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玮:诗文画音,皆为灵而歌

2017-01-07 02:44倪立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灵性文学小说

认识施玮,是因为参加南昌大学举办的新移民文学成果展暨国际笔会。在短短几天会期里,我跟她有过几次互动。会议结束前,江西星子县盛情为海内外作家和学者们在天沐温泉度假村设下招待晚宴,其时施玮兴奋之余在席上当场赋诗、激情满怀的情景,到如今还在我脑海中历历在目。随着对她的了解不断加深,我发现她的才华远不止是写诗。有一次在旅游大巴上我俩同坐,聊天之余,她顺便向我展示一本她的画册。在车上匆忙翻阅浏览这本画册之后,其画中的深意我不甚了了,而其画作的用色却让我惊艳不已:那些画作上的色彩,大多干净清纯、轻盈舒展、柔美浪漫,让人感觉女性味十足。自此,我对她的画才留下深刻印象。

一、写画俱佳:兼多种才艺于一身

施玮,女,诗人、作家、画家、编辑,文学博士。1960年代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1996年底移居美国,现居洛杉矶,任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主席、《海外校园》主编、《国际日报》文艺部主任、《世界华人作家》、美国克鲁格出版社副主编,兼任远东广播电台、CCNTV(Chinese Christian Network TV,华人基督教网络电视)嘉宾主持。

出国前,施玮当过技术员、团干党干、总裁助理、文化公司经理、诗歌编辑、书商等。她从19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创办并主编《扬帆》。1989年,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发表《走在阳光里》、《关于玫瑰》等诗作。

1990年,在《诗大陆》、《雨花》发表《女性的自白》、《窗》;创作长诗《生命历程的呈现》。1991年,创作《百首无题抒情十行诗》,并陆续在《人民文学》、《诗潮》、《滇池》、《北极光》等发表;在《中国诗人》发表《灿烂爱心》组诗。1992年,创立文化公司,与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合作,出版多部工具书;《作家之门》和《诗刊》发表其《女性自白》组诗和《狂草》等。

1993年,施玮担任《诗刊》编辑;《星星诗刊》发表长诗《海在近旁》;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诗集《大地上雪浴的女人》。1994年,长诗《天籁》在《南方文学》发表。1995年担任中国文联书店发行部经理,主编《胡适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等。1996年,为长篇《柔若无骨》创作长诗《宋词与女人》。

1997年,《柔若无骨》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施玮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开始学习油画创作,迄今已在洛杉矶、圣地雅歌、东谷、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等地举办多次个人灵性艺术诗画展。《洛杉矶日报》、《世界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诗选刊》等中英文报刊,台湾东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都曾报道其个人画展或介绍评述其画作。

1999年复活节,施玮皈信基督教,同年在美国《生命季刊》发表长诗《关于苦难》,创作歌舞诗剧《创世纪》。2000年,完成史诗《神州》第一卷《先秦》。2002年,《蔚蓝色》连载诗体小说《圣经中的女人》,并节选刊登长篇《放逐伊甸》及创作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长篇《柔情无限》;《海外校园》发表中篇《斜阳下的河流》等。

2003年,施玮建立网上工作室,创作长诗《天国》、《灵》、《大峡谷》、《婚姻》等。2004年,《生命季刊》发表散文组诗《十架七言》。2005年,出版诗集《银笛》、《生命的长吟》、诗文集《天地的馨香》;《红豆》发表中篇《纸爱人》。2006年,《国际日报》连载《放逐伊甸》。

2007年,获美国西南三一学院神学硕士,施玮开始提倡“灵性文学”概念,发表《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论文;出版诗集《被呼召的灵魂》;在《海外校园》、《长篇小说》、《蔚蓝色》等杂志发表评论《从当代文学现象试析中国作家群的困窘》、《华文基督教文学浅议》、长篇《红墙白玉兰》等作品。

