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牙舟陶的设计、生产与传承
曹晓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430070
贵州省平塘镇的牙舟陶具有独特的陶艺风格与造型类别。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牙舟陶因为多种多样的原因渐渐衰落,而今牙舟陶已濒临失传。从牙舟陶的设计、生产与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使牙舟陶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今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
牙舟陶;陶瓷;设计;制作;传承
1.牙舟陶的源起
作为中国十大古陶之一的牙舟陶极具代表性,其古朴的造型,独特的泥料配方,釉色的沉稳斑驳,都使牙舟陶本身的古朴典雅、简洁明快的特色更加鲜明[1]。
牙舟陶产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牙舟镇,始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牙舟陶质朴精妙的陶艺技术,由牙舟镇历代制陶艺人传承下来,在中国西南部的大山深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了具有地域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化瑰宝。
牙舟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为地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曾代表中国在世界工艺美术领域赢得赞誉。
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传统工艺被抛弃,而机械生产烧制技术又不过关等原因,牙舟陶开始逐步衰落。如今,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制陶技艺,正面临没有接班人而濒临失传的重大困境。
2.牙舟陶的传说
关于牙舟陶,曾有着一个颇为神奇的故事。据说在牙舟镇,曾有一棵巨大的古枫香树。在这棵古枫香树下,是牙舟镇举行重大活动的一个集散地。
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将这棵古枫香树砍伐,在古枫香树的树根处发现了很多破碎的牙舟陶碎片。按照古枫香树的生长年限,这些碎片至少有500多年的历史。当然,牙舟陶的起源还要更早,古枫香树根的年龄只能是证明牙舟陶历史悠久的一部分。
目前,在国家更为注重保护传统工艺,国民也更加关注传统工艺的大趋势下,传承与发展牙舟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牙舟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至今,仍然有着其独特的魅力。牙舟陶在明末初具规模,在清初,牙舟陶工艺渐渐发展平稳,民国时期其工艺和生产链兴盛。在20世纪70-80年代,牙舟陶在国家政府及美术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更加兴盛,产品增加到300多种,声誉响彻中外。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牙舟陶则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濒临失传。
1.牙舟陶的设计原理
陶瓷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代表,作为土与火的艺术结晶,是陶瓷艺人借助陶材料,利用陶土可塑特性,来展现人生,展示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情感,用来实现其人生价值以及精神诉求的重要作品。
牙舟陶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是牙舟陶传人现代思维与民间传统审美观念的完美结合,是贵州民间工艺美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纹样在陶艺装饰上的巧妙体现,它既有着古老的地方民族语言,又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实用品和艺术品。
牙舟陶,作为陶类产品的特殊代表,其出现应当说是必然的。它结合当地本土人社会生活、地方民族风情以及当地优秀的土壤条件,用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以及审美的需求。
牙舟陶这一产物所蕴含的值得我们学习的设计原理,就是一切物品的出现都是有因果关系的,有一定的因素造成了事件的发生,所有事物的产生都是有据可循的。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我国工业化的逐步实现,批量生产的陶瓷产品覆盖了当今艺术品的市场。美感的传承和发展是不分家的,手工的工艺以及个性化的定制设计,都让牙舟陶在当今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找到了广袤的空间。其传统与现代、手工与机械的结合,激活和促进了古老的牙舟陶工艺水平的提升。
开发贵州省传统牙舟陶,保护其原生态形象,探讨牙舟陶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加大对牙舟陶的宣传,挖掘牙舟陶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特色,致力将牙舟陶敦厚古朴的造型、独特的“窑变”和自然意蕴的色泽,赋予现代设计的民族元素,使之在当今陶瓷行业中成为独具一格的陶艺而不断发扬光大。
2.牙舟陶的设计工艺
