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心理教育分析及启示

2017-01-07 14:00田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习得性归因消极

田静

一、习得性无助的概念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动物实验。它是指动物(包括人)在连续经历失败和挫折等消极事件后表现出绝望和放弃的态度。当个体在某个具体事件和目标上反复努力却反复失败时,形成了努力与积极结果无关的消极信念,并可能泛华到其他情境中,包括那些可控的情境。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教育实践中,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研究发现,大学生中有“习得性无助”行为者非常多,当他们无论做什么、无论付出何种程度的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时,会觉得失去了控制感和自信心,颠覆自我认知,瓦解精神力量,逐渐丧失斗志和行动力,最终放弃任何努力,即便面对原本能够胜任的任务时也变得麻木、退缩、自我怀疑与否定,陷入绝望的心境之中。具体来说,体现在动机减弱、认知障碍、情绪失调等方面。

动机减弱:对任何活动、安排失去兴趣,消极、倦怠;

认知障碍:认为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会失败,即便对能力范围内的任务也没有把握,自我评价降低,自尊心受损;

情绪失调:由最初的烦闷、忧虑,转变为失落、沮丧、焦虑,产生无意义感,严重者会引发抑郁症。

值得一提的是,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常常不能够被正确认识,习得性无助行为者不能够被准备识别,反而被社会、家长及教师们误以为懒惰、懈怠、不求上进而横加批评与指责,长期以来的负强化使“习得性无助”行为愈加巩固。

三、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

1、外因

(1)不良的家庭环境系统

家庭环境对个人塑造性格、培养气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环境压抑、父母性格强势、要求完美,对待子女苛刻,那么在此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将更注意消极因素、更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同样,过度溺爱也不利于个体勇敢面对挫折和困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的父母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略他们的努力程度,只看结果不管过程。大学生在外求学,父母无法知晓他们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状态,是否挂科、旷课、成绩排名等成为他们判断子女是否踏实、勤奋的标准。由此传递给子女一个信号,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有可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努力是完全被遗忘的。只要结果不好,就不会受到父母的认可。

(2)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

社会支持系统,也称社会关系网,有两类表现形式,一类是实际的、客观的支持,如物质保障,另一类是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我们有获得温暖、爱与归属,建立安全感和亲密感的需要,而这正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除家庭环境之外,学校教师、同伴群体、朋友同学也是重要的支持力量,有时教师、同学可能未能及时观察到个体的不良情绪,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怀,大学生内心逐渐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

(3)失败经验

消极事件是最直接的打击,频繁体验失败会动摇曾经坚定的内心。例如,有些大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动机想要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但是由于个人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早起晚睡、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甚至一次比一次的分数低,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对自己的否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四级考试的习得性无助。

2、内因

(1)不恰当的归因方式

韦纳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纳为三维六因素,三维度即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六因素即努力、能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态和其他因素。归因方式受个体的个性差异及成败经验的影响,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以此影响成就行为。习得性无助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坏的结果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这种归因方式的一个典型情境是学业困难。成绩落后的大学生更容易把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失败经验归因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足,并认为这种能力不足是无法改变的,进而影响对自己今后学业的预期,从而放弃努力,放弃努力后产生的不良结果可能导致预期成真,印证先前对自己的认知,这种不良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产生恶性循环,不仅阻碍了学业进步,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消极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用一定方式调解、缓和挫折、冲突造成的威胁,减轻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适应性倾向;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使个体的心理压力减缓,还能够激发主观能动性,“升华”这一心理防御机制是积极意义的最直接体现;消极意义在于可能使个体出现退缩、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学生在遇到挫折之后,为避免失落、痛苦、焦虑的情绪,采用自我保护的机制,运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方法,如投射、否认、逃避等。

(3)上行社会比较

人们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意义,背景因素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偏差。大学生中不乏诸多成绩优异、能力较强、多才多艺者,当个体与周围比自身优异的人相比时,容易产生敌意、嫉妒的消极情感体验,降低自我评价、自尊心受损。

(4)负面评价恐惧

这种负面评价恐惧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时表现得较为突出,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中开放性与禁闭性相矛盾的特点,既渴望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又希望保留自己的个人空间。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及经验,在社交过程中自信心不足,担心他人给予消极评价,为此苦恼、焦虑,原本的社交期待受到打击,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质疑,认为自己即使付出真心也无法交到知心朋友,从而避免社交,独来独往,严重者封闭自我。

四、启示

1、教学启示

加强归因训练,提升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一词,它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力的预期,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某一任务。增加成功经验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但要注意归因方式的影响。

(1)增加学生成功经验,引导积极归因

在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中,“习得性”三个字值得注意,个体的习得性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常常夸大困难,给自己设置较多的心理障碍,自信心较弱。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解决困难、增强内部动机,体验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愉悦心情。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减少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重拾信心。具体做法有:让学生关注学习任务,而不是害怕失败;引导学生将失败的经历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而非能力与智力。

(2)善于发现闪光点

成绩不是学生的全部,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平时那些可能并不突出的学生身上所独有的优点,对此给予充分肯定,找准契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教会他们学会善于自我分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悦纳自己。

(3)运用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教师通过眼神、微笑、言语激励等方式来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向上,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进步。

2、优化家庭环境系统

家庭环境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良好社会功能的养成尤为重要。和谐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有助于学生自信、乐观、勇敢等积极品质的培养,这体现在父母自身首先具备优秀的个性品质,不焦躁、不情绪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有思路有方法;父母之间互相尊重、爱护,夫妻沟通顺畅;父母对待子女能够做到关心、爱心、耐心、责任心,提供物质保障和情感支持,在这个普遍注重结果的社会中,父母能够学会转换角度,关注孩子为目标努力奋斗的过程,用爱去温暖孩子受挫的心,用言语的力量去激励孩子勇敢前行,父母的支持成为子女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成员间形成的良性沟通模式、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这无疑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3、完善个人特质系统

(1)准许为人,接受失败

Permission to be human被译为“准许为人”。每个人都会经历失败、挫折,都会体验到失望、焦虑的消极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人天生的一部分。准许自己为人,意味着准许自己失败,准许自己痛苦,给自己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内面对自己时准许自己为人,不压抑本性,不后悔自责,接受现实,接受困境。情绪ABC理论指出,嫉妒、焦虑是人天性的一部分,但不意味着要屈从那种情绪,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能够改变对它的诠释。主动接受而不屈从,它意味着有些事情无法改变,而有些事情能够而且应该去改变。

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应该首要学会的便是接受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失败,从失败中分析原因,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发现那隐藏在失败经历后的点滴进步。将困境解释为成长的契机,发掘出失败中的闪光点、失败中的机会,指导下一步的行为。

(2)增强心理弹性,提高耐挫力

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压力、挫折等危险性因素时具备的能力和特质,它是由逆境激发而出的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帮助个体面对重大生活压力时,调动积极的心理资源,有效调控情绪和行为,钝化不良应激反应,实现良好适应。家庭环境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个人特质系统构成心理弹性的动力系统。个人特质系统中多元问题解决策略、成熟的防御机制、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是大学生个体应该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和学习的。

习得性无助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不良心理现象,家人、教师及同学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关心、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习得性归因消极
消极的后果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让自己发光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