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灵
某次听一位青年教师上二年级北师大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堂课,在学生玩平行四边形的学具后,教师问学生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时,一学生回答平行边边形的四个角都是锐角。学生出现这种错例,教师竟不知道如何引导,对学生的问答不置可否,模棱两可,一笑而过。其实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很多老师不知如何机智处理,置学生的思想实际于不顾,也不去剖析其错误思想的来龙去脉,帮助梳理思路,给课堂留下遗憾,也使课堂质量不高其实,学生的错例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若能有效的利用,加以生成,将是一堂课的亮点,它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极有好处。
一、错例是一种教学资源
1、学生的差错必然存在,要辩证的看待。数学课堂的教学是一个学生不断的探索与尝试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能提醒教师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方向,并通过这些错误的资源对知识进行科学的验证,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2、错例展现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学生的错例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必须找到学生错误的根源,而这种根源就是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在错例中学会分析学生错误,挖掘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使错例得到有效的利用。
3、错例暴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果错例是普遍存在的,那这种错例就是暴露教师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错例,及时调整教学,降低起点、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学的环节等,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二、有效利用,加以生成
课堂因学生的差错而精彩,而这种精彩的本质就是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差错,加以生成。笔者认为,学生错例的利用就是利用错例生成新知。
1、利用错例,在辩论中生成。错误只有越辩越明,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不必急于解说,或下结论,而是可以把错误抛给学生,将错就错,把错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分析,辩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明确错误的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达到知识的内化。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在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长岭小学有一块正方形的实验圆地,边长32米,一边靠墙,学校将围上篱笆,篱笆的长应是多少?学生的计算出现了两种情况:32×4=128米与32×3=96米。这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思考,如何计算,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而是先根据计算方法,把学生分成两个组,每方要说出自己这种计算方法的理由,并指出另一方不合理的地方。有学生认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就是边长乘4,所以乘以3是错的;有学生认为一面靠墙,这一面不需要围了,所以应该乘3;有学生辩论说,题目中没有说靠墙就不用围,还是应该乘4。最后学生比较明确的把辩论的焦点放在了靠墙的这面围不围?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于是,这题的结果学生也统一认为32×3=96米的结果应是正确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辩论,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的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更使学生明白实际问题要实际分析的道理。
2、错上加错,在引入死胡同中生成。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观点和认识,帮助学生摸清其错误源头,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在《圆的认识》一课堂上,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了“圆的直径、半径都分别相等,且直径与半径是2倍关系”这些规律。学生洋洋得意。接着,教师从学生那儿收了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验证是否还符合这些规律?怎样才能使这个规律成立呢?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里或在大小相等的圆里”这样一个前提条件。教师没有自己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顺应”学生的发现的规律,再次提供素材和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发现规律叙述的不完整性,通过进一步的探究,完善了规律,生成了新知。
3、知错改错,在反思中生成。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思作前提。利用学习的错误,及时引发观念冲突,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学生反思。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求总数、求部分数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举行捐书活动,小王捐了9本书,小张捐了6本书,小红捐了8本书,小王和小红共捐了多少本?”这是一道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信息。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型,在学生列式计算中出现了下列五种情况:①9+6=15(本)②9+8=17(本)③8+6=14(本)④9-8=1(本)⑤9+6+8=23(本),对此,这位教师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只是鼓励学生,“还有不同的算式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很高。接着又让学生自己来进行评判,并说出对、错理由,在大家交流评判中得到了验证,一致认为9+8=17(本)是正确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到这里教师就结束了这个教学环节,而这位教师则“将错就错”,用质疑口气问:“那另外的四个算式不是求小王和小张共捐书多少本,那是求什么呢?”根据算式学生都能对照条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特别是算式⑤9+6+8=23(本)这是一道连加应用题,学生“将错改错”不仅拓展了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这道应用题的价值,一题多用,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4、正误并存,利用错例在比较中生成。学生出现错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得出正确的理解或算式,并把正误加以比较,在正误的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总之,错误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正确的先导、思维火花的闪现,在教学中更要善于把握、正确地创造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资源,相机诱导,从错误中获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识,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课堂教学再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