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2017-01-03 20:22吴丽
商业经济 2016年6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乡镇群众

吴丽

[摘要]加快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不仅是满足乡镇群众文化权利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紧迫任务。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视角考察,指出人的真实需要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增进文化自觉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直接结果;群众参与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践行途径。

[关键词]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它作为一种社会理论思潮,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各种分支。虽然各学派众说纷纭,但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批判和反思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本思想尤为突出,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批判人的异化,强调人的主体性、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文化”即“人化”,指人在社会实践过程形成的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被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一直被沿用。改革开放以后,维护公民文化权利、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受到国家重视。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逐渐建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至此之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一项伟大工程。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存在着缺失和局限,但它在其在理论层面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人的真实需要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真实需要”和“虚假需求”。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中,人的欲望在物质的膨胀中被大大扩大,一种不健康、非正常的消费价值观念构建着人类的生存方式。这种需求是“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并不是来自人内心本质的、自由的、真正的需要。在这样一种由金钱搭建起来的虚假社会中,人沉迷于享乐,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和批判意识。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以社会实践为对象,可以将人的需求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人类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物质生产资料是基础,只有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才能进行精神上的追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当人们的物质利益得到保障之后,努力提高精神境界、提升文化品位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积极追求。但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欲膨胀,人对金钱和物盲目崇拜,沉醉于消费主义带来的极乐世界中,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性,区分不了什么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即使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处于异化后呈现出的一种盲目跟风状态。

“文化”既服务人、满足人,同时还起到塑造人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的内在需求是乡村公共文化体系构建的主要驱动力量。这种内在需求是真实的文化需求,而不是蒙蔽在物质利益之后的被动需求和消极需求。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积极性和多样性,它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呈现出新的内容。现阶段,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局限性(以马鞍山当涂县太白镇为例):一方面,乡镇公共文化市场体系不完善。公共文化的服务主体单一,该县文化提供最主要的主体是具有决策权的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第三单位非盈利组织和相关企业未能很好的参与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由于公共文化具有公益性、非盈利性,需要大量的投资,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和利益至上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在招商引资方面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乡镇公共文化产业品位低下,产品内容同质化。乡镇娱乐活动单一,看电视和看电影成为了人们的主要消遣方式,其他大型文化类的综艺活动平均下来一年不到一次,具有时代气息的高雅文化输出相对落后。同时受市场经济的腐蚀,文化提供者为了谋取眼前利益,大量输出能博取受众眼球的文化产品,造成文化品位和文化涵养低俗、庸俗、媚俗,文化产品内容同质化,缺乏新意。构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真实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乡镇公共文化产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二、增进文化自觉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直接结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残酷的压抑人性,致使人的主体性意识丧失,犹如被机器操控的木偶。大众文化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丧失了其原有的真正作用——提升人的品位和素养,沦为统治阶级控制和禁锢思想的一种手段。大众文化不是一种出自大众内心真实需要的文化,而是由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引导和制造出来的一种消费文化。人满足现状,丧失了进取心,沉湎于休闲娱乐无法自拔。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批判工具理性,认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核心——启蒙,正在走向自我毁灭。人被技术理性完全异化,丧失了否定和批判的能力。马尔库塞更是指出现代社会成为了单向度的社会。“发达工业社会面临理想物质化(thematerializationofideals)的可能性。该社会的能力正渐进地缩小理想化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人的状况曾被描述、理想化并指示出来。高等文化变成了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就是作为表达理想的“高雅文化”成为肯定社会现实的单面文化。追求崇高,提高人的品位和涵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再是文化的主要目的。文化气质消退,文化自觉更成为一纸空谈。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个重要分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幸福的定义也被赋予新的内容。它包括两个层面: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富有。两者是有机统一,和谐进行的。我们追求的幸福必须向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那样用批判和超越的意识反对现实中的物化现象,增进文化自觉性,将追求精神文化活动,当一种自由自觉的文化实践活动。根据有关马鞍山当涂县太白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每月用于文化方面的开支不足10元的人占15%;10-15元之间的人占35%;50-100元之间的人占30%;100元以上的人占15%。由此可见群众接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差,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低下,文化意识淡薄。导致该县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与农民群众需求脱节。首先,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其次,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贴近群众的工作与生活需要,只是枯燥、呆板的反映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其形式与内容过于城市化、都市化,与乡镇的生活实践和生存状态相脱节。最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超出了乡镇群众的接受能力。农村书屋里的科普类、农业类、政治经济类等读物专业性强、理论层次深奥,乡镇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理解起来十分困难。由此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应该坚持“三结合”即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文化和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乡镇群众的生活实践和现实需要相结合。充分挖掘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乡镇群众的文化自觉,培养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成为该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迫切任务。

三、群众参与是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践行途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他说“人的本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最令人满意的答案。”在他看来,人是自身活动的过程,不是给定的物,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能够改造人自身。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认为人的生存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创造性活动能够能动的作用于自然,是自然发生改变,同时也能够改变人自身。在他看来,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是一种实践。西方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相同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实践规定的,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构成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基础。

构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群众参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人本质规定性的体现。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中凝聚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高昂的文化创造热情。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建设的源泉,因此群众参与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条必要的践行途径。马鞍山当涂县太白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全体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成为成为关键。加强群众参与的具体措施:首先,加强教育,加强群众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质量。其次,将文化建设活动与乡镇经济建设相结合,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性和建设性文化大型活动,让群众感受到文化追求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增强文化感染力。最后,以社区的形式构建和谐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群众往往以社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公共文化服务消费,可以说社区是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主体形式。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推动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凝聚文化创造力量,共建和谐文化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文化权益决定的。人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也是其承担者。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享才能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文化观,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健康的展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为我们审视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伟大工程开辟了新的视野。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乡镇群众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多元协同视角下宿迁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到“公共心理服务体系”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快递企业在高校快递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