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红都

2017-01-06 17:56袁华
山花 2016年12期
关键词:福音贺龙毕节

袁华

百花山在毕节城家喻户晓。山上过去多是大户人家的豪宅大院,又曾有历代道台衙门官署。不过百花山真正的名气,或许源于山顶的那座福音堂。那是一座应该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庭院。沿着一条陡的水泥路上百花山,路的尽头是一所小学,终日可见熙熙攘攘的学童;露两旁是密密匝匝的现代建筑,既无山的感觉,更无百花可赏。倒是那座经常大门紧闭的福音堂,仿佛一段历尽沧桑后尘封的历史,流露出百花山的几分厚重来。我曾多次伫立在福音堂那幢长五间高二层的穿堂前,凝视着青瓦屋檐下那块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的匾额,匾名为肖克将军亲笔所题。公元一九三六年二月,毕节成了三省红都,福音堂成了三省临时革命政府,红军的首府,贺龙担任这个首府的主席。这是连蒋介石也为之胆寒的首府。谁会料到,这座德国传教士在清同治年间建来传播教义的院落,竟成了红二六军团传播革命福音的圣地。以至将士们把那个寒气袭人的二月称为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

据说“黄金时代”是这样一组数据构成的:红军在毕节得以修整二十余天,扩红补充兵员五千人,近二万红军每人都穿上一套新军装……。要知道这组今天看似简单的数据后面,是贺龙他们这支孤军在蒋介石大军的围追堵截下,几陷绝境,孤助无援,疲惫不堪,而毕节堪称穷乡僻壤,干人众多,以至常有姑娘小伙衣不蔽体。我们不知道其中有多少鲜活的故事和动人的细节!但从有限的史料里感受到毕节人空前的激情:父送子当红军,兄弟当红军,父子当红军,夫妻携手当红军的场面,妇女们熬红双眼赶制军服的情景,如同闪现的电影镜头,却又真实亲切!百花山脚年近八旬的老人尹思平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二月的一天傍晚,不到十岁的他,按着母亲的吩咐,提着一笼白纸糊的粑粑灯,行至百花山顶的吴家祠堂,给那些身着灰布、黄布军装的红军将士送去过年的汤圆,一位笑容灿烂的红军女战士亲热地给他盛上腊肉、米饭。这是“黄金时代”那组数字后的另一种含义:红军深得人心。

我曾经疑惑,红军何以在毕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如此深得人心而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一九三四年十月,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坚守湘鄂川黔根据地,与强敌周旋苦战,欲与中央红军会师不成,迎来了任弼时、肖克率领的红六军团。六军团此行,出江西突重围,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指路。二六军团会师酉阳后,以一万之兵,牵制敌军十万余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直至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被迫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而这时,中央红军已四渡赤水入滇北上到陕北,红二六军团成了长江以南的一支孤军。国民党媒体纷纷惊呼:贺龙孤军必败。蒋介石被中央红军甩掉后,陈兵数十万欲将贺部围歼于湘鄂边区不成,又一路追杀围堵,决意在乌江置红军于死地。这其中的每一个日夜,红军运动于敌隙,求生于夹缝,可谓险象环生,前途未卜。一支劳顿孤军,数番逢凶化吉,辗转迂回,最后竟声东击西,抢渡鸭池河乌江天险,一路攻夺黔西、大方,进占毕节,绝处逢生,如鱼得水,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也是毕节人对中国革命的一个大贡献!长征是对人生理心理极限的挑战,加之敌我力量悬殊巨大,双方物质条件天差地别,而竟能有毕节的“黄金时代”,非有红军钢铁般超常的信念意志不成!那就是:红军必胜,中华必救,人民必解放。

那个二月里,二六军团的将领们怀抱着这样的信念,经过眼前的穿堂,踏进了福音堂的院落。他们是二军团军团长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政治部副主任夏曦……。我几次漫步在古朴幽静的庭院,瞻仰将军们曾经工作和居住的厅室,不禁感佩于这座当年闪烁着共产党人信念的福音堂。坚定的信念来自艰苦的磨砺,任弼时、肖克、王震、关向应他们是参加革命且经历长征时间最长、磨难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率军为掩护中央红军,孤军深入敌占区,与贺龙会师时,一支八千人的部队仅剩三千人,经历两年多的艰苦长征才达到陕北。与他们相比,贺龙党龄短也更富有传奇色彩。这位威震湘西的“活龙”到达毕节时已40余岁,而之前二十多年中他始终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组织地方武装反富济贫,追随孙中山讨袁护国激战数省,毅然放弃蒋介石的军长委任,担任中共发动的“八·一”南昌起义军总指挥,继而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绿林好汉的形象定格为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大敌当前,厄运紧逼,但将军们的信念坚如磐石,“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更何况是红军之志。红军的信念通过临时政府的布告,通过几十个工作队,传向毕节的城镇村寨。