2008年,中国电影、广电出版社分别出版长篇《放逐伊甸》和《红墙白玉兰》;施玮编著《灵性文学丛书》,发表小说《那夜,风动》和论文《开拓华语文学的灵性空间——“灵性文学”的诠释》;《蔚蓝色》刊登施玮译诗《吟游诗人》(原作者华兹华斯,英国诗人);10月与上海师大合办华文灵性文学研讨会,《文学报》、《解放日报》等都报道过此次研讨会。

2009年,长篇《红墙白玉兰》获世界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研讨会论文集《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珠海出版社出版诗歌全集《歌中雅歌》。2010年,施玮发表诗歌《命悬一线》等七首、论文《圣经与文学》(上、下)、《汉语诗歌审美与旧约诗篇》(上、下)、油画《灵魂之荷》、《豁然之境》及配文,创立华人基督徒文学艺术者协会。

2011年,《红杉林》、《生命与信仰》等刊登多篇施玮散文、小说、油画配诗文等作品。2012年,《洛城作家》、《蔚蓝色》等刊登对施玮的封面人物访谈,及其多幅油画、论文、散文、随笔等作品;《国际日报》连载长篇《柔情无限》;《诗江南》发表施玮翻译的伊丽莎白·毕晓普诗六首。

2013年,施玮研究旧约圣经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比较,获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CESNA,China Evangelical Seminary North America,美国)博士学位;《世界华人作家》、《世界华人周刊》等刊登其诗歌、散文、论文、小说、油画,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江少川教授《灵性文学的实践者——施玮访谈录》;《小说选刊》刊登中篇《纸爱人》;九洲出版社出版长篇《世家美眷》。

2014年,《中国作家》发表中篇《记忆条》,香港汉语圣经协会出版社出版诗文集《以马内利》。2016年,长篇《叛教者》由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用施玮画作制成的丝巾投产上市,迄今她已有《白日梦》、《蝶恋》、Soul Mate(《灵魂伴侣》)和《婚姻》等画作被艺象品牌选中,并制作成系列精美高端丝巾投放市场。

总结起来,到目前为止,施玮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诗集:《大地上雪浴的女人》、《生命的长吟》、《银笛》、《被呼召的灵魂》、《十五年》、《歌中雅歌》;大型宗教诗剧《创世纪》;诗文集《天地的馨香》、《以马内利》。

长篇小说:《世家美眷》(一版《柔若无骨》、二版《柔情无限》)、《放逐伊甸》、《红墙白玉兰》、《叛教者》。

音乐绘画作品:合唱剧《主爱中华》光碟、交响诗《基督颂》、《灵——施玮灵性随笔油画集》。

此外,施玮曾主编《胡适文集》、《灵性文学》等丛书,有论著《在大观园遇见夏娃——圣经<旧约>的汉语处境化研读》;即将出版的作品还有中短篇集《日食·风动》、灵修随笔《灵魂的蜜约》。

施玮已在海内外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其中《歌中雅歌》获辛亥革命一百年优秀文学作品奖、《不一样的天空》获海外新移民笔会飞马诗歌奖第一名、《预言》获网络文学诗歌比赛第一名、《红墙白玉兰》获世界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等文学奖项。

二、小说实践:爱俗世也爱圣主

除了零散发表的中短篇之外,施玮迄今已出版四部长篇。《世家美眷》和《红墙白玉兰》主要写普通人的世俗人生与爱情生活,《放逐伊甸》和《叛教者》则在写普通人的基础上掺入了宗教色彩。这四部作品恰好相对平均地体现出施玮在小说创作实践中所追求的世俗性与宗教性平衡,反映出她既爱俗世也爱圣主的两个文学侧面。

