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雅慧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安阳崔铣家族文化建设研究
韩雅慧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在崔氏由布衣之家转变为士大夫家族的过程中,崔铣为家族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赋闲安阳期间,他通过著书立言、培养生徒、广交名士、设立祠堂和家塾等一系列活动,致力于家族文化建设,巩固了崔氏以儒学传家的家族文化传统,扩大了崔氏家族在士人群体中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崔氏家族与中原地区文化建设的互动。
安阳;崔铣家族;文化建设
崔铣是明代安阳(当时称彰德府)著名的官员和学者,有“中州杰士”的美誉。崔铣家族原籍山东乐安(今山东广饶县),本是普通的布衣之家,在迁居河南安阳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读书业儒、以科举仕宦为业的士大夫家族。[1]在此过程中,崔铣家族成员不仅自觉地致力于家族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且积极参与中原地区(以安阳为中心)文化建设,在当地声誉显著。崔铣是崔氏家族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对崔氏家族文化传统构建贡献最为突出的人物。尤其在赋闲安阳期间,他不仅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教育活动,而且为家族文化传统的建设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笔者通过考察崔铣赋闲安阳时期的家族文化建设活动,揭示崔铣在崔氏士大夫家族身份转变和家族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
崔铣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出生于彰德府(今河南安阳),自幼能占对,习礼仪,少时曾师从甘泉教谕李健、广安苏森、延川教谕梁浦学习,能文章,善辞赋,博览群书,二十一岁获“中州杰士”的美誉,后参加两次会试均落第,第三次会试高科中第,开始步入仕途。任编修、南京吏部主事、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等职,期间曾多次赋闲,嘉靖二十年(1541年)五月,因病去世。
崔铣仕宦坎坷,反而令他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家族的文化、教育事务中,确定了崔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在数十年的为官生涯里,他曾多次回到安阳,其中有两次居住时间比较长,均是辞官后在安阳赋闲。第一次是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嘉靖元年(1522年),历时约五年,崔铣因身体有疾,返回安阳修养。第二次是从嘉靖三年(1524年)至嘉靖十八年(1539年),长达15年,崔铣因“大礼仪之争”闲居安阳。两次居住安阳的时间共计20年之久,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也是完善家族教育、文化事务的重要时期,他最重要的文学作品集《洹词》,也因安阳境内有洹水而命名。崔铣赋闲安阳时期写的文章大多收录在《洹词》的卷三、卷五至卷十,占据了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崔铣赋闲期间的文化活动。他通过著书立说、培养生徒、广交名士、设立书院、建立祠堂和家塾等一系列活动,致力于家族的文化、教育等事务。可以说,崔铣在安阳的文化活动不仅对崔氏家族身份变迁和文化传统形成起着重大作用,而且对研究安阳文学发展史、中原区域性文学创作和明代文坛,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崔铣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致力于家族文化建设。
崔铣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五岁习礼仪,能占对,十岁通《四书》、《毛诗》,能文章。及长,与名士相交,唱和游谈。步入仕途后,常与人切磋文艺,写下了《讲义十二首》、《策问二首》等很多文章,还曾任经筵讲官,著有《经筵讲义》。可以说,崔铣是一位儒者,[2](P989)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君子“立则无附,行则无陨,身屈可也,其道不可抑;迹毁可也,其名不可夺;秩削可也,其心不可回。”[3](P488)常以儒家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为人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常直抒胸中块垒,立言著书,或议论朝事,或与友人唱和,或阐发文学观点。
