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看图书漂流的可持续发展*

2017-01-04 06:07
图书馆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交图书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广东茂名525000)

从高校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看图书漂流的可持续发展*

李璐璐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广东茂名525000)

通过调查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偏好,探讨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新模式,对高校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社交网络

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图书漂流”是一种崇尚“分享、信任、传播”的阅读方式,是指书友们将自己已拥有却不再阅读的书,贴上特定标签后投放到公共场所,无偿提供给拾取的人阅读,拾到书的人可以暂时成为该书的拥有者,阅读后需按相同的方式再次将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1]。这种由读者自行发起的读书方式在欧美盛行,进而风靡全球。国内的图书漂流活动开始于2004年初,随后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甚至企业、政府等纷纷开展各种力度不一的图书漂流活动。然而,与国外的自发性行为不同,我国的读书漂流活动具有明显的组织性。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漂流的图书不像馆内图书那样具有严格的借阅规定和固定的存放地点,其开放性、自发性、流动性的存在方式实际上是馆藏资源的一种有益补充,也是一种新的文献资源共享方式。促进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存在的问题,调研高校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偏好,试图以新的视角探讨高校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图书种类少,质量不高

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图书主要来源于捐赠,尤其以毕业生的捐书为主。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将不入馆藏的毕业生捐书放置在爱心书屋和漂流书架,供师生自由取阅;辽宁大学图书馆的图书漂流站中,馆员捐书占了37.6%,读者捐书占了35%[2]2;中山大学图书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都是以捐赠的图书作为其主要的漂流图书。然而,捐赠的图书由于缺乏专人的管理,难免出现污损、缺页、残破等现象,尤其是毕业生捐赠的图书,多以教材、教辅为主,种类少、副本多,不利于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1.2 图书流失严重,回漂率不高

不同于西方读者的用书文化,国人受藏书文化影响较深,缺乏共享图书意识。往往获得一本好书,便爱不释手,据为己有。例如:辽宁大学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来,图书断漂率达31.7%,其中大部分是经典文学类图书[2]2;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对漂出图书进行定期网页公示以及手机短信催还,也仅能使图书回漂率达到45%[3];浦东图书馆曾发现漂流图书被拾荒者大量带走。国人的这种私利心理,直接导致漂流图书的大量流失,图书漂流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3 缺乏监管和宣传

由于图书漂流的起源是一种自发性行为,所以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时候也大多延续这种自发行为。正如本校图书馆,在馆内设置了漂流书架,但放漂、取阅、归还漂流图书也仅仅是读者自行登记,没有专人对这一系列过程进行监管。缺乏有效监管、全凭读者的个人修养和诚信意识来维持活动的运转,显然是难以为继的。通过调查发现,56.79%的学生表示从未取阅过漂流图书;进一步问及原因,65.03%的学生表示是因为不知道有漂流图书。可见在缺乏宣传和监管的环境下,图书漂流活动开展的效果不佳。

1.4 空间局限性

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图书漂流活动一般都设有固定的漂流站,以便读者放置或取阅漂流图书。漂流站的设置基本都位于图书馆内,也有少数高校在图书馆以外的场所设有漂流站点。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均在馆内设置漂流站;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在馆内及教学楼都设置了漂流站[4]。固定的漂流站虽然让漂流图书有了安身之所,但受制于空间的局限性,读者需要经常到访图书馆或其他漂流站,才可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图书漂流活动的开展。

2 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偏好

笔者通过对在校本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287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5%。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男(50.87%)女(49.13%)比例相当,年级层次均有涉及,其中处于大学生活核心阶段的大二大三学生占比约为65%,能较好地反应在校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普遍行为。

2.1 使用社交网络的功能

当今的社交网络工具,其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信息发布、评论、搜索、邮箱等,还融入了游戏、购物、支付等新功能。如表1所示:浏览信息、聊天、发布信息和搜索是使用最多的四项,可见高校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更注重使用传统的功能去获取信息;而购物支付等新兴功能也有超过四成的学生使用,表明高校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易于接受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应用。

表1 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功能的情况

2.2 使用社交网络的身份和目的

在使用社交网络的身份方面,受访学生中约有半数表示会在个人信息中填写真实资料,而在与朋友互动的时候,则有高达97.21%的学生表示更多的是和认识的朋友互动,可见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具有较真实的身份,同时也注重和真实身份的用户互动。

在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方面,如表2所示,除了关注朋友动态(83.28%),更多的是为了获取感兴趣的信息(75.96%)、增长见闻(60.28%),而用于参与群组讨论的也超过三分之一,可见高校学生对于通过社交网络工具获取各种信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

表2 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

2.3 使用社交网络发布信息的性质和频率

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是否会在社交网络上转载他人发布的信息时,有93.38%的学生表示会转载,明确表示不会转载的仅为6.62%,但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有76.31%的学生表示更喜欢发布原创信息。如表3所示:喜欢发布原创信息的学生,发信息的频率更高,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每周发信息的次数达到3次以上;而喜欢转载他人信息的学生中,约80%的人每周发信息都不超过2次。

