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红
摘要:依据学本课堂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形成学本课堂教学设计的范式之一——探究式教学设计。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7
学本课堂是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的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发展,每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释放出无限的正能量。
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说:如今的教学太浮华,几乎见不到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了。基础教育教学,只是些最基本最浅显内容的教学,它不必太精致,不必过分包装,不必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夸张,循教学之自然,方能轻松与和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笔者认识到化学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因此,教育就是静等花开的声音。
探究式学本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自然的思维发展为序,充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方法递进性地展开学与教的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包含三个环节:
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循思维之根
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促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思维之花
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助学生自我发展,升思维之质
下面就以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设计为例谈一谈我对此的理解。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学习目标确立
“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在学习了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第一个学习的典型金属元素,通过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其他金属元素的方法,以期达到无为之教。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确立如下:感悟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物质的方法来探究钠的性质、保存、制备等基础知识;通过问题探究来感受化学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增强思维的全面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文本知识更具活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己有的经验、已有的方法基础上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学生己有的认知:初中化学已经初步接触了金属镁、铜及铁的部分性质;己有的经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与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观念;己有的方法:分类研究法、原子结构研究法、比较法及实验研究法等。基于这点,本节课适合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三、学习过程设计
1. 教学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
[教师活动]:展示镁条、铁片、铝片、铜片等几种金属,并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本节课准备研究的物质--钠。
自主回顾:从前面学过的专题一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质的方法?
[学生回答]物质分类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微观结构研究的方法。
类比预测:根据上述方法,请对钠的性质作出合理预测,填入表中(表略)。
实验探究、基础认知:根据你的预测,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参照提供试剂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预测进行评价。
[学生实验]完成金属钠的切割及观察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刚才是直接切开看的,是在常温下迅速就被氧气氧化了。那么我们在学这个(举起一根镁条)的时候,是点燃的,好我们也来试试。用镊子从瓶中取出一小块钠,放在自制的易拉罐底部。准备点燃酒精灯(此时老师突然提出:我忘带火柴了,有办法吗?)
接着用滴管里的水滴在包有一小块钠的酒精灯焰心上,酒精灯就立即点燃起来了!
学生兴奋地观察实验过程,此时顺势引出过氧化钠:2Na+O2[=]Na2O2(淡黄色)。
设计意图:一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常见金属引入课堂,能适度引起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对专题一中研究物质的方法回忆,引领学生能经物质分类的观念来认知物质;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进一步认知物质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有了新的研究点,同时也以“滴水生火”的小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出化学变化的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教学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
[过渡]同学们还预测了其能与酸、盐溶液反应,请同学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完成金属钠与盐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过渡]刚才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有没有生成红色的铜生成?这与预测是不符合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钠先和水发生了反应。
[过渡]那怎么想到钠肯定和水反应了呢?你怎么知道它活泼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回答]钾、钙、钠、镁、铝、锌、铁、锡……
[教师讲解]对,这就是他的经验。因为钠还排在镁前面呢。同样,你再看看,生成了氢氧化铜,从元素的角度是否你也能说明钠肯定跟水反应了?否则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呢?
[学生实验]学生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实验的认识并归纳总结钠的性质。
[教师引领]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钠漂浮在水面;游来游去;反应完后加入指示剂指示剂,变成了红色;钠反应得非常剧烈;烧杯内温度有变化;钠熔化了(师:看见融化了,然后贴到烧杯内壁上了);听到放鞭炮的声音;上层先是红色,下层还是无色等等。
[师生总结]浮(说明什么?密度比水小);熔(说明什么?熔点低,师追问:同时还说明什么?熔点低就能熔吗?产生了热量);响(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气体,也有热量,我们看到了气泡,其实是推着它(钠)在动);红(说明了?有碱生成)。
[教师引领]你知道刚才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判断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你的推测呢?
[教师演示]在针筒中里放了一小块钠,然后用针尖抽点水进来,推动针筒,点燃气体。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判断该气体是氢气。
[过渡]刚才实验那说明了钠能与水剧烈反应,那么现在还能说说刚才的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不符合?
[学生活动]2Na+CuSO4+2H2O[=]Cu (OH)2↓+Na2SO4+H2↑。
[教师引领]根据这么多,我们要完善一下对它的认识?它的性质?微观结构解释:大家知道钠这么活泼,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回忆一下钠的原子结构?钠最外层有多少电子?易怎么样?失电子表现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过渡]但是你看,它和硫酸铜没能在水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并不是它能力不够,而是这个环境问题,反而说明它能力太强,不能存在有水的体系里。假如,不是在有水的体系里,在熔融状态下,可能吧?
事实上这一点也就是钠可以和四氯化钛等反应,用于制备一些金属,那就要在熔化状态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预设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事实与预测有冲突,打破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就发生置换反应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创设一个较为适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验中面对各种可能的实验现象产生探索的渴望,使学生形成一种踏实刻苦的科学作风。
3. 教学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
[问题思考1]你能揭秘老师刚才滴水点灯的原理吗?
[问题思考2]根据今天刚才做的、讲的、看到的,我刚才就这么拿出来的,你觉得钠的保存合理吗?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影响它,你觉得钠应该怎样保存呢?
[问题思考3]钠元素离我们远吗?我们天天接触吗?那钠单质离我们远吗?而事实上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钠单质,都是化合物。那钠元素的含量很丰富的。
青铜器、铁器都好多年了。钠含量很丰富,它在元素里排在第六位的,但它用的时间才不过200年,为什么?
[问题思考4]现在你对钠的性质又多了一些(了解)了,从钠的性质你能预测钠有什么用途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验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对物质认识的思维品质。
四、对学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在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当作学生看待,尊重学生特有的个性,提供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宽容,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无为之教”(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1.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学生教育的课堂中,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如何联想、想象并解决问题。
2. 让学生会学
一个会学习的人,绝对不会去机械地记忆一些课本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台只能记忆的机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有机地融合,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才称得上是会学。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首先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3. 发展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力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在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内化,转化为适合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学生团结合作、紧张有序的探究和思辨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质恰当地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感觉学本课堂十分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上,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新发现、新认识和新快乐。同时,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心若有学生,处处皆从容,只要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不断去尝试创新,学本课堂必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葵花宝典”,届时,我们的课堂就会达到真正的高效。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五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