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燕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时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各科教学中都有必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文章从规范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化学实验;规范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8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30
早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可见,健康不仅是躯体情况的反映,它还必须同时包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社会适应性的完满,它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据2014年1月16日新华日报报道的由团省委会同相关部门完成的《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状况研究》白皮书显示: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发生率约为9%,按全省目前有1450万未成年人计算,约有130多万未成年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全国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学校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外,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学科渗透,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对于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实验以“神奇而好玩”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他们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规范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细致的心理品质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总结出规律,形成化学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保证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使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演示操作要规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都是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学会常见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自动手操作。教师的演示操作是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准确、规范,在使用基本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实验时动作要准确规范,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化学实验教学中除了带学生进实验室做一些学生实验外,课堂上一些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演示实验也可以交给学生轮流来体验,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当一位或几位同学上台来操作时,可让其余同学一起找出他(们)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加以改正,这样所有同学对实验操作的注意点都得到了巩固,规范了实验操作,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严谨踏实、细致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 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探究教学中,应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提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聪明开朗,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却依赖性较强,不懂得合作分享,团队意识较差。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如在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时,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两男两女),先让小组内讨论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再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评价,最终提出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是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这三个猜想,然后我又给出了食盐、熟石灰、硝酸钾、水、食用油、汽油等药品和一些仪器,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小组间相互交流补充,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最后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实验时要求小组内每位同学都要动手承担一部分实验,完成实验后,我还要求每组将实验成果与大家分享。在整个的探究实验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加强,也体验到了探索、成功、分享的快乐。
三、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课堂教学有许多的不确定之处,实验教学更是如此,实验成功与否受到药品、仪器、反应条件的控制、操作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与预期的正常现象不相符合的异常实验现象,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铁丝没有燃烧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可能大于五分之一也可能小于五分之一;点燃玻璃导管口的氢气,火焰颜色是黄色的;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出现了气泡等等。针对这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教师不应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应把它看作一种教学资源,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变异常为正常,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面对失败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如:有一次学生实验制取二氧化碳,有位学生将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始终没有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预期现象,他正在纳闷时,我在巡视时发现了,我就请这位同学带着他的装置到讲台上去,让全班同学一起帮他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异常现象,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帮他讨论分析,最终提出了两个猜想:可能是澄清石灰水变质了,也可能是所用稀盐酸浓度过大,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我又适时引导: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分组进行了实验。虽然让学生讨论并实验耗费了一点时间,但我觉得; 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在知识、技能、意志、能力、性格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不轻言放弃、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好化学实验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和心理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培养出智能和心理同样健康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 林志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化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