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南, 孙思维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农户农机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以湖北省枝江市为例
李伟南, 孙思维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发展慢,农机化水平不高,离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还有距离。作为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农户在整个农机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农机的购买及使用环节掌握着决定权。但是,农民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其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利用微观农户的第一手调查资料,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丘陵地区农户农机购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等是影响农机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
长江中下游丘陵; 农业机械; 影响因素; 农户
我国“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1]。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先天优势。然而,由于人多地少,习惯于沿袭传统人工耕种方式,以及小地块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等因素影响了农机化的推进。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前提,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2]。如果不解决好农业机械化问题,丘陵地区将很难实现农业现代化。
整个农业机械化过程中,作为农机购买者和最终使用者,农户行为会直接影响农机市场和农机化发展,因此研究农户农机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十分必要。目前有一些国内学者就此从消费者行为、私人投资、平原地区农户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林万龙等(2007)的研究表明,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增加,不仅有赖于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受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刘玉梅等(2009)认为,农户家庭收入对其农机装备需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经营耕地面积较大的农户对农机装备的需求较多。张晓泉等(2012)[3-5]的研究表明,年龄、家中是否有农机、务农劳动力数量等因素对农户农机购买意愿影响显著。但现有研究中有关丘陵地区的农户农机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非常少,尤其是针对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农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为例,首先分析样本农户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受到的政策影响的情况,然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解释农户农机购买意愿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枝江市地处湖北省南部,位于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58.8%,是较为典型的丘陵地形区;同时,该市境内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是国家和湖北省确定的优质粮、棉、油和水果、水产生产基地[6]。故选取该市作为调研样本,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8月及2016年7月—8月。
课题组主要采用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市内分乡、村和农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按农机装备水平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抽样,共抽取6个乡镇的18个村,主要采取面对面的访谈式问卷调查。问卷分三个部分,涵盖农户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及家庭收入等),农田基本情况(耕地面积、农作物种类),农机基本情况(是否使用农机、是否有购买农机的打算、是否了解农机购置补贴等)。由于有些农户信息不全,最后获得有效样本303户。同时,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课题组与不同区域的村民、村干以及乡镇、市级领导展开了广泛的座谈交流。
2.1 模型构建
本研究所选因变量——农户近期是否有购买农机的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即农户有农机购买意愿为1,无意愿则为0, 对于因变量是非连续的且为二分类变量时,一般采用定性模型:Logistic和Probit[7]。
Logistic模型的一般函数形式为:
(1)
本文中,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的是逻辑概率P的分布函数,其具体形式为
(2)
式(2)中,用户愿意购买农机(Y=1)的概率为P;农户不愿意购买农机(Y=0)的概率为1-P。在实际分析中,通常要对P进行Logit变换,即
经过傅立叶变换后的Logistic模型实际操作形式
LogitP=Z=β0+β1X1+…+βpXP+ε
其中:P为农户愿意购买农机的概率;β0为常数项;X1X2…Xp表示影响农户农机购买意愿的因素;β1,β2,…,βp为系数;ε为方程的随机扰动项。
2.2 变量选择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将农户农机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为三大部分: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外部因素。模型具体变量设置见表1。
2.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2.3.1 估计结果
1)第一次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初步回归结果(表2)。根据表2显示的结果,户主文化程度(X1)、户主年收入(X2)、耕地经营面积(X5)、是否享受购机补贴(X8)等4个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余变量则不显著。同时,从模型整体来看,-2Log likelihood 值为70.223,Cox&Snell R Square值为0.390,Nagelkerke R Square值为0.652,表明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
2)进一步分析。为了更加准确地观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剔除不显著的因素,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经过多次运算,得到如表3所示的最终结果。根据表3显示的结果,户主文化程度(X1)、户主年收入(X2)、耕地经营面积(X5)、村里是否有农机社会化组织(X7)、是否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X8)等5个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且,从模型总体来看,模型卡方统计量为315.579,自由度为7,对应的P值为0.000,表明在0.01的水平下显著,该模型是整体显著的;Nagelkerke R Square 也达到了0.896,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另外,模型预测率达97.4%;所以,可以认为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表1 变量设置及预计影响方向
表2 农户农机购买意愿Logistic回归结果(初次分析)
表3 农户农机购买意愿Logistic回归结果(最终分析)
2.3.2 分析
1)户主文化程度。户主文化程度与农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对农机购买意愿越强。调研数据显示,愿意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其户主文化程度主要为高中及以上,比例为90.16%;而不愿意增加农业机械投入的农户,其户主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及以下,比例为89.13%。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关注度越高,对农业机械操作、保养等技能的掌握就越快,使用农业机械所带来的效益就会越大;而且,户主文化程度越高,其从事农业生产之余的打工收入也会越高。因此,为了实现个人及家庭收益最大化,文化程度高的农户就更愿意购买农业机械。
2)户主年收入。户主年收入与农业机械购买呈正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户主年收入越高,对农机购买意愿越强;反之,则越弱。原因可能是农业机械本身价格不菲,政府补贴力度有限,以当地广泛使用的某小型耕整机为例,售价4500元,补贴800元,而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1万元,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农户购买农机是不太可能的。而收入相对较高、有一定经济基础(年收入一般在4万元及以上)的农户,购买农业机械的意愿更强烈。
3)耕地经营面积。耕地经营面积与农机购买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家庭耕地面积数量越大,农户对农机购买意愿越强。调研数据显示,愿意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为0.88 hm2(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没有购买意愿的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为0.13 hm2。原因可能是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劳动强度越大,尤其是在现有适龄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家庭现有的劳动力很难完成农业生产活动。为减轻劳动强度,完成农业生产,需要借助农机装备代替人力劳动。因此,拥有耕地面积越大的农户对农业机械的购买意愿越强。