(1)釉药。釉是陶的衣裳,原始的土釉法是牙舟陶工艺的精髓所在,也是牙舟陶不同于其他陶瓷制品的最大区别。
牙舟陶的釉药,其中一种是以贵州当地的“铁矿石”和草木灰为原料调制的“土釉”;另一种是以蓝色玻璃粉末为原料而调制的“玻璃釉”,玻璃釉是牙舟陶采用的主要的釉药,也是牙舟陶制陶设计工艺的特色之一[2]。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牙舟陶制陶传人钟庭铺,研究出了以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翡翠绿釉。其主要有常见的釉绿、蓝、褐、灰、黄等釉色,多使用生活中的一些廉价材料作为着色剂,如铁矿石、废电池、废铜铁等。不同的施釉方法,会有不同的工艺效果。例如,在一个器具上喷洒不同的几种色釉,运用这种工艺烧制出的陶产品釉色交融,别有一番风味。
在诸多的釉色中,牙舟陶特别以绿釉为最佳。绿釉是牙舟陶的特色釉,以铜为着色剂,给人以清新脱俗、温润如玉的感觉。牙舟陶的绿釉,大部分都为翡翠绿釉,这是牙舟陶的创新之处。
翡翠绿釉非常容易烧制出“窑变”的这种特殊的釉色,这是它作为牙舟陶中最具特点的一种釉色。“窑变”,即为在经过高温烧制后,翡翠绿釉在火焰下,被烧制出了艳丽的红色,绿中见红,红绿相衬。不过,“窑变”的烧制产生,需要很大程度的机缘巧合,烧出的“窑变”釉色的牙舟陶,为其高档工艺品,价格不菲。
(2)纹饰。牙舟陶本身和牙舟陶的纹饰图案,是贵州省当地原住民对所在生态环境种种生活物象的抽象而形成的较为原生态的视觉艺术表达。牙舟陶在造型和纹样的工艺设计中,被运用了许多美的形式法则和原则[3]。
牙舟陶的图案设计,汲取了贵州省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上的刺绣和挑花等民间艺术图样的艺术营养,并结合一般陶器制作的工艺、釉色、器形等特点,对纹饰进行相应的变化、取舍和夸张,并运用印纹、粘贴、浮雕等手法,在牙舟陶陶器的外部进行造型设计加工。
纹饰的内容,多是贵州省各个民族所信仰的龙、凤等图腾的图案。可以说,每一种纹饰,都记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纹饰是一种符号,一种信仰,它代表了民族内的主体情感的一种诉求。
在古老的传说中,蝴蝶是苗族人的始祖。苗族人称蝴蝶为妈妈,蝴蝶也是苗族人的图腾。鱼是水族的图腾。金鸟、竹是布依族的图腾。当地原住民把这些图腾图案描绘在牙舟陶上,以牙舟陶来传达自己的信仰和情感。常言道,文字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与文明,而带有传统艺术的传统手工艺“图形纹样”,却记载着人类的精神和渴望[4]。
牙舟陶的纹饰,经过相应的过釉与烧制等工艺,在高温的环境中产生了堆积、出筋和流淌等不同程度的变化,釉色也同时出现了或深或浅、或浓或淡的色彩变化,层次分明。牙舟陶釉色与纹饰完美结合,促进了牙舟陶色彩和形态的多姿多彩的流变。
(3)造型。在早期,原始的牙舟陶种类相对比较稀少,主要包括日用器皿和动物雕像两类。
日用器皿主要有杯、盘、壶、碟等日常用品,以及坛、罐、烟斗、花盆等生活用具。器皿的造型古朴,其构思奇特,主要包括典型的羊尊提壶、鸟壶和图腾瓶等。
而动物雕像则大多都是手工艺人用手捏塑的陶制品,其造型夸张、传神。动物雕像主要包括羊尊、十二生肖和陶哨等,这些陶具看似笨拙,却表现出当地原住民质朴的生活方式,更是牙舟镇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表现印记。
牙舟陶制陶艺人在对牙舟陶进行造型设计时,对瓶瓶罐罐这些牙舟陶中的日常用品,一般都是用模具进行碾压制成。在经过制陶艺人手工加工后,牙舟陶陶俑本身就会透露出一种朴实的生活美感,自然而然地体现了广大当地人民群众的人生智慧,也流露出他们淳朴的感情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与早期较为原始的牙舟陶相比,当代牙舟陶的造型设计,可谓丰富多样、品种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类:以居室装饰性为主的瓶、罐艺术品;以收藏与欣赏为主的动物陶,如马、牛和大象等;以艺术鉴赏目的为主的器皿,如酒壶和酒尊等。
比如,牙舟陶传承人张禄麒、张禄洪等人制作的牙舟陶当代作品系列(见图1至图5)。
图1 牙舟陶当代作品之一①
图2 牙舟陶当代作品之二①
图3 牙舟陶当代作品之三①
图4 龙耳花瓶②
图5 海马啤酒罐②
从某种程度上说,牙舟陶的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其生产的烟斗、盐辣罐、酸菜坛、茶壶和土碗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陶器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贮存的食物不易腐坏,桑拿天泡茶也经久不馊。用牙舟陶工艺生产的烟斗,不仅外观美观好看,而且在抽烟时还有给人清爽提神的作用,备受人们喜爱。
牙舟陶在造型设计上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民族特征,往往给人以古色古香的美感享受。举世闻名的“鸡纹双耳罐”在北京1983年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的千余名代表推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并获得轻工部颁发的优秀作品证书及金质奖章[5]。
1.牙舟陶的制作过程
牙舟陶的产地,是贵州省牙舟镇。牙舟镇附近,盛产一种颜色灰黄而粘的优质泥土。此泥土为生产陶器,尤其是牙舟陶的上好原料。生产牙舟陶均以小陶窑式的家庭作坊为主,这种生产方式在明末初具规模,到清初渐渐发展到具有40多座陶窑的生产方式,在这里产出的牙舟陶不仅在国内具有大量市场,而且到清末年代在东南亚和欧洲大陆都有部分市场。
生产牙舟陶的方法,在最初主要是原始的爬坡烧柴窑,烧窑过程从打土胚、制模、上釉,全程都是人工制作,工艺细腻。制陶艺人在制陶具体操作过程中,认真而专注,相对机器制作来说,其烧制的时间较长,制作出的陶瓷质量上乘。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国家政府通过技术改革的方式,将牙舟陶煅烧方式改原始的爬坡窑式为烧煤的推板窑式,使得牙舟陶制作的功效显著提高。
