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桂(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77)
中部六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肖丹桂
(武汉纺织大学 经济学院,武汉 430077)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文章对2013年中部各省相应行业进行测算,比较分析其综合竞争力,结果显示:中部六省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呈现明显共性,也存在不同特性;表明中部六省之间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格局,也说明中部各省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动共赢还有较大空间。优势行业大多集中在资源性行业,在不可再生资源的约束下,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优势,必须借助科技与创新。
中部制造业;湖北;支柱行业;综合竞争力;优势行业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强国目标,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是其核心。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包含全部工业中除采掘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之外的所有行业。按新的国民经济分类标准GB/T4754-2011,制造业有31个行业大类、175个行业中类、582个行业小类。位于我国中部的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等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部六省具有相似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发展机遇,中部六省与全国相比,在制造业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但产业重复建设现象明显,同行业存在不良竞争,省际区划下的地方利益保护已成为影响中部制造业分工协作和资源整合的重要制约因素,六省之间的À流合作还不够。鉴于目前中部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有哪些,各省制造业优势行业有何共性和特性,湖北制造业的支柱行业在中部的综合竞争力表现如何等问题,还缺乏实证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因此基于湖北制造业支柱行业,对中部六省相应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测算与比较分析,对于明晰湖北制造业支柱行业的比较优势和薄弱环节、把握湖北制造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推进中部六省制造业的À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产业或行业竞争力一般是在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和制度变迁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理论主要有1776年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1871年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20世纪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等。目前,学术界计量分析产业或行业竞争力的方法很多,其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基础支撑,一类是产业产出效益。本文以产业产出效益为核心,利用通行的产业综合竞争力指数的计量方法,进行中部六省制造业的比较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依据产业竞争力评价的一般原则,从制造业的特点出发,并借鉴了一些已有研究成果,同时充分考虑统计数据的综合性、可比性和可得性,设计了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市场占有率、总资产贡献率、主营业务收入发展率、专业化率(区位商)等4个指标(见表1)。这些指标相对独立,并均能反映综合竞争力的不同方面,且其数值大小与综合竞争力大小呈正相关。按照综合单一指标的常用方法,将4个指标相乘得到一个总指标,即综合竞争力指数。本文认为市场份额大、盈利能力强、发展后劲足、专业化程度高,则综合竞争力就强;综合竞争力强的行业就是优势行业。
表1 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行业规模是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选择湖北制造业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前10名的大类行业,作为比较分析的代表,重点观察分析湖北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具有规模优势的10大行业在中部的综合竞争力。2013年,这10大行业都是湖北的千亿元产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湖北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70%以上,是湖北制造业的支柱行业。这10大行业在中部、在全国的制造业中占比也在60%以上,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中部六省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基本格局。
根据2013—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部各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以湖北制造业10个支柱行业为分析对象,对2013年中部六省制造业相应行业进行测算,得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再将各省同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从大到小排列,从而确定优势行业。
2.1 市场占有率分析
从市场占有率看(见表2),中部各省均有在中部占明显优势的行业,中部也有在全国占显著优势的行业。湖北有4个行业居中部首位: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河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4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排中部第一。湖南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中部第二。安徽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江西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居中部之首,且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山西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稍低于湖北,居中部第二。中部在全国占显著优势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6.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30.95%)、农副食品加工业(26.1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6.03%)。
2.2 总资产贡献率分析
从总资产贡献率看(见表3),中部不同行业之间盈利能力的差别较大,同行业在各省之间的盈利能力差别也较大。从总体上讲,总资产贡献率较高的行业是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它们都是中部地区的传统产业;总资产贡献率较低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3个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居中。
表3 2013年中部六省制造业10大行业总资产贡献率 (单位:%)
在同行业中,江西、湖南和安徽三省表现俱佳,江西和湖南的总资产贡献率在中部地区最高的各有4个行业,安徽有2个行业。湖北的总资产贡献率在中部地区处于中下水平,排在中部第2、3、4、5位的行业分别有1个、3个、2个、4个,这说明在中部湖北的行业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资产的获利能力还大有潜力可挖。
2.3 发展率分析
从发展速度看(见表4),2013年与2012年比较,中部各省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山西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除外),除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山西的几个行业以外,各省各行业增幅均在10%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增幅超过了20%(山西例外),湖南、河南两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强劲,分别达到48.35%和39.38%。湖北除了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外,其他9个行业均达到了17%以上的增长,增幅超过20%和30%的行业分别有5个和3个。
表4 中部六省制造业10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发展率 (单位:%)
2.4 区位商分析
从区位商的计算结果看(见表5),中部各省均有各自独特区位优势的行业:山西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26)、江西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41)、湖北的汽车制造业(2.26)、安徽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12)、河南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8)、湖南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4)。可以明显看出这些具有区位优势的行业大多数集中在资源性行业,而且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的支撑,而这些自然资源又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要持续保持这些行业的竞争优势,必须借助科技与创新。
表5 2013年中部六省制造业10大行业专业化率(%)
2.5 综合竞争力分析
将中部六省制造业同行业的综合竞争力指数(见表6)从大到小排列,选取中部同行业中位居前3者,作为各省在中部地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见表7)。
表6 中部六省制造业10大行业综合竞争力指数 (单位:%)
表7 中部六省制造业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分布
数据结果表明:在10大行业中,一方面,各省在中部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呈现明显的共性:湖北与河南有4个行业相同,与湖南又有3个行业相同,与安徽也有2个行业相同;湖南与江西有4个行业相同。这说明湖北的10大支柱行业,在中部各省之间已经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格局。
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省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优势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又具有不同特性,各省都有一个在中部同行业中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行业,并与区位优势的表现高度一致:湖北的汽车制造业、河南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湖南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安徽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江西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山西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时,各省同一优势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汽车制造业是湖北、河南和安徽的优势行业,其综合竞争力指数分别为20.45%、2.77%和2.11%。
湖北制造业的10大支柱行业,在中部同行业中综合竞争力最强、排名第1的共计4个行业,除了汽车制造业,还有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在中部排名第2、第3的分别是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较弱,在中部排名第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很弱,在中部排名第5。这些特性为中部各省制造业之间的À流合作和互动共赢提供了较大空间。
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高端化
尤其是要加大对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6个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优势行业的改造力度,大力培育以核心技术、品牌为主的竞争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传统产业融合。既要提升已有产品的技术含量,又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名优品牌。
(2)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着力加大研发投入,把重点放在技术创新或工艺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上,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实力。二是加快产业融合,构建新业态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转移、专业化等方式逐步整合生产经营各环节,弱化或放弃低附加值环节,实现价值增量最大化。充分利用湖北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良好基础,抢抓产业互联网兴起的机遇,抢占先机推动湖北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三是着力资源整合,提升集约经营水平。
(3)加强中部各省À流合作,开创多赢局面
基于中部六省制造业优势行业的不同特性,各省之间具有较大À流合作的空间,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通过加强地区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合作,探寻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拓宽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度竞争,实现共同发展,开创多赢局面。
[1]商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的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产业经济, 2014,(10).
[2]尹艾维.湖北制造业结构演变及竞争力变动研究[R].中国知网,2008.
[3]邹薇.加快湖北工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J].政策,2014,(3).
(责任编辑/浩 天)
F424.7
A
1002-6487(2016)24-0116-03
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重点资助项目(HBZZ-2014-03)
肖丹桂(1965—),女,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