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距今1600年前的勒内·笛卡尔对此的答案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把自我视为一个恒量,认为这是一个人存在的本质,其所有看法都是基于这个“自我”而建构的。不过,这一理论争议不小。在笛卡尔发表该理论仅一个世纪之后,大卫·休谟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休谟认为,没有什么简单且持续的自我,所谓“自我”,不过是一系列经验的流动集合而已。休谟的思想与佛教基本教义中的“无我”不谋而合,都认为,一个不变的自我意识不过是种幻觉,并且往往是引发人们苦痛的根源。
今天,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加入休谟的阵营,认为自我意识不过是种幻觉。不过,即使“恒定的自我”这一概念被认为是错误的,我们依旧需要解释很多问题,譬如:我们是怎样把自己与自己之外的世界区分开来的呢?我们各自对世界所产生的独特体验又是怎样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的?我们如何回忆自己的过去,又是如何展望自己的未来的?我们是怎样从他人的观点中构架出这个世界的?
我们距离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不远了。
关于“自我”有一个很关键的说法:我们不该把自我看成一种本质,而应该视其为一组过程。就像运行在电脑中的程序一样,自我是运行在一个实体中的虚拟机。也就是说,是一些大脑活动的模式促成了自我意识的产生。这正符合休谟关于自我的直觉,即一旦停止思考,自我也就消失了。例如,当我们熟睡时,那个由一系列大脑活动所产生的“我”,便不存在了。不过,当醒来时,同样的一系列过程在断点处重新启动,使得我们的主观意识又继续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