赋闲安阳期间,崔铣依然笔耕不辍,勤学苦读。他涉猎大量书籍,如《文章正宗》、《大厓集》、《圭峰集》、《孝经》、二程遗书、朱子著作以及时人李继先文集《慎言集训》等。在阅读的同时,崔铣积极践行自己的文学观点,潜心完成了删书辑书工作。他本着伐伪存真的目的,将二程遗书删定为《程志》。在阅读《通鉴》的过程中辑成《文苑春秋》,以期改变古代文士所辑之文采华蔑实,娱词叛道的陋习。他还应郡守陈万言的要求,在《宋相台志》、《元续志》的基础上编辑成《邺乘》(一名《彰德府志》),作九篇,凡十卷。[3](P438)此外,他还鼓励其子崔汲刊刻陶渊明诗,为好友潼谷王公选编的《古文类选》作序。[3](P609)
崔铣在安阳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和古文,数量约占据了《洹词》一半以上的篇幅,著名的《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就是赋闲安阳期间所写。崔铣常立言训徒、与友人登山唱和,在读书交往的过程中,或阐发自己的文学感受和政治思想,如作品《松窗寤言》、《士翼》、《政议》、《书刘忠宣实录后》等;或记述友人、名士的事迹,《记韩魏公事》、《太宰罗公七十寿序》、《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公行状》等;或为亲友撰写墓志,《洹词》中墓志文章数量较多,如《李君墓表》、《前陕西按察佥事舜泽张先生墓志铭》、《经历阎君墓志铭》、《明封太安人于母樊氏墓志铭》、《少保兼太子太傅都察院左都御史赠太傅谥襄敏王公神道碑》等,显示出崔铣在士大夫官员群体中的显著声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崔铣温故知新,经常随阅随录,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求知欲望,并鼓励崔氏子弟勤学苦读。他的作品体裁丰富,涉及诔、序、记、墓志铭、跋、叙、书、疏、说、解、传、论、注等文体,文风平正,语言朴实。他著书立言,力排王守仁之学,主张文章要符合儒家伦理要求,有益于民教,反对俗靡之风,摒弃华丽辞藻。崔铣著书立言的活动为崔氏弟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崔氏家族良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
崔铣及其父崔升两代人在科举上的成功,为崔氏顺利步入士人阶层提供了重要保障。赋闲安阳期间,崔铣在著书立说的同时,非常关心崔氏子弟的举业教育情况,设立家塾,为崔氏子弟提供读书和学习场所,为家庭贫困者提供饭食书笔,亲自编著《中庸凡》、《士翼》等,传授个人的读书治学心得,[3](P510)并鼓励长子崔滂以儒士参加省试。
崔铣于初次赋闲安阳的第三年(1519年)作后渠书屋,读书讲学,培养生徒,因此时人称其为“后渠先生”。崔铣之子崔滂、崔汲及张吉、李坦、孙辅、萧选、武安韩永龄、辉邑牛世昌、刘格、李汝勋、乡宁王培龄、及武举丁始等都曾师从崔铣学习。其中乡宁王培龄师从崔铣学习《尚书》,举己丑进士,武安韩永龄、辉邑牛世昌师从崔铣学习《春秋》,韩生举河南戊子乡试,可惜三人皆夭死,崔铣曾作《三生诔》,以表达悲痛之情。[3](P530)第二次赋闲期间,崔铣入渠滨,立言训徒,日日与诸生讲学,曾写下诗歌《示书院诸生》,详细描述了诸生学习场所的方位和环境。[4](P42)嘉靖己丑(1529年)冬,其子崔汲遵从崔铣的意愿,“改台居之,对旧房为家塾”,[3](P534)并在家塾旁边建数卷楼,藏书丰富,[3](P508)至壬辰(1532年)春,才彻底完工。
崔铣勤于讲学,与关中马理、秦伟、吕柟,山西寇天叙,河南方镗、张士隆、田汝耔等以讲学闻名。[3](P603)崔铣重视崔氏子弟及生徒的教育,在物质上给予他们帮助的同时,修建后渠书屋、设立讲堂、数卷楼等,为他们提供了读书和学习的场所,这为他们在举业中取得突出成绩提供了重要条件,进而提高了崔氏在安阳的学术影响,扩大了交友圈。
崔氏起初与名士的接触,最重要的方式是联姻。矢志读书的崔升获得安阳士人李和的青睐,由此开启了崔氏与当地士人家族的联姻。接下来的两代人,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婚姻对象绝大多数为读书业举的士人、官员家庭。随着数代人的经营,这种建立在联姻基础上的名士交际网范围越来越广,提高了崔氏家族的知名度和地位。
父辈广交名士,注重积累人脉的做法,也影响着崔铣,他自幼好访求贤士大夫善行,并得到父亲崔升的赞许鼓励,弱冠,游四方,友当世士[5](P421),品读文章,砥砺德行。举进士后,曾与朋友编写《乙丑同年便览录》,编录同年进士,“为有事于四方者也”。[3](P370)后官两都,闻见日充,作《明臣十节》,[3](P510)记录一些名士的事迹。赋闲安阳后,崔铣依然重视朋友圈的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广交名士。
崔铣与友人的交往唱和自赋闲开始就从未中断过,太子少卿刘允、好友湛若水的弟子柯迁之、宪司李继先等都曾主动到邺拜访过崔铣。阳信马侯守邺,祷雪后,恰逢庚寅春正月二十有二为崔铣寿辰,马侯及诸位官员为其举觯贺寿,且诗兴大发,“可帙矣”。[3](P508)崔铣时常与好友互相交流、品评新作。崔铣写作《记王忠肃公翱三事》的内容,来自学士吴郡徐缙、司业上海陆深二人。[3](P485)写《明臣十节》,所记之人皆传志之缺者,而“南昌东白先生张公告我尤详”。[3](P510)辛卯(1531年)夏,好友宪司李继先寄奉文集《慎言集训》,崔铣阅览并作序。[3](P537)天曹郎潼谷王公编《古文类选》,“由宋而来选者十余家去取自其所明”,以便举子学习,邀请崔铣作序。[3](P609)癸巳(1533年)冬,崔铣曾得中丞南皋王伯圻均徭之书,并反复阅读,题写心得。[3](P587)崔铣闲暇时常与友人相约载酒游吟名胜,其作品《九日登山诗四首并序》详细记录了重阳节与诸君子登山唱和的过程。[4](P54)
