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回忆

2017-01-06 11:27王玉翠
师道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读书会个体文字

王玉翠

最初认识杨老师是在生命化教育群。除了发表自己的见解,杨老师还经常对别人的文章给予肯定与鼓励。他的文字虽然简短却字字沁人心脾,那种内心的开放与真诚是我前所未遇的。记得那段时间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QQ默默地看他们的聊天记录,感受他们内心真诚的涌动、思想的交流、语言的幽默。

终于有一天,我鼓足勇气与杨老师交流:“杨老师好,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教师,很多时候内心都很纠结。比如教学明明知道不能只教给学生答题技巧,教育是内心的一种唤醒,可是面对评比和升学我却不知道具体该怎样去做。还有孩子,虽然自己经常说要她健康快乐地成长,可当成绩不好的时候,自己还是不能接受。”出乎我的意料,杨老师不仅和我聊了许久,还尝试站在我的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法。记得他对我说:“玉翠,我能感受到你的纠结甚至痛苦,也能感受到你向上的力量,你之所以纠结是因为你的内心不够开放,你太拘束自己了。你要克服恐惧,战胜自我,内心向外开放。”他究竟有什么样的读心术,能够一语中的地说出我的问题?

慢慢的知道他是杭州外国语学院的一名老师,已经退休又被学校返聘。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课是完全开放的,每周四的上午我通过QQ视频聆听他与学生的对话,感动于他对学生的关怀,惊讶于他的智慧与灵动。他那驰骋万里的思想,鲜活的内心流动,不受拘束的对话,让我见识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有如井底之蛙看到了外面不一样的天空。

再后来参加每周二的读书会,我就像是一只刚出笼的雏鸟,小心翼翼甚至惊恐地打量着周围,更因为自己对文字的肤浅理解导致自我怀疑。最初读完书上的文字,只能断断续续地谈几句自己的理解,有时候大脑甚至会一片空白。还好,大家一直搀扶着我行走,特别是杨老师,每一次都会用他沙哑的声音鼓励我。有一次,当我提到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时,他说,“玉翠刚才说到知识与个体的割裂,智慧与个体的不可分割性非常有意思。知识是一种公共的产品,而智慧与个体不能剥离开来,是一种个性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知识与智慧两种形态的区别,并思考怎样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只是关注公共产品的知识,学生将永远停留在僵化的思维上,这些知识不仅不会使一个人有生命的灵动,而且将会变成桎梏他思想的牢笼。没有消化的东西不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消化的最关键的一步不是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而是知识的个体化、经验化。”

就这样在杨老师的鼓励下我督促自己“课下”反复咀嚼文字,结合日常生活和教学努力理解文本。有一段时间杨老师缺席了许多次读书会,当再次出现时,他高兴地告诉我们他添了外孙,享受天伦之乐的喜悦溢于言表。我们都替他感到高兴。大家激动地请杨老师发言,他说:“我的内心空空如也,就是一种放空的状态。我在想在大家声音的背后我能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了大家内心的渴望,一种追求未知的渴望。通过读书会这样一个公共的空间,每个人都抱着开放的状态,聚在一起探讨,与苏格拉底当年的景象非常相似,每个人心中都有疑问,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相信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在共同的交流中世界的本源、真相慢慢地向我们显现。我感受到了每个人的巨大进步,大家借助文本无数次地获得让自己激动的时刻,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寻求。”

2015年暑假后女儿好像霎时间变了一个人,变得暴躁与不安,读书会也因为大家忙碌的缘故暂时解散了。女儿变成了我的全部,我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一样忙碌而又没有头绪,读书计划暂告一段落,每天回到家就呆呆地坐到沙发上,努力让自己平静。这时候我想起了杨老师说的追求课堂上心灵的相聚,我想对待亲人更应如此,于是,一切又慢慢走上了正轨。

暑假临近结束的一天,忽然想起很长时间没见到杨老师了,心想也许他现在在家看外孙呢,很少有时间上网了。然而,就在第二天上午,阅读经典群忽然弹出一消息:杨洁羽:我是杨小洪老师的女儿,我父亲今天凌晨2:59走了,他离开的时候很平静,心怀感恩。感谢大家对我父亲的祝福和祈祷。他之前说过和大家的相遇很奇妙,感谢大家牵挂。

停滞,一切停滞。怎么可能?声音洪亮的杨老师怎么会说没就没呢?只是很快勇气更新群里也发布了该消息,有老师问及原因,有人回答:生病。本以为总有一天会再见到他,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

从未谋面的杨老师就这样走了,只是我清楚地知道他真的来过,真的在我的生命里出现过。剩下的唯有回忆。

猜你喜欢
读书会个体文字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文字的前世今生
爸爸的读书会
热爱与坚持
小学高年级班级读书会实施策略初探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梦中的文字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