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先农大院一期历史街区改造路径评析

2017-01-03 22:56朱一航
中国房地产·学术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

摘要:五大道是天津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面临建筑风貌与结构被破坏、街区功能衰退、消防安全存在隐患、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就显得尤为迫切。先农大院位于五大道北部,是五大道地区更新改造的先驱者。以先农大院一期项目为研究对象,在保护街区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以功能置换为先导,对街区的公共空间、建筑、生态环境、景观等方面进行更新改造;进而提炼出丰富街区功能的多样性、重塑公共空间、保护历史风貌的原真性等方面的街区改造策略,以期对天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先农大院,历史街区,功能置换,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6)11-0075-80 收稿日期:2016-09-27

1 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记忆的存在,维系着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独特性格,有着极大的潜在优势。有关人士认为,建筑遗产必须“原汁原味”,甚至强调“只许看不许动”,把建筑当成花瓶,加以冷冻式的保护,结果反而使建筑遗产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丢失其原有的活力。无数的前例告诉我们,历史街区在保护更新过程中,必须把历史遗产、传统文化和场所精神与当代的经济需求、政治和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并在可控范围内,允许合理利用建筑遗产的实践,而不是看着它们“冻掉”。

天津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近现代天津历史的一个体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先农大院项目是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标志项目”。在一个十分敏感的文脉和环境中展开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是一种限制条件,同时也是一种激励因素。本文通过剖析先农大院历史街区特色和当今存在问题,探讨其更新改造的途径,期待通过案例问题的梳理和研究,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中其他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并推进整个五大道地区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

2 先农大院一期概况

先农大院位于民园体育场以北,由洛阳道、河北路、湖南路和重庆道厚泽里围合而成。周围重要建筑有民园体育场、顾维钧旧居等历史风貌建筑。地块由先农大院(A01)、河北路310和312号、燕安里及燕翼里、(A02-03)、小光明里(A04)及厚泽里(A05)组成,占地1.6 万平方米,现有建筑27幢,其中历史风貌建筑7幢,建筑面积3.0074万平方米。拟建设成为集餐饮娱乐、时尚购物、文博展览、精品办公为一体的LIFESTYLE社区。

先农大院一期占地面积826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包括历史风貌建筑4处,保留历史建筑5处。先农大院是近代天津保存下来较完整的具有典型历史风貌的西方化高档居住社区。先农大院房屋始建于1925年,由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英国人雷德设计,多为该公司员工居住。修复前,先农大院由130户居民和5个单位共同使用,建筑受损严重,配套设施老化,人居环境十分简陋。

2.1 先农大院建筑风格

先农大院由建筑围合形成组团,该建筑组团由两排独门联排住宅、两幢独门公寓式住宅组成(见图1、2),总平面布局规整,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临街两排独门联排住宅,为二层带地下室住宅,每户有独立的前花园和后杂院,每户一楼一底,功能布局合理,居住舒适,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住宅。住宅的立面处理大方简洁,红瓦双坡顶与清水红砖墙面,形成了朴实温馨的风格。

2.2 先农大院整修前存在的问题

(1)先农大院及周边区域现状功能主要为居住,缺少社区中心、活动中心、综合性文化商业项目和完善的市政设施。

(2)地块内部现状建筑已出现建筑结构的损坏和整体界面及风貌的破坏,前者是由于建筑本体年久失修造成,后者则多因基地内随处可见的违章搭建和上世纪90年代拆除重建的现代建筑造成。这些损坏与破坏现象整体拖累了基地的建筑风貌,对地区的保护和历史的复兴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3)现状大量的违章建筑,在建筑结构、防火间距、消防通道设置上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文物、历史建筑的消防安全。部分道路仅宽2.5米、净高3米,不符合消防规范。

(4)地块内部建筑肌理混乱,无公共景观中心及连贯的景观轴线,缺乏场所的可识别性和认知感,亦不满足公共活动对室外空间的要求。

3 先农大院一期更新改造实践

通过对基地现状调研,收集整理建筑信息及环境信息,规划主要从5个方面形成对街区进行更新改造。

3.1 多元化活力注入

一个好的城市场所应该是“混合的土地利用”,要在功能和内容上注意层次多样、种类丰富、功能互补,保持并发展“多样化”特性。先农大院位于五大道门户位置,功能上要注意保证文化-旅游-商业-居住的动态平衡,并使其之间产生有机联系,提高土地在不同时间段的使用率。

在内容上,先农大院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商业为基础”的动态平衡原则,注重文商旅平衡,引进形象精致、品质高端和效益突出的项目。

从地块外部看,先农大院将与民园体育场一起,成为五大道的片区活力点,让人们来到这里能够产生多种生活体验,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带动提升周边的整体旅游和商业氛围,使五大道逐步成为文化价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

3.2 公共空间重构

随着公共服务功能的增加,公共空间的营造成为设计的重点。先农大院一期项目拆除了部分院墙、大量违章以及加盖建筑,对拆除的空间进行整合,增加公共空间的完整度和使用面积,并梳理街区内部的街巷空间,改善步行系统的连通度(见图3、4)。对街区入口、中心广场以及抬高平台三个重要节点处的公共空间,采用不同的手法塑造。