在创作墓志和寿辞、品评唱和的过程中,崔铣扩大了交友面,广泛地接触到官员、士人,培养了深厚的友谊。张士隆是崔铣的同乡兼同榜进士,曾任陕西副使,常与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楠等官吏切磋学艺,以学问闻名遐迩,张士隆去世后,崔铣曾收养其子张弓,供给饭食书笔,资助他的学业。崔铣博学多识,勤于著书和讲学,在安阳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举办一些地区文化活动时,崔铣的作品就成为众人称赞采纳的对象,如汤阴县知县王擢重修岳鄂王庙时,就命人将崔铣的《岳鄂王庙记》刻于石上。[3](P427)
崔升曾在其妻李慧去世时“命(崔铣)作三代神主,”但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久栖庳閤,香火弗虔”,[3](P528)家族祭祀难以为继。崔铣在完善家族谱系和家族祭祀方面有很强烈的自觉意识,据其自述,早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曾派人前往旧籍山东乐安访查家族谱牒,只是其家族世系当时就已经难考。后来,初次赋闲安阳之时,崔铣念父亲为参政,是大夫也,作“四代主”,迫于家境状况不好,居址卑小,不得不以楼室为祠堂,祭器用陶。第二次赋闲家居期间,遭逢妻、父之丧后,崔铣将家事交由儿子崔滂管理,“滂壮健多力,代综家务。每春秋,自督种田,耕勤时播,所入倍他人。间出余粟治贾、市田。”[3](P501-502)家里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出麦百斛买周氏园,为渠叟(即崔铣)佚老之所。”[3](P499)至此,崔铣才“田入颇丰,忧患稍定”,便率家人“恪建兹堂,规制器用,咸则古宪。寅合族人,肆陈牲醴,奉迁各主,永安斯所。”[3](P528)家族祠堂终成规模,祖先祭祀及制度也日渐完善。崔铣还积极主动践行族约,帮扶族中贫困者,照看生病者,十分关心族侄崔隆三十尚未娶妻的问题,还收养了族孙崔士棕和故人张士隆之子张弓(后资给为仪宾),并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
作为崔氏家族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崔铣为其家族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本人不仅“自厉于学,”[6](P7255)著述颇丰,而且在赋闲期间,采取培养生徒、广交名士等方式,扩大了崔氏家族的文化交友圈,为崔氏与其他士人家族的交往与联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崔铣在安阳建立后渠书屋、设立祠堂和家塾,建设藏书楼等设施,逐步完善家族的教育和宗族事务,并通过经营家业使家族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崔铣的这些举措,不仅使安阳崔氏成为成熟的士大夫家族,而且巩固了崔氏以儒学传家的家族文化传统,并对扩大崔氏家族在士人群体中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为崔氏后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和社会条件。
[1]崔氏由平民之家转变为士大夫家族的形成过程[A].韩雅慧.明代安阳崔氏士大夫家族形成研究——以仕宦和婚姻为中心[C].待刊稿.
[2]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明)崔铣.洹词[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6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
[4]李光助.崔铣年谱新编[D].兰州:兰州大学,2008.
[5](明)郭朴.郭文简公文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五辑)第1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清)张廷玉,等.明史[M].第2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康邦显]
2016-05-25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CLS027)成果。
韩雅慧(1987—),女,河南濮阳人,安阳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K248
A
1671-5330(2016)06-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