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凤
叶圣陶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课文巧品妙析,才能促成学生的有效感悟,从而闪现智慧与情趣的火花,使课堂精彩纷呈。然而在小语人呼唤追求语文“本真”的今天,我们依然发现在“品读”环节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剖析“品读感悟”的几个问题
(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教师的备课缺少对文本的先期阅读,只是“拿来主义”地看看教学参考用书的文本解读。由于自己没能深入研读文本,没能把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融于文本中,建构文本的新意义,所以就不可能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样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浅入浅出,没有广度,缺乏深度。
(二)天马行空,忽视能力
师生在课堂上大都关注文本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真挚、教学媒体的花哨,而“文字”这个语文最基础的“细胞”却被逐渐疏远了。课堂上很少能看到师生对字词的精心赏析、对句子的细心揣摩。这样的语文阅读不是心灵与文本的交流,而是在文字的世界里走马观花,当然也就不会有文字敏感力的提升。
(三)节外生枝,游离主旨
师生、生生对话没有明确集中的主题,显得拉拉杂杂或泛泛而谈,有时还节外生枝,失去了“语文味”。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品读的重点,如果不加取舍、不选角度地教学,学生的思考就很难深入。
二、抓实“品读感悟”的几个着力点
(一)关注文本语言,提高文字敏感力
教学中,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激发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思考,更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去品味文字:品味文字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品味文字的语境意义,品味文字的文化意义,使这些好词佳句如同随风潜入夜的好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也就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二)引领深度阅读,品味文本价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进入到“文本深层”, 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培养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文能力,进而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三)品味美感,体会文本温度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去关注文本的“言语”,认真聆听它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自我的世界走进作者的人生和文本之中,进而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发展思维和想象,感受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从而培养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引领“品读感悟”的几个突破点
下面从操作层面谈谈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感悟。
(一)朗读吟诵,在体味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在读中,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吟咏诵读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例如《珍珠鸟》一文,在教学珍珠鸟样子的段落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学生通过关键词“小脑袋”“小家伙”“雏儿”“球儿”一下就能体会出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喜爱。学生通过朗读吟诵,对文章的内容有所理解,在阅读中增强了语感。
(二)还原语境,在联系中感悟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但是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地理解,割裂了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和意蕴。于是,联系语境去感悟文本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例如,《草原》中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如果以《现代汉语词典》作解释,“洒脱”就是“(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样的告知,“风格”“拘束”都是新词,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图画或视频,感知草原的平坦和一望无垠,体会游客们喜悦的心情,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洒脱”的感觉就足够了。
(三)转换补白,在想象中感悟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想象令阅读教学成为师生、生生思想交流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有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在古诗教学中运用较多。二是补白,即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想象。例如《放小鸟》,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鸟妈妈找孩子来了的时候,老师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清脆的鸟叫声,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听到妈妈在叫唤,你会说什么?妈妈会说什么?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了:“妈妈,我想你!”“妈妈,你不要来,他们会捉住你的!”……这些想象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保护鸟类、爱护自然的意识自然就在内心萌发了。
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以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真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品读语言,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催生智慧,提升素养,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新安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