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

2017-01-07 09:24严华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听说读写教学环节倾听

严华

摘 要: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亦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尊重。而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则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原初体验;阅读时间;教学环节;听说读写;倾听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9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因此,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阅读原初体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读懂文章,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获得审美的熏陶。那么,什么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呢?这就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成的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原始理解”,是原汁原味的解读。那么,如何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呢?

一、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要多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时间

教师在课前应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即便是课堂上阅读,也不要赶进度,而应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形成对文本的独特感知。阅读是学生将文中宏阔真实的世界与自我身心相交融的过程,在翩翩联想中,不自觉地接受文中那些重要的“介质”,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这就是阅读的最初体验。此外,教师在课外或课内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以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为课堂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无论在教学的启动阶段还是在推进甚至在结束阶段,都要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不断对学生的原初体验加以补充、申发,使之完美完整。如在教授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我问学生:“谈谈你们对此文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读过此文的感受。”由此引出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原初体验。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篇写葡萄每个月生长发育情况的文章。”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篇歌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地文章。”有的学生说:“这是写劳动者农事劳作的文章。”这些理解未免显得肤浅、淡薄,没有透过文字表面去挖掘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我没有加以点评,也没有引申,仅仅是让学生谈谈“感受”而已。接着,我请学生读一段他们喜欢的段落,请其他学生来点评,说说读得怎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的不够些。通过朗读,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汪曾祺先生语言的特点,就是平实、质朴、自然、亲切。接着,通过学生对一些重点词句的分析来进一步领悟汪老先生的语言风格,学生在读和品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葡萄的喜爱之情。紧接着,我顺势引导,由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葡萄生长、写农事辛劳的文章吗?”这一问,由学生最初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学生通过读和品,透过文字表面直抵作者的内心深处,去解读作者的人格境界。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由文及人,由人及品,最终读出了文中一个大写的人字,一种胸襟,一种气度,一种在困境中乐观豁达、恬淡平和的情怀。这节课以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为出发点,由农事讲起,层层深入,最后谈到背后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水到渠成,直抵文心。整堂课我没有生硬地给人物贴上标签或直接把教参里的结论告知学生,而是在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引导,让学生渐入文本的内核,去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应打破让学生先讨论后形成小组一致意见的教学模式,应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活动

文学是充满想象的,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如果说让学生讨论是放飞思维的一种方式,那么接下来的形成小组统一意见则是束缚了学生的灵性,以共性代替个性,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教师应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眼里的那个他(她),或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同样,在读写活动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也可以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放一段声情并茂的视频或教师精彩的朗读表演。这种看似完美的朗读劫持了学生对文本的原初体验,未必就是成功的朗读。而让学生写下读完文本后的感受,不仅仅是一次练笔,同时也是学生阅读原初体验的一种表达方式。也许学生的文笔优劣不一,但都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反映。

四、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教师还要学会倾听

佐藤学认为,在课堂上教师活动的第一要义是“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的倾听,不仅仅倾听学生发言部分和标准答案契合的内容,还要倾听学生偏移主题、不着边际的答案。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答案相距甚远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抛开,而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答案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有一点点,然后通过精心的引导,用已学的知识引路来解读未知的知识,循循善诱,使学生的原初体验逐步丰富、深入起来,而不是越俎代庖,采取强势引导。那样,学生将失去学的过程,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

五、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也并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毫不原则地给予廉价地表扬

在一些公开课上,一些教师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统统给予简单的肯定,如“你真棒”“好极了”“比老师读得还好”。这些廉价的表扬并不是真正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并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而是对课堂的生成缺乏掌控力,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引导学生,只好用这些笼统的表扬来敷衍应付,最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完全撇开了学生的体验,我行我素,使得学生仍是一个待装的容器,而无法成为一支待燃的火炬。

黄厚江老师说过,情感的理解,句义的揣摩,问题的讨论,难点的解决,都应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交流,申发,补充,这就是教学的智慧。尊重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亦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学生发自心底的声音,无论优劣与否,都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只有尊重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师生之间才能心有灵犀,达到和谐共生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沈娟.原初体验:语文阅读教学的认知基点[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1(6):39-40.

猜你喜欢
听说读写教学环节倾听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