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白瓷概览

2017-01-04 09:02王健丽
收藏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白釉定窑磁州窑

□ 王健丽

Wang jianli

北方白瓷概览

□ 王健丽

Wang jianli

白瓷的创烧与成熟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与进步,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更为后世各种精细白瓷和彩绘瓷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艺基础。不仅如此,我国白瓷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对世界其他的地方制瓷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白瓷的起源及其发展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古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白瓷”的概念从广义讲,主要包含有两类, 一类即是本质上的含铁量低的白色胎体施以透明釉而成的产品, 一类则是含铁量较高的深色胎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再加透明釉的产品,它们的釉色也可能偏青或偏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指出,到宋代白瓷分野为两个系统,以定窑为代表的细白瓷和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粗白瓷。

一、白瓷的出现

据有关资料显示,白釉瓷的出现是在北齐末年至隋代初期,至唐发展成熟。目前,在我国发现最早的白瓷器当属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9件瓷器。这批早期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薄而润泽,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黄色,有些釉厚的地方呈青色,具有明显的初创特点。东汉晚期,青釉瓷在越窑烧制成功。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青釉瓷和黑釉瓷成为我国南方瓷器生产的主流。南北朝时期,北方北齐王朝的农业、盐铁业和制瓷业都十分发达,出现了许多制瓷作坊。考古发现的重要烧瓷窑址就有:山东淄博寨里、枣庄中陈郝、河北邢窑以及河南安阳相州窑、灵芝窑等窑址。这些窑场大体形成了三个北方早期青瓷的生产中心。相比于南方青瓷,北方地区的青瓷胎质粗厚、釉层薄厚不匀。

既然南方的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北方,为何白釉瓷器却首先在北方烧成?从陶瓷发展的历史看,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控制胎釉中的铁含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而获得白色的效果。早期白瓷积釉处泛青即表明二者的渊源。古代陶工们选用什么的原料,采用什么样的加工与烧制工艺,又如何促使白瓷的创烧成功?这些涉及白瓷起源工艺方面的众多问题,

前辈学者已有探讨。持“白瓷首先产生于北方”观点的学者基本认为既有原料和烧造工艺的原因,又有当时政治、宗教等社会的综合因素。共同的认识是白瓷是在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在北方地区提高青瓷质量的过程中,通过降低胎釉中铁的含量或施加白色化妆土两种途径来使青瓷逐渐发展为白瓷的。也有提出瓷釉青色在南方已形成一定的审美习惯,不易改变;而北方瓷业起步较晚,白瓷出现以前,尚未形成使用青瓷的习惯。

政治上,东汉末年以来,中原一带长期处于分裂割据、频繁混战的局面,原来繁荣的城市变得遍地疮痍,农业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手工业尤为衰落。曹王称帝后,连年用兵,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陶瓷手工业难免于难,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北魏孝文帝时期先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锐意进行各项改革,北方地区的经济逐步得以复苏和发展。于是,北方制瓷业发展迅速,相应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

此外,李纪贤提出了北朝时期北方民众流行的弥勒信仰与白瓷的产生有关的独特看法。受北魏时期盛行弥勒信仰,崇尚白色的影响,北朝时期皇室、士庶和百姓,也崇尚白色。这种精神上的追求自然会反映在他们的审美意趣上,白瓷洁白素雅的外观,更会受到那些崇尚白色人们的喜爱和欣赏,白瓷的创烧也是社会需求。

南北制瓷原料与燃料不同。我国北方各窑区附近所产原料大都是质量较好的粘土,而且多为二次沉积粘土,这类粘土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铁、钛等呈色元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南方的瓷土。与此同时,我国北方还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那时,或许已被用作烧瓷的燃料。