《世家美眷》是《柔若无骨》、《柔情无限》的再版作品,再版时施玮对作品进行了调整。小说所涉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从清朝末年写起,后经北阀、抗日和解放战争、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一直写到20世纪末期的经济改革……。姑苏城陆家的状元府,在历史的巨大变革中,宛若狂风巨浪中的一叶扁舟,家族中的美人们无论娶进嫁出,全都被卷进战争、革命和金钱的风暴中。小说重点讲述陆文荫、陆文芯两姐妹的生活与爱情,写她们一生的情爱纠葛。

作品主要刻画从苏州状元府走出来的三代女性:第一代以陆氏姐妹以及丫鬟秋水为代表,第二代以陆文荫之女方美彬、陆文芯之女王静梅为代表,第三代以陆文荫的孙女方佳瑜为代表,而方佳瑜就是小说叙述者“我”。“我”以回顾怀旧和见证者的口吻,讲述一百年来家族亲人在社会重大变革中所经历的爱怨纠葛、生死离合,感叹爱情易逝、兴衰无常。

《放逐伊甸》把现代人灵魂及生活堕落过程与《圣经·旧约》中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过程相叠映,叙写1990年代初生活在北京的一群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爱情与心灵挣扎。他们中有作家、诗人、书商、导演、信息技术精英,其生活、理想、爱情、心灵都在世俗之潮和金钱风暴中被颠覆并陷入失重状态。

施玮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现代人在良知、婚姻、性爱、谋生等方面的窘迫与尴尬、混浊与无奈、挣扎与盼望。主人公李亚放纵寻死,却死而得生;赵溟躲避等死,终被良知唤醒;戴航游离生活,却无法放弃对纯洁爱情的渴望。小说对生与死、罪过与良心、爱情与金钱、婚姻与伦理进行叙述、思索和质疑,赞美人对真理的向往与执著。这群知识分子在21世纪临近时承受着焦虑……,经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红墙白玉兰》上篇“红墙”共九章,重在写人情世事。从女诗人秦小小与旧日恋人杨修平的重逢开始,通过主要人物的自述回叙修平与恋人小小、表妹紫烟及妻子王瑛之间的情爱恩怨。下篇“白玉兰”共七章,重在写人性心理,通过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和小小的日记自述,呈现男女主人公重逢后面临的感情纠葛,展示女主人公深陷情感漩涡之时矛盾痛苦的内心挣扎。

墙、玉兰花和红杉树三个意象在小说中频繁出现。而红墙和白玉兰既是小说的题目,也是小说结构的交结点,同时还是爱的不同层面的象征性表达;红杉树不但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最后归宿地,也是小说表现超越挚爱的象征体。由此可见,施玮在结构这部小说时颇为用心。她在谈及作品时这样说:“在复旦大学是九十年代初,……我遇到了两个自己喜欢的男生,一个最终有缘无份,一个成了我的丈夫。与他俩的感情和故事都融在了我的获奖小说《红墙白玉兰》里了……。”ii由此可以判断这部作品有自传色彩。

《叛教者》篇幅长达32万字,是施玮用十余年时间、以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收集资料创作而成的灵性文学作品,属于非虚构小说。作品着眼于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斑斓多姿的宗教人物长轴画卷,揭示历史上基督教内部曾存在过的宗教斗争。

小说以1920年代在上海成立的地方教会为背景,写一群基督徒在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三反五反运动之后,因选择不同而各自拥有不同人生。第一部《揭发者》以徐闻音的故事为主线,叙述上海社会和教会在政治风云中发生的一连串事件。徐闻音因李夜声“隐私”事件成为第一个揭发者,并叛离基督教,经历两次不幸婚姻,最后在美国成为“祷告医生”。第二部《献身者》讲述与李夜声有关系的四个女人和他妻子的故事,其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与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人性被撕裂也被残酷地曝露。第三部《跟随者》写李夜声教会几位同工的宗教信仰在政治运动中发生动摇,他们有的殉道,有的叛教。第四部《擘饼者》则以李夜声的狱中日记来揭示其心路历程。