洛阳道和湖南路两个主入口均有不同程度的院墙拆除,在院墙拆除后街区形成了向城市街道开放的空间。拆除洛阳道内侧院墙,抬高此处地坪,利用高差分割空间,保留原有院墙内的树木,为抬高的建筑室外空间提供遮蔽,完成入口空间从公开到半私密到私密的空间过渡,便于游客进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以及在空间维度上不受干扰的停驻观察(见图5、6)。

在街区中心,通过拆除原有违章及加盖建筑,整理出街区的中心广场,这个中心广场作为整个街区中尺度最大的开放空间,是未来举办各种文化展示活动的重要舞台。保留院落中高大的乔木作为中心广场的重要景观,既体现历史环境韵味,又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

从洛阳道入口进入后,以洛阳道入口广场为始,笔挺的巷道经过A3建筑的山面开始放大。由于各个界面建筑的紧密围合,游客在这里享受与中心广场截然不同的、闲静悠然的室外活动氛围。东面联排院落的墙线肌理延伸至室外餐饮平台,并用简洁的条状灌木花池室外部分进行有效划分,利于区域划分管理(见图7、8)。

经过空间整理,先农地块呈现出有效的、积极的城市公共街区的肌理。且在延续原有空间公共、私密逐渐过渡的独特性的同时,产生了丰富的街道尺度变化,形成景观轴线和视觉焦点。公共大空间的建筑界面各具特色,街道保留原有联排别墅的私密性和秩序感,并与大空间相结合增添漫游的趣味。

3.3 历史风貌重塑

在对先农大院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前,先对先农大院周围的街区及其本身所在的街区进行深入透彻的考察,这样有助于恢复历史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其所传达的历史信息的完整性。保护先农大院真实的历史信息,包括保护建筑的立面特征、特色构件、材质、古树等历史要素,修缮过程中使之保留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考虑到社会发展、完善功能、整治景观、街区复兴或旅游环境的需要,对历史建筑及其环境进行适当的改动和更新,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既保持历史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社会和生活的需要。

先农大院在建筑保护的实施中,坚持“修旧如故、安全适用”的原则,注重对建筑进行整体保护。一方面注重技术创新,在外檐整修过程中,采用自主研发并申请发明专利保护的实用微损修复防潮层工艺,技术在同行业中积极推广,得到了广泛好评。此外,研制的中空实木外檐门窗、不锈钢镀铜模雨水管等,在外观形式上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有风貌和浓郁的历史韵味。另一方面注重功能完善。提升建筑原有配套功能,增设了供暖、消防、监控等设施,让建筑充分满足现代使用功能需要的同时,整体提升了建筑的节能等级和消防安全系统,增强了建筑的安全防护功能,有效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同时,在院落景观整修中,注重环境和谐,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4 “亲树性”景观设计

历史肌理与古树名木无疑是先农大院具有历史价值的真实载体,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对乔木的保护。原来高大乔木原来分属于每家每户,在院墙被拆除之后成为公共景观,即视觉背景或是视觉中心。在全新的先农地块景观设计中,“人与树”的关系成为设计侧重点,根据人的活动的“亲树性”,进行一系列公共设施的设计,在保护大树的同时,也将大树邀请到人的活动中来。

3.5 打造时尚街区

在先农街区景观设计中采用新材料作为提升景观品质的亮点。例如使用洞石作为广场铺地材料,洞石是因为石材的表面有许多孔洞而得名。人类对该石材的使用年代很久远,最能代表罗马文化的建筑——角斗场就是洞石杰作。天然洞石纹理清晰、具有温和丰富的质感,成品疏密有致、凹凸和谐,仿佛刚刚从泥土里活过来,在纹路走势、纹理的质感上,深藏着史前文明的痕迹,但它的总体造型又现代时尚。在基地中的铺地是通过洞石不同大小板块的拼接而成,统一中又让人感到错落有致的趣味。又如先农北区入口处铺装时尚的线性灯光引导宾客前进,夜间一道道线性灯光亮起,让游客在流光溢彩中,品味古老而时尚的先农大院。

4 结语

像五大道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很多都因为各种因素被破坏,街区内部建筑年久失修,公共设施不足,使得街区的人居环境较差,失去了吸引力。先农大院一期的更新改造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的多样性,激活片区人气;整合并重塑公共空间,增加节点空间,利用良好的建筑及自然空间格局,为人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在节点空间中适当采用新材料,为街区景观增添一抹亮色;在对建筑的保护中,采用先进技术,最大程度地恢复历史风貌的原真性;在业态组织上,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背景引入商业业态,在传承街区历史文化的同时,给五大道带来新的活力。期望通过先农大院的规划实践,在提升地块自我本质的同时激发周边街坊复兴改造的热情,并带动民园乃至整个五大道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以期最终提升天津市的整体品味与层次。

参考文献:

1.许熙巍 夏青.基于公共空间重构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

2.董雷 孙宝芸.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置换.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04

3.王景慧 阮仪三 王林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朱晓明.当代英国建筑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6.崔延涛 朱昕虹.老城更新中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再生.规划师.2007

7.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8.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9.张乐益 董卫.历史文化街区振兴的策略与思考.规划师2006.06

作者简介:

朱一航,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整理公司副总经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建筑和街区活化再生。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