图1 唐 白釉罐口径13、底径14、高36厘米。济南市出土。济南市博物馆藏

图4 宋 白釉瓶口径4.9、底径7.7、高19厘米。唇口、短颈、长腹,腹下渐斜收,通体施白釉不及底,圈足处露胎。1975年济南市出土。济南市博物馆藏

最后,自北朝青瓷在我国北方烧制成功之后,制瓷工艺有长足发展,例如,原料的精挑细选、炉温的升高和控制,以及施加化妆土等。1975年,在河北磁县发掘的北齐武平七年(576年)左丞相文昭王高润墓中出土了两件瓷碗,口部均露出了化妆土。这表明北方地区在北齐时已经使用化妆土。化妆土经提纯、淘洗和陈腐后,有效去除了铁、钛等呈色成分,因此,化妆土的施加,不仅可改善胎体的粗糙表面,而且可改善釉的呈色效果。

综上所述,豫北冀南地区颇为成熟的青瓷烧制技术以及丰富的高岭土、煤矿等资源,为白瓷创烧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可见,白瓷首先出现在中国的北方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趋势。

二、北方白瓷的发展

早期的白釉瓷大多数出现在长江以北,特别是集中在黄河两岸的河北和河南两省。除了河北邢窑外,目前还没发现隋代其他烧造白釉瓷的窑址。到了唐代以后,除了著名的河南巩窑和河北定窑、磁州窑外,至今已发现的唐代北方烧制白釉瓷的窑址尚有河南密县窑、荥阳窑、登封曲河窑、鹤壁窑、安阳窑和郏县窑,山西的平定县柏景窑、河津窑和浑源窑,安徽萧县白土窑以及陕西铜川黄堡窑(即宋代著名的耀州窑的前身)。以上这些窑所烧制的白釉瓷在质量上均不如邢窑、巩县窑和定窑所烧,属于粗瓷范围。

图3 宋 定窑白釉小碗口径7.7、底径4.3、高5.4厘米。直口,深腹,圈足。济南市博物馆藏

隋代后,白瓷有进一步发展,已基本成熟。据考古资料的相关报道,河南安阳的一座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中发现的一批略带青釉瓷特征的白瓷,已接近标准的白瓷。其胎、釉的质量比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有所提高,瓷质细腻,釉层洁白匀净。部分白瓷使用了白色化妆土。晚于张盛墓十余年的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的李静训墓中也出土了白釉瓷。这些器物的胎质较白,釉面光润,已经完全看不出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现象,是相当成熟的白瓷器。同样在西安郊区一座隋大业六年(610年)姬威墓中出土的一件白瓷盘口瓶,其胎质坚实白细,并在胎表面施加了洁白的化妆土,致使釉面呈色稳定,匀净光润,被认为是隋代白釉瓷的代表作。1982年,河北曲阳县尉仁弘墓志出土了一件与隋大业八年(612年)白瓷盘口瓶。此器白灰胎,施化妆土,透明釉,釉色白净光润,是隋朝后期的白瓷精品。在北朝和隋代的基础上,唐代北方地区的制瓷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以白瓷的发展最为典型。河南、河北、陕西、山西都有窑场烧造,与同期南方的诸多青瓷窑场遥相呼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后,白瓷烧制工艺逐渐东传至朝鲜、日本,西传至欧洲等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近现代世界制瓷业的发展。

图2 宋 定窑白釉绳纹孩儿钮盖罐高7.8、口径4.5、底径4.3厘米,弧形圆盖上塑一卧童为钮,直口、斜肩、折腹、下腹折收,矮圈足微撇,腹部 饰有四条绳纹带饰。济南市博物馆藏

图7 宋 白釉深腹碗侈口,折腹下斜收,通体施白釉至腹部,折腹下及足部露胎。2002年济南高都司巷遗址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1.白瓷的代表邢窑和定窑

邢窑,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祥地。窑址位于今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白瓷始见文献记载于唐代,《新唐书》提到了“邢州贡瓷”,表明当时的邢州已生产出质量较高的白瓷,邢窑因而得名。目前在查到的文献记载中,不仅提到了邢窑白瓷造型规整、釉色洁白、烧成适度、产量甚大、远销中外,而且还提到了产地在唐朝河北邢州的内邱县。