关于这部宗教色彩浓厚的作品,南昌大学陈公仲教授说:这是“一幅浓墨重彩、斑斓多姿的宗教人物的长轴画卷。”美国评论家陈瑞琳说:施玮“……完成了一部‘补天之作,一个从来没有人写过的丝丝见血的灵魂世界!”济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丽霞说:“《叛教者》着眼于中国基督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难得的勇气直面一个纠结了很多年的复杂问题,……。”

三、诗歌探索:尝试写作十行诗

施玮谈到其诗集《歌中雅歌》时说:“2002年起开始了网络诗歌热,……,03-04年我因此写了大量的诗,一直写到09年,出版了我自己的诗歌全集《歌中雅歌》,获了台湾辛亥革命一百年诗集奖。”

这部诗集分上卷(大地的女儿)、中卷(天堂的银笛)、下卷(被呼召的灵魂)三部分,其中上卷又分五辑(《十行诗》、《心灵散记》、《城市人》、《迷失》、《生活》),中卷分六辑(《另一种情歌》、《日子》、《情绪》、《三三二二》、《九九归零》、《馨香》),下卷则包含《以诗为证》、《生命历程的呈现》、《海在近旁》、《天籁》、《古墓》、《宋词与女人》、《关于苦难》、《天国》、《大峡谷》、《灵》、《十架七言》、《安息》、诗剧《创世纪》等多部她近20年内写的作品。因此可以说这部诗集是施玮诗歌集大成之作,收入了她1990年代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所写的大部分诗歌。

上卷第一辑《十行诗》写于1990-1991年,是其《百首无题抒情十行诗》中的部分选篇。其中的诗作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每首诗都只有十行,均按一二三四的节奏安排,即第一节一行诗,第二节两行诗,第三节三行诗,第四节四行诗,结构严谨有序,给人留下简单明快轻盈之感,而且施玮对诗歌形式所进行的探索尝试也值得肯定和鼓励;二是这些诗所抒发的感情大多清纯洁净,让人感觉诗人内心似乎是纯净透明的,读完她的这些诗后,读者也会觉得自己似乎变得纯净轻盈起来。比如《女人》: 女人们盛开在土地上,遍及角落/男人是空气,为云为风/ 随意地聚散漂流谈些浮夸之事/ 茅屋柴门的微笑,平淡若水/缓缓蒸腾着滋润灯光与竹篱/ 一张暖炕证明了所有的爱情/ 美丽的女人被爱埋在土里/ 成熟是根须的伸展,妙曼而艰辛/ 等到时光蚀去血肉/ 冰做的骨骼成了历史的饰品

又如《亲近泥土》:仰卧在天空下任尘土亲近面庞/风与菌菇无言地开放/我幻成一池湖水,独自静卧/灵魂游荡在安静的身躯里/探询着波纹,寻找生命迹象/寻找那些稍纵即逝的亲情/ 当语言和文字纷纷远离后/我被埋葬在浓密巨大的云影里/想着有个阳光充足日子/人们都如尘土般归依大地

……

除了上文提到的第一辑外,全集中其它诗作也有强烈的追求纯文学写作的倾向。花语在与施玮的对谈录结尾如此评价这部诗歌全集:“如此唯美,又如此厚重。施玮的诗,总是试图透过事物……的表层,窥视它们的内核;总能从人的躯壳外面,触摸到它里面的灵动。……”

施玮在谈及自己的写画状态时曾这样说:“我还是最喜欢诗歌,但一生已经写了那么多诗,我觉得需要重新来构架一个诗歌新王国,……,小说创作花了更多时间,我在美国生活的日子大多是写作,在北京宋庄工作室主要是画画。……画画确实是我最放松,也最自然的一项创作。”vi她还说:“作为作家应该打破文体的框架,……,我希望自己在文学、艺术、音乐各方面是能够自由通达的。我说过自己是‘画诗,是‘写画,我……的展览,每次都是集画展、诗朗诵、学术演讲、影像、甚至歌剧演出等我的创作为一体。”她的这种做法显示出她在积极尝试拓宽创作领域,全面展示自己的创作才能。