在相关美术工艺单位的帮助下,牙舟陶陶制品的种类得以丰富。在原来的牙舟陶基本用品的基础上,牙舟陶不仅被做出了100余个新艺术品种,而且还新增了绿色、黄色、紫色等几种釉色。
其中,将牙舟陶以玻璃釉为基础釉进行制作,在烧制牙舟陶的工艺中加温,使得窑内温度升高至千度以上,促使玻璃釉的流动特效更佳。并且釉在冷却的时候,其表面渐渐干裂,形成冰纹的形状,使牙舟陶在原来敦古质朴的造型基础上,形成了更加瑰丽醒目的奇异特色。
2.传统制作工艺的改良
牙舟陶的产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发展受到了原材料、烧成手段和制作工艺等基础因素的制约,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阻碍。
为了更好的发展,对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进行改良是必要的。不过,对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的改进,应在尊重自然和传统的根基上进行,并依照减少消耗、污染,增加良品率的原则,保持牙舟陶原料、工艺的特色。
传统制作牙舟陶的原始工艺,程序繁冗。在21世纪初,制陶人制作牙舟陶时,在其煅烧期过后,对于牙舟陶的相关制作工艺并没有进行精细的传承研究,而之前的制陶原始工艺也渐渐流失不见,牙舟陶制作方法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的情形,致使牙舟陶产品瑕疵较多。就如上釉这个工艺,各个工坊对于釉的配方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考究,经常出现粘底与呈色不稳定的现象。
该现象意味着急需改变釉药的比例,使牙舟陶其特点得以传承。贵州省的传统制陶窑是柴式窑,而如今懂得建造柴式窑方法的制陶人的年纪大多很高,而且柴式窑在制陶烧陶时的火候并不容易掌控,况且柴式窑对周边的环境又会产生严重的污染。
所以,我们在改造牙舟陶传统制陶工艺时,应当以新工艺的大规模工厂化加工为主,但也应适当地保留柴式窑,以便烧出带有特殊风格的牙舟陶。对于其他日常陶用品和旅游纪念品而言,我们可以采用气窑和电窑等新式大规模工厂自动化机械制陶方法制作,在应用现代高科技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良品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目前,已经有几家牙舟陶制陶厂接受了类似的工艺改良,其成效较为显著。
1.牙舟陶的衰落
在进入2010年之后,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开始逐渐改变,现代人的审美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全球化及其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越来越丰富。对于陶器而言,人们不仅要求其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对其在审美设计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牙舟陶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其简单的生产方式与亘古不变的造型,从审美角度而言已经无法迎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对于传统民间工艺来说,实用却是其基本的出发点。不过,为了更好的发展,牙舟陶也应该结合当下的市场需求,变更其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不断融会现代设计元素为己所用,在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
相对来说,同样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景德镇陶瓷产业,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在产品的多样化方面,都具有领先地位。若牙舟陶想在陶瓷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则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现在,从事牙舟陶制陶业的家庭和人员越来越少,更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意学习传统的牙舟陶制陶技艺。只有极个别的老人,还在用传统方式烧制一些日用品,古老的制陶技术和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2.牙舟陶的保护
牙舟陶作为举世闻名的陶制品之一,同时作为贵州省牙舟镇特有的陶瓷制品,它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独具特色。在烧制牙舟陶时使用的土壤特质,在任何非贵州地区都未曾发现,以此为原料生产的牙舟陶曾获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奖。
2004年,“牙舟陶”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年,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时,牙舟陶首次当选。