4)村里是否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里是否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机购买意愿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村里存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会对普通农户购买农机装备产生抑制作用。据调研数据显示,没有购买意愿的农户在选择不购买农业机械的原因时,有51.2%的人选择“村里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这一选项。原因可能当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能够承担周围农田的机械化作业。因此,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会减弱个体农户的农机购买意愿。
5)是否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否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机购买意愿呈正相关。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了解农机购置补贴的农户更愿意购买农业机械。据调研数据显示,愿意购买农业机械的农户中有80.3%的人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当地农机购置补贴发放工作采取全程公开、透明的方式,发放对象网上公示,补贴款项由银行工作人员现场直接划入农户银行卡。了解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人对于如何享受补贴比较清楚,只需按照流程,资料齐全,就可以领取补贴),所以购买意愿强。而不了解购机补贴政策的农户,会认为政策难以落实,自己无法领取补贴款项,因此没有购买意愿。
枝江市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农业大市,经济发展良好,农户对农机认知水平较高,这是当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但作业效果好的大型农机价格昂贵,远远超出农户们的承受能力,广大农户面临“想买却买不起”的困境。同时,该市典型的丘陵地形区,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历史、政策原因的叠加,耕地碎片化严重。耕地面积小,田块分散,大型农机下不了田,农户普遍面临 “想用却用不上”的尴尬。另外,由于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农户们还面临“有‘机’不会用”的问题。
如何化解农户“用不上、买不起、不会用”的尴尬局面,是当地农机化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耕地碎片化
该市境内丘陵大多为海拔约50m的平缓岗地和不足百米的低丘,地势整体起伏不大;而且,土地碎片化主要由历史原因和政策导致,可以通过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采取“小田变大、角田变方、坡田变平”等措施,改善耕地碎片化,形成“适机农田”,化解大型农机下田难的困境。2016年9月14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方案》和《关于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到2020年,湖北省要建成238万hm2高标准农田,以47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为重点,优先选择建设条件好、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连片推进[8]。这一政策的出台,对湖北省乃至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创新资金投入机制,缓解购机难
农民自身收入有限,加上融资贷款难,资金匮乏一直是影响农民购机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购机一直依赖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这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应建立以财政投入、国家补贴、信贷支持为主的多元资金投入体系,即购买、使用农业机械以农民、农业服务组织为主体,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和市财政配套资金对其购机和作业用油给予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农业机械免征税、费,鼓励农机务农;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培训,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要认真落实,优先保证。
3)鼓励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制造轻简适用农机
目前,农机市场上性能较好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如“久保田988”)只能在旱田、大田块作业,而当地适合这种高性能四行联合收割机作业的稻田面积还不到全市稻田总面积的1/2,大部分小田块只能使用两行小型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农机具来收割。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研发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丘陵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当地农业农机发展现状,研制出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品质高的小型轻简农机,尤其是重点研发适应丘陵地区小田块作业的耕、种、收、运输、存储、加工等环节的农业机械。同时,规范农机行业发展,促使农机企业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尤其是妥善解决好农机“维修难”的问题。从技术层面减轻农民劳作强度,打牢农机化基础。
4)完善县乡级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机宣传推广
现行乡一级农业服务中心“三权(人、财、物)”下放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看着的(乡)管不好,想着的(县)管不了”的局面,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严重受阻。作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龙头,市(县)级农机服务机构责任重大。应加强对县级农机管理、推广、监理、培训等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能的改革,以便专门开展农机服务及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在高等院校设立农机专业并出台“定向委培”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队伍,解决农机技术推广向基层农村传递中的断层问题。另外,还需加强对农民农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积极开展各类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关于农业机械化知识的普及。
本研究以农户对农机的购买意愿作为研究重点,并基于此建立研究框架只是一个尝试,实际上农户对农机的购买意愿行为很复杂,影响因素也很难穷尽。此外,不同农作物、不同生产环节对农机的需求不一样,不同种类、机型、品牌的农机特点也各不相同,相对应的购机者的购买意愿是有所差异的,建议以后的研究者可以细化研究农户对不同农机的购买意愿及其差异。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6):4-13.
[2] 杨敏丽,白人朴,刘敏,涂志强.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7):68-72
[3] 林万龙,孙翠清.农业机械私人投资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7(9):25-32.
[4] 刘玉梅,田志宏.农户收入水平对农机装备需求的影响分析——以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 2009(12):44-55.
[5] 张晓泉,赵闰,石研研.农户农机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安徽、山西以及江苏四省为例[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2(6):29-32.
[6] 枝江市委、市人民政府,枝江概况[EB/OL].(2016-08-20)http://www.zgzhijiang.gov.cn/html/zjzj/.
[7] 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8] 胡琼瑶,杨明杏.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出炉,到“十三五”末——建成3570万亩 亩增粮食100公斤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出炉[N].湖北日报,2016-09-19(01).
[责任编校: 张 众]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 Case Study of Zhijiang City of Hubei Province
LI Weinan, SUN Siwei
(SchoolofEcnomicsandManagement,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Because of the late start,slow development and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t is hard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of the hilly reg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the main bod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he farm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owever, the farmer is a special group, whose behaviors have a lot of uncertainty.Therefore, the paper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urchas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hilly regions,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education level,income level and family cultivated field are important factors.
hilly regi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agricultural machinery;factors;farmers
1003-4684(2016)06-0048-05
C31
A
2016-09-13
李伟南(1963-), 男,湖北宜城人,政治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社会治理
孙思维(1991-),女,湖北宜昌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