表3 高校学生在社交网络发布信息的频率

2.4 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和时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网络的提速以及WIFI热点的便利,使用手机上网已有赶超使用电脑上网的趋势。如表4所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超过90%的学生表示会首选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这与当今移动互联的趋势相符。如表5所示,在使用社交网络时间方面,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会使用2小时以上,约三成半的学生每天也会使用1~2小时,可见超过85%的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

表4 高校学生首选登录社交网络的方式

表5 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

3 社交网络环境下图书漂流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利用社交网络的个性化功能,开展新形式的图书漂流活动

社交网络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样化。经调查,浏览、发布信息等获取信息的传统功能仍是高校学生的首选,但诸如购物、支付、游戏等新兴功能也有较多学生使用,说明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功能有多种行为方向,即用户接受多种符合自己需求的功能应用,而且超过85%的高校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尝试将图书漂流活动嵌入到社交网络中,建立一个社交型图书漂流平台,从而改变传统的图书漂流活动模式。读者通过实名注册后,可以在该平台登记、跟踪放漂图书,搜寻目标图书,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开评论、私信邮箱、论坛等方式发表读书感言,点评、推荐图书或是索求图书等。而图书馆则可通过该平台展示最受欢迎或是放漂次数最多的图书,为求书者有目的阅读提供参考;也可以统计公布一年之中放漂图书最多的读者,给予奖励。通过这种社交型的网络平台,可以将原本处于松散状态的读者、漂流图书、组织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方便读者获取图书、交流心得的同时,也更有利于组织者对图书漂流活动的把控,避免图书漂流活动热热闹闹开局,冷冷清清收场的尴尬局面,从而推动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3.2利用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实现对图书回漂率的有效提升

建立在用户互动基础上的社交网络,互动性无疑是其最大的特点。正如上述调查,高校学生在发布、浏览、评论、转载信息以及聊天等方面的使用比例均在50%以上,而在邮箱、相册、游戏等方面的使用均不及三分之一,这种差距说明互动是社交网络上最主要行为方式。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求书者可以利用互动的方式,向持有自己感兴趣图书的用户发送信息以索求图书,并制定相关规则,规定持书者不响应求书者需求的行为累计达到一定次数,将限制其向其他用户求书的权限。这种点对点的直接交流方式,既可让求书者有主动索求的途径,又可约束持书者不愿放漂图书的私心,对促进漂流图书的流转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借鉴高校学生喜欢发布原创信息,且具有较高发布频率的行为,鼓励用户将放漂或获取漂流图书的信息分享至其他社交网络,通过用户间的转载及评论,唤起读者的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图书漂流规则,从而促进图书回漂率的有效提升。

3.3 利用社交网络的现实性,实现对漂流图书的有效监管

现实性是社交网络的另一大特点,正如上述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具有较真实的身份,也更注重和身份确定的朋友进行互动,这就使得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操作变得有迹可循。因此,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图书的放漂者、目前的图书拥有者、获取时间、漂流图书的状态、图书漂流的次数等信息均可被读者查看,即每一本图书的真实状态都可以得到追踪。在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活动管理较为松散现状下,这种较为真实的网络环境,可对读者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即在保持图书漂流活动自发性本质的同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图书漂流活动的有效监管。鉴于高校学生利用社交网络获取信息的偏好,图书馆也可依附该平台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宣传推广,定时发布最新的放漂图书信息、图书漂流活动现状,宣传图书漂流活动的理念等,提高读者的参与意识。随着加入图书漂流活动读者的增加,漂流图书的种类也势必日渐丰富,图书漂流活动将会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

3.4 利用社交网络的移动性,打破漂流站的空间局限性

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方式也趋于移动化。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高校学生首选使用手机登录社交网络,这意味着社交网络也具有移动性。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有关漂流图书的信息,如图书的拥有者、图书的状态、图书的所在地等均可在社交网络上被查询,读者便可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放漂、搜索、索求图书等操作。比如,需要放漂的图书,只需将图书状态设置为放漂即可,等待有读者索求该图书后,读者之间可再自行约定交接方式。每一个用户账号,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图书漂流站,这种虚拟的图书漂流站可分布在任何一个实体地点,从而打破实体图书漂流站的空间局限弊端,让读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在极大方便读者的同时,也可缓解图书漂流站空间不足的矛盾,对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马志杰.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9):50-53.

[2]温柔.高校图书漂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辽宁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6(4):1-3.

[3]韩娟娟.高校图书馆毕业生捐书管理模式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4(12):92-95.

[4]鄂丽君.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漂流活动调查与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4):43-47.

(编发:王丽)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Crossing Based on the User Practice of Social Networking in University

LI Lu-lu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Library,Maoming 525000,China)

By investigating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university library who develops the activity of book crossing and university students'use of social network behavior preferenc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method to develop the book cross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and then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abou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ok crossing activit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library;book crossing;social network

G251

G251

2095-5197(2016)06-0062-04

李璐璐(1982-),女,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服务。

2016-09-22

*本文获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资助,“社交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图书漂流’服务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514009。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交图书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图书推荐
社交距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班里有个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