建立连接,善于学习吸收。比如,最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一个观点就值得基础教育工作者重视和领会。11月12日,他在视察深圳高级中学(集团)时说,学生一定要有特长,培养学生的特长就等于是培养学生的比较优势。教育理念上我们要变一下,要从小学、中学开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比较优势。有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将来在社会上就有竞争力。这句话给我们三个启示:一是特长教育应该“面向人人”,二是特长教育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三是有了优势就不愁没有竞争力。现在学校都在培养学生特长,但对于为什么要培养特长、培养什么样的特长、如何培养特长却很少能说清楚,以至于仅仅为了“热闹”和“好看”而实施特长教育。
今天的教育者可能要经常想想这个问题:当我们习惯说“教育治理”的时候,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如果我们能前所未有地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与社会建立充分的连接和互动,需要多元主体、多方资源的参与和共为,就会明白我们的学习能力、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现在变得多么重要。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更加开阔、更为开放的场景中历练和改进。可以说,这是推进教育治理的必需保障,也是必然要求。
附:
中国教育报刊社舆情监测平台显示,11月份,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十个基础教育热点议题
1.《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禁办营利性民办学校
2. 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3. 中办国办出台意见,允许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
4. 国务院重新定义留守儿童,全国共排查出902万农村留守儿童
5. 九部门印发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提出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6. 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方案推进中学共青团改革
7. 教育部点名通报云南撤点并校事件
8. “常熟童工”辍学真相:不是因为穷,是家长漠视教育
9. 多地发生性侵女童事件
10.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引发家长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