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虽不是整节课的主体,但它却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段好的情境不仅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学生集中精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行为方式。他还是一节好课的亮点。
一、游戏入手,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要牢牢抓住学生爱玩的这一特点,在课的开始前设计一个与本课有关的游戏,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本节课的新知学习。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这一课时,老师并没有马上开始本节课的内容,而是先出示了一副扑克牌,学生一看就觉得奇怪了,这老师怎么拿了一副扑克牌来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住了,接着老师说要表演个魔术,这下学生就更好奇了。眼睛都盯着老师,首先老师请一位学生上来洗牌并从中取出一张牌给班里其他同学看,当然不能给老师看见,接着把牌放入其他扑克牌中并打乱,老师很神奇地找到了那张扑克牌。学生都觉得老师好神奇,马上激起想学的欲望,此时老师上起课来就非常得心应手了。
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老师能抓住关键,创设好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入手,主动探索
新课程提出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去探索新知。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唐僧拿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徒弟吃,他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2块,分给孙悟空1块。八戒见了说:“我要比大师兄多。”唐僧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4块,分给八戒2块。八戒嫌少不要于是给了沙僧。接着唐僧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八戒4块。八戒这时得意地笑了,而悟空却悄悄地向唐僧竖起了大拇指! 提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八戒有没有多吃饼?
这样的问题故事使学生的思绪一下子被集中到故事中的数学规律上,想要解决问题的热情高涨,为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生活入手,启迪思维
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的内容越贴近实际生活,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老师要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算一算:如果给一个圆柱形柱子涂油漆,算一算,涂油漆的面积有多大?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自然想到求这个圆柱形柱子的侧面积。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做一个油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油桶,他们很自然想到油桶有两个底。计算做一个油桶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就是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也就是先算出这个圆柱两个底的面积再加上侧面积就可以了。
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操作入手,体验新知
在很多时候学习数学知识都是不动手操作,六年小学数学学习中几乎每学期都接触到几何图形的内容,这些内容多数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利用各种感官,去探索、体验新的知识。例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大正方形的图形中,看一看一共能摆放多少个小正方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学生了解到大正方形是由许多小正方形摆放组成。一个小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那么一共3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36平方厘米。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知道了边长是6厘米,而摆的小正方形得知大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边长乘边长。学生明白了算理,了解到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关。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
教学中应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的开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