牙舟陶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则对贵州省牙舟镇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牙舟陶这一贵州省人民的智慧结晶,也因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成功,而能够得以更好地传承,牙舟陶的潜在市场份额也会渐渐地扩大。应该说,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保护有600多年历史的牙舟陶而言,无疑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
3.牙舟陶的传承
牙舟陶的釉色、质地、造型,都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民族文化特征,在现代家居市场较受欢迎。传承牙舟陶的关键,是着眼当下市场,找好定位,根据其朴实、粗犷的陶艺特点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内蕴,以欣赏、鉴赏性的美术陶为主要的开发对象,同时兼顾城乡日用品市场。提高牙舟陶设计的专业化程度,艺术设计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获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专业的艺术设计,会给牙舟陶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活力与生机。贵州省民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水族和苗族的剪纸和刺绣艺术,以及戏剧、花灯艺术,石雕、木雕、建筑都独具特色,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如果牙舟陶在造型与装饰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贵州省民间美术的资源,其审美品位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当今时代,贵州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民族风情浓郁,其地方民族旅游有很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容易成为旅游重大卖点的牙舟陶,恰恰满足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理。伴随旅游业兴起的同时,牙舟陶逐步转型,慢慢回到历史舞台,以自己的方式传承于世。
注释
① 图1、图2、图3来源:水木白艺术坊.贵州非物质文化之民间工艺:牙舟陶:传承人张禄麒、张禄洪[EB/OL].(2010-06-12)[2016-10-13].http://jzbtsg.blog.163.com/blog/stat ic/43048050201051223057317/.
② 图4、图5来源:孙鲁荣.炉火煅出陶中瑰宝:探访平塘牙舟镇陶瓷艺术[EB/OL].(2012-10-08) [2016-10-13].http://epaper.gywb.cn/gyrb/ html/2012-10/08/content_313681.htm.
[1] 邹明林.牙舟陶简介[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7(4):54.
[2] 杨俊.对贵州牙舟陶研究的价值与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07(2):122-125.
[3] 张超,朱晓君,果霖,徐人平.牙舟陶及其装饰纹样应用于产品包装的优越性[J].中国包装工业,2013(10):34-36.
[4] 张超,朱晓君,徐人平.水族马尾绣纹样视觉符号及其在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0):40-42,61.
[5] 张超,朱晓君,果霖,徐人平.牙舟古陶的造型及其审美特征[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15-17.
(责任编辑 孙玉萍)
Design,Prod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Yazhou Ceramics
CAO Xiao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430070 Wuhan)
Originated from Pingtang Town of Guizhou Province, Yazhou Ceramics is renowned for its own unique style and shape. However,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era, ceramics gradually declined for various reasons, and is now at the stake of extinc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sign, prod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Yazhou ceramics with the hope that Yazhou ceramics industry,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uld enjoy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more popularity among people.
Yazhou Ceramics;Ceramics;design;production;inheritance
J527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6.012(0065-06)
2016-10-19
曹晓,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