四、为灵而歌:积极倡导灵性文学

《灵性文学丛书》主要收入100多位华人作家的作品,包括散文卷《此岸与彼案》、诗歌卷《琴与炉》、小说卷《新城路100号》(上、下)、长篇小说《放逐伊甸》共五册。

施玮在一篇论文的摘要中说:“提出‘灵性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是基于圣经的‘人论神学,……。‘灵性文学的三个层面就是:1、有灵活人的写作;2、呈现有灵活人的思想与生活;3、启示出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灵性文学创作在思想、体验、语言三个方面其特点:神性光照的思想特质、灵性空间的创作体验、信望爱的文学语言。”并在后面的正文中进一步说:“我认为文学创作的体验,有三个境界:一个是物质的境界,一个是精神的境界,一个是灵性的境界。”

2007年,施玮开始提倡“灵性文学”概念。2008年,她主编的“灵性文学丛书”出版,同年10月11-12日,上海师大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灵性文学”研讨会。会议期间,上师大教授杨剑龙认为,所谓灵性文学是关于灵魂拯救的文学……。四川师大教授唐小林提出,现代汉语文学确实有一个实质上的灵性文学的传统,这个传统是由许地山、冰心、庐隐、老舍等人组成……。西南师大教授王本朝认为,创作灵性文学的前提是,让灵回到人里面,进入文字。……中国文学需要灵性文学,作为一种反世俗化和物质化的文学价值追求,它为文学提供了一种价值向度。在这次研讨会上,施玮首次在大陆正式学术场合阐释其“灵性文学”。当时诸多“灵性文学”作家在大陆群体亮相,被王本朝教授称为“具有文学史意义的集体事件”。

施玮一方面积极提倡“灵性文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亲身实践,她的作品中符合其“灵性文学”定义的文本包括长篇《放逐伊甸》和《叛教者》、中篇《斜阳下的河流》和《记忆条》、诗集《歌中雅歌》、诗文集《以马内利》等。

有学者认为“灵性文学”是基督教文学的别样表达,施玮阐释过自己的看法:“狭义的基督教文学定义,就是基督徒……写的,传递圣经世界观的文学作品。……这是基督教文学得以建构的核心。但文学作品不应当简单地成为某种教义的载体,……选择定义为‘灵性文学,是撇开非文学性争议,越过西方基督教的教义与宗派之争,直接从圣经‘人论(对人的基本定位)来定义的。”x“‘灵性文学就是从希伯来旧约中的‘灵的定义,来补充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学的‘性灵说,从而在‘人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文学模式。”xi由此可见,施玮的“灵性文学”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性灵说”以及现代文学史上的“灵性文学”不是同一个概念。

施玮说她是为了文学而进入神学学习的,最初是研究圣经文本,当中有段时间她甚至觉得神学的魅力远远大于文学。直到博士学习阶段做旧约文学的汉语处境化研究,她才完全打通神学与文学的通道与经脉,对于圣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和分歧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灵性文学”概念的提出,或许是施玮想以此在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之间建立起某种能为大陆社会所接受的联系,从而弱化或消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待基督教的微妙心理。

倪立秋,文学博士。先后移居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现居墨尔本。著有《新移民小说研究》,参编、译高校教材《中文阅读与鉴赏》、《中文写作》等多部作品。2012-2014年在墨尔本《大洋时报》开设“读诗增智学英文”翻译专栏,发表译诗140余首。在中外平面及电子媒体公开发表散文随笔、名家访谈、文学评论近百篇,计百余万字。有作品入选大陆、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澳洲文学作品集。

猜你喜欢
灵性文学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荷品
倾斜(小说)
装入瓶子里的灵性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
文学小说
道不远人楼难弃
不在小说中陷落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