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冶,薛 敏,石继萍
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高 冶,薛 敏,石继萍
目的 观察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运动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改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排除运动训练禁忌证的病情稳定并且有能力参加运动训练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均应当考虑参加康复运动训练。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运动;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所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障碍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体液潴留,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发病率高,是引起死亡最常见心血管疾病原因之一[2]。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临床上目前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已经不仅是常规药物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及细心的生活护理来改善病人的症状,以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治疗逐渐成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可以更好地改善病人心功能,提高病人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本研究将康复运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观察其对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入住我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用药情况及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临床诊断标准[3]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根据2011欧洲心力衰竭协会和心血管预防与康复学会共同制定的《心力衰竭运动训练共识》中确定的运动训练禁忌证排除合并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运动负荷出现严重的心肌缺血、新近发生的血栓栓塞、血栓性静脉炎、急性心肌梗死、新发房颤或房扑。同时排除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相应检查及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吸氧、血管扩张剂、强心、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治疗。
1.2.1 制定运动方案 均根据病人心功能情况制定不同的运动方案,指导病人从低运动强度开始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均由专职心脏康复医师指导实施,运动中均以不引起病人心悸、气短、乏力等加重为原则,运动强度采用较低强度为主,运动强度标准按最大摄氧量(VO2max)或最大心率(HRmax)计算[4],后期运动多采用VO2max的40%~50%或HRmax的40%~60%,根据病情从小到大逐渐增加。
1.2.2 运动方案的实施 根据病情个体化实施,早期(住院期间):多予心电监护下行床上肢体主动运动,床旁站立(心功能Ⅳ级者);床旁步行,每日2次~3次,5 min~10 min,病情稳定后病区内步行,每日2次,20 min,床上弹力带锻炼,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酌情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及时间(心功能Ⅲ级者);病区内步行30 min,根据病人耐受情况酌情上下楼梯,床旁弹力带锻炼(心功能Ⅱ级者)。中期(出院前及出院后初期稳定病人):于心脏康复运动室测定VO2max后再监护下以VO2max或HRmax的40%开始,运动强度可根据病人心功能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运动时间以每周2次~3次,每次20 min开始,逐渐调整,可持续4周~8周。远期(院外家庭自我运动阶段):可根据运动处方制定间歇有氧运动,包括步行、上楼梯、踏车、弹力带运动、健身操等,每周3次~5次,定期心脏康复科门诊随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耐力增强、再住院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 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LVEF值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 LV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LVEF比较(±s) %
2.2 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比较(±s) m
2.3 两组再住院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再住院率比较 例(%)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左心功能明显减低,心排出量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以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为治疗主要目的。而传统的心力衰竭治疗为药物治疗、细心的生活护理加生活方式干预,远期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心脏康复治疗的经验,将康复运动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观察其对心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
研究表明:康复运动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改善内皮舒张功能,增加细胞氧化酶活性,激活神经内分泌功能,加强骨骼肌的功能。康复运动还可以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肌细胞新陈代谢和收缩能力,抑制左心重塑,从而减缓心力衰竭的病程进展[5]。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运动治疗,其临床症状、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均高于仅使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康复运动过程中未出现与运动相关的重大突发心血管事件,说明有专业指导的康复运动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安全有效。
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康复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两个相辅相成的、不可缺少的治疗环节,康复运动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可以提高病人运动耐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少其对家人的依赖,增强病人回归社会的信心。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建议排除运动训练禁忌证的病情稳定并且有能力参加运动训练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均应当考虑参加康复运动训练。
[1] 张静平,李秀民.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3.
[2] 刘婕,徐予.新活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28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7):79-8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076-1095.
[4] 郭兰,王磊,刘遂心,等.心脏运动康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6-17.
[5] 李欣,李秀川,胡佳雨,等.早期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4,16(6):629-631.
(本文编辑郭怀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E-mail:gaoye_1@126.com
引用信息:高冶,薛敏,石继萍.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54-2655.
R541.6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22.021
1672-1349(2016)22-2654-02
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