北齐至隋是邢窑白瓷发展的前期,北齐至隋代这个时期的白瓷胎质色白,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白色,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唐代邢窑处于成熟时期,唐代邢窑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很大的白瓷生产地,南北约30公里,成为一代名窑。邢窑白瓷胎体坚实,胎质细致洁白,往往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此时的白瓷朴素大方,极少装饰,产品多为碗、壶、盘、盒、罐、钵等生活用器,造型上偏重器物的实用性,线条单纯洗练,简洁爽利,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五代以后,邢窑因受战乱、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以及技术渐趋保守落后而开始走向衰落。到宋时,邢窑北临的定窑和南临的磁州窑皆凭借当地资源条件的优势而崛起,邢窑逐渐衰退。邢窑作为白瓷的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出现突破性进步的一个标志,为白瓷时代的开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图6 唐 白釉执壶侈口,短颈,丰肩,圆鼓腹,足,肩部一侧贴短流,一侧贴条形柄。2004年济南按察司遗址唐墓街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定窑白瓷始烧于唐代,经过五代定窑逐渐成为北方(邢窑之后)最著名的瓷窑,驰名于北宋。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因宋代这里称为定州,故名定窑。定窑不见于唐人记载,也没有发现早于唐代的遗物留存,因此,定窑烧制白瓷的年代要晚于邢窑。从早期定窑烧制器物特征来看,大体和邢窑相同,唐代的定窑白瓷大多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施白釉,釉质细,表面釉光莹润。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的器物。胎色发黄,为取得洁白的效果,在胎体上先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宋代的定窑瓷器刻花装饰方法被大量采用,可分为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刻划花的装饰手法流行于北宋,至金代则出现了印花的技法。定窑印花的线条精秀工整,纹饰繁缛细腻,结构严密紧凑,所印花纹一丝不苟,所装饰的纹精致水平可谓独步一时,是邢窑白瓷所不及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主。

定窑白瓷首创覆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多镶金银边圈,成为定窑产品的特征。但早期定窑均用匣钵装烧,不见有芒口碗。定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曾一度烧造宫廷用瓷,因而影响较大,各地竞相仿制。

2.磁州窑白瓷更具北方特色

图5 宋 白釉印盒口径3、高2.7厘米。子母口,盒呈扁圆形,通体施白釉。济南市出土。济南市博物馆藏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较多。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两晋南北朝时期,陶冶技术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1975年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

图8 宋 白釉瓜棱罐唇口外侈,短颈,瓜棱腹,通体施白釉,足部露胎。1998年济南七家村宋代墓群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图10 宋 白釉香熏香薰呈两半圆组合圆形,子母口,上半部雕镂空,圆饼形托。1998年济南七家村宋代墓群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图9 宋 白釉盏托托杯呈花口,装饰镂空纹,托盘呈花口,高圈足。2002年济南高都司巷遗址出土。济南市考古所藏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似的瓷器。

磁州窑白瓷以化妆白瓷闻名,属于粗瓷文化。制瓷特点:将不洁的瓷胎挂以白色化妆土,后施透明釉,烧后亦成洁白,且富玉质感之白瓷。追求材质、釉色、造型与装饰的统一,形成一套独特的装饰风格。在产品造型方面,给人以粗犷、浑厚、雄健之美感。磁州窑白瓷化妆技术开创了利用低质原料生产物美价廉、优美白瓷之先河,成为扎根民间,一直受广大民众所青睐的品种。本文附图介绍的数件白瓷,均为济南市考古发掘出土。从其特征来看,无疑是磁州窑系产品。由此我们也可直接感受到磁州窑的影响之广。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白釉定窑磁州窑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5)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4)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2)
磁州窑文物精品选(1)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