福音堂,在这个红色的二月里成了革命的中心,成了革命的象征。也许是一种必然,两年前贵州省地下党的第一个支部就在福音堂里的一间小屋里诞生,而正是地下党的桥面策应,调虎离山,红军轻易占领了设防空虚的毕节城。当贺龙、肖克他们率军在乌江之畔、将军山下、百里杜鹃丛林中阻击敌军,保卫根据地的时候,福音堂也正在进行着另一场战斗。任弼时、王震、夏曦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实行统一战线。短短二十天内,红军宿营庙宇祠堂绝不扰民,借物还物损坏赔偿秋毫无犯,另一面却是开仓济贫、关爱苍生。短短的二十天内,毕节五个县一百三十个乡,红色政权如雨后春笋。毕节街头涌动着红色的潮流,红军、市民和学生融为一体,寒意料峭的二月,春意盎然。正是在福音堂里,几位将军同周素园促膝谈心,饱读马列、一生求索的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园,为红军的信念所震撼,断然以文弱之躯,担任刚成立的贵州省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并利用蒋介石与云龙的矛盾,信谏滇军按兵不动,给红军取道云南北上抗日提供了机遇。周素园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多次接见并称他为:我们以为可亲切可尊敬的朋友和革命同志。期间何应钦急电称“周被匪掳去”,声言要进行营救。他哪里知道,正是在福音堂里,酝酿产生了这段被誉为中共统一战线成功典范的佳话。正是在福音堂,将军们策划收编彝族武装席大明部,壮大了抗日救国队伍。还是在福音堂里,身材单薄、亲切睿智的王震将军,与大方八堡苗寨赶来的十四位苗民代表倾心交流,饮酒用餐,谈笑风生。苗民们接过将军赠送的枪支红旗,组建了八堡苗寨独立团。而将军在福音堂与苗民代表的合影,成了今天中国军事博物馆见证红军实行民族统一战线的珍品,也成了八堡苗寨世代相传的镇寨话题。在福音堂短短的时间里,将军们组织武装御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实行统战、扩充兵员、宣传政策、加强军训、打土豪分浮财……,临危不乱,从容不迫,且安排得缜密精当,效率卓著。假如红军没有坚定信念支撑,又假如红军的信念未能体现干人的利益,很难想象红军能在情势险恶之下深得人心,而有毕节“黄金时代”。蒋介石闻说二六军团竟然赤化了他控制的毕大黔,不禁恼怒万分。说明贺龙信念之师、正义之师超常的能量匪夷所思,而这恰恰是百万蒋军缺乏信念的硬伤。

倘徉在福音堂里,自然会联想到当年那个二月不平凡的日子:二十六日。红军在毕节的“黄金时代”在这个夜晚划上了句号。坐拥大军的蒋介石,岂容贺龙军队在毕节开辟的红区。他从南京飞往贵阳,坐镇指挥,以近二十万的兵力,从贵阳、遵义、水城和云南、四川方向对毕节合围,欲一举全歼红军于乌蒙山区。黑云压城城欲摧,红军暂撤毕节城。福音堂决策既定,贺龙经过穿堂,来到倒天河畔的小校场。万人集会上,火光映红了贺龙刚毅的脸庞。将军大义凛然的演讲,指挥若定的神情,感染了在场的民众和士兵,以至二十多年后一位毕节人在刊载十大元帅的报纸上看到了贺龙的照片,欣喜地告诉乡邻这就是当年讲演的那位“胡子”。群众和红军战士涌向街头游行,五光十色的灯笼,红彤彤的火把,毕节古城照如白昼。“黄金时代”在这一晚达到了高潮!军民情谊在即将别离时达到高潮!干人们从内心接收和依赖自己的这支队伍,他们认定自己的命运维系于这支队伍,这或许可用来解释何以敌人大军压境,生存危在旦夕,他们依然拥戴红军,近乎狂热。

贺龙他们被毕节的真情感动了。福音堂里,将军们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经过福音堂残缺光滑的石板,踏上后院那座设有回廊的三层悬山顶青瓦木楼,那是他们的住所。在回廊上可以眺望毕节明清古城青瓦木板房的街景。古城抵触川滇黔要冲,自古兵家重地,民族勇悍纯朴,封建王朝多以羁縻之策安抚。这里,既有蜀汉时诸葛亮祭拜七星,善待百姓,威震一时,明朱元璋斩汉官和彝民,感动奢香修九驿的传奇,也有清初吴三桂图谋不轨、涂炭生灵的历史悲剧。如今红军在毕节前无古人的成功,印证了中央军委之前电令的正确:“速转黔大毕地区,地形群众均可暂作根据地”。如果说天险乌江和磅礴乌蒙山阻挡延缓了敌大军合围的步伐,那之前中央红军、红九军团进出毕节种下的火种,现在一经二六军团传播即速成燎原之势,其势之烈,可呵护红军,更直炙敌人。而红军善借敌阵裂隙,统战士绅夷民,更是不战而屈敌军。这是红军与毕节人在长征史上挥写的神奇篇章!毕节,在那一夜,深深镌刻在将军们记忆的深处。

当二六军团翌日清晨撤离毕节直奔七星关后,执着的毕节人组织地方武装策应红军。在血雨腥风中,他们以七年多的浴血奋战抵抗敌人的疯狂报复,席大明等一大批优秀的毕节儿女壮烈捐躯。毕节人期待着自己的队伍。后来他们知道,那位身材矮小、气宇轩昂的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不幸溺水牺牲在七星关,解放后他们将烈士遗骨安葬于烈士陵园。后来他们知道,贺龙率领的二六军团在赫章、威宁、彝良展开了著名的乌蒙山回旋战,他们纵横于高山危崖、陡坡深谷、遍地荆棘,穿插在十倍于己的强敌之中,整整二十三天。以则河、哲庄坝激战,团政委余秋里手臂负伤截肢,后来在文革中以独臂形象,陪同毛泽东频频出现于外交场合。后来他们才知道,红二六军团原先打算重返毕大黔根据地,重续那段难忘的“黄金时代”,直到最后突围才决定放弃,直趋滇东,经石鼓抢渡金沙江,翻越雪山草地,在康甘地区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师,迎接他们的标语是“欢迎善于打运动战的二六军团!”,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对贺龙感慨地说,二六军团的在乌蒙山区转来转去,把蒋介石转晕了,连他本人也迷惑了,称这是一个值得总结的大经验。后来才知道,张国焘和毛泽东一直关注着贺龙的这支孤军,前者会师时欲笼络贺龙另立中央,而后者则要依靠这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队伍,北上抗日,力反内战。贺龙他们义无反顾地跟随了毛泽东。再后来又知道,五七年国庆登天安门时,贺龙元帅拉着一位威宁苗族代表激动不已,说当年过威宁时几天几夜带路的苗族老人也穿着同样的衣服。毕节,在将军心中掀起阵阵热潮。

步出福音堂,不禁又回首注目肖克将军题在匾额上的那几行苍劲有力的书法。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军故地重游时留下的纪念。文韬武略的将军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挥毫行书时,胸中定然波澜起伏,心事浩然。他和战友们离别毕节后,一去五十年,生死两茫茫。同住福音堂的战友,当年川滇黔省委书记、延安时期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当年的川滇黔省委副书记、延安时期的晋绥分局书记关向应,已分别于三十多年前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们把对“毕节人民潮水般革命热情”的无限怀念留在了长征结束后的总结报告里。那位气吞山河的贺龙,共和国副总理,也已饮恨辞世于文革,竟未能再一睹他为之牵挂的毕节。八十年代的中国,政治开明,肖克一来就是五次。他充满深情地将红二六军团的长征回忆录献给任弼时、贺龙和关向应,他一路重游将军山、七星关和福音堂,说永生不忘红军于这里的人民和山水结下的深情,说一生的意愿就是希望毕节这样的老区富起来。让人感到当年的铮铮信念,矢志不渝。时任共和国副总理的王震两次来到毕节。走进福音堂的将军,百感交集,他见到了周素园的后人,而他与周素园在长征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至今还在他们的子女间延续着。当年的八堡苗族独立团团员病逝时,他派人送来了花圈。当年红二六军团的师政委廖汉生、川滇黔省委秘书长王恩茂,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两次重访这块当年曾滋养红军的热土时,叮嘱的仍是毕节的富裕。

人世间最难磨灭的是一经拥有的深情。毕节人不会忘记将军们的热望。即使在红军别离后的漫漫岁月,他们也曾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念红军。他们把掩埋着红军烈士的土坟称为“红军坟”,把红军留下的豆种传种下去称为“红军豆”,把红军用抵饭钱的马精心饲养为“红军马”,把红军相送的马灯保存下来称为“红军灯”。红军,在他们心中仿佛能赋予事物灵性,成了一种希望、幸福的别称。今天,他们在福音堂恢复陈列将军们当年的居室,保留红军留下的文物名胜,以有形的载体,传承红军的精神和信念,这于改变贫穷,也许更不可或缺。

离开福音堂的时候,正值孩子们放学,但愿他们天真清澈的眼神,面对福音堂不会茫然漠视。

猜你喜欢
福音贺龙毕节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让传言变福音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寻味贵州——毕节
游洞——毕节织金洞
H.265:网络视频的福音
百年福音文化的时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