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
公元1111年,按照历史记载,状元黄裳开始了钦定的大道藏的编书,就是要把天下的道家道教书籍全部整理一遍。黄大师每周仔细阅读27万字,并整理心得笔记,成为精品课程。但在金庸笔下,这个精品课程竟然成了《九阴真经》,而黄裳也一不小心成了天下第一高手。此后,不断优化《九阴真经》精品课程的黄裳,将课程藏在了石头里面,但被黑客盗走,引发了下图十代人的争斗。
金庸的小说当然是杜撰,但在这个关于精品课程的教与学的人性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真正顶级的教师,创造课程而不是学习课程。
2.到处听课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一流高手收集资源却并不随便使用资源,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体系的完整性。
3.全国人民都想得到的所谓精品教育资源从哲学命题上看说不定是一个伪命题,真正的教育家要毁掉它。
4.毫无根基的人,拿了再高的真经,还是什么都不会;根基很浅的人即使拿了整套的真经,最后还是不能掌握真传。
5.偷鸡摸狗地掌握所谓秘诀,可能短期能迅速提高功力,但最后会走火入魔。
6.学得好的学生不光有秘诀和真经,还要有教师指导,信息来源越多越正宗越充分的,水平就越高。
7.再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都不能避免泄密;师承的秘诀是师生关系;最终获得真传的是对教师和知识真正尊敬的学生。
精品课程中的课件权利属于谁?教师为什么不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贡献给教育机构或者其他教师?课程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在线教育如火如荼的当下,死去的平台和无人点击的课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九阴真经》引发的故事,也许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给我们启发。
精品课程的创作权当然属于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购买后放到课程平台上开放给固定或者不固定的学生,产权发生了转移。产权转移前,支配权在教师,产权转移后,支配权也并不完全在购买方。
未来的课程平台的秘诀,不在于开放,在信息过载和学生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向特定或不特定的学生“不开放什么”,体现了教师真正的水平。
理想的教学资源系统正在出现。云和微服务技术的进展,使得最后的教学课程平台,没有资源和数据,只剩下教师的教育逻辑,教学资源以资源容器方式存放在各种云平台上,能否获取由学生的权限决定。
大量投机取巧的精品课程和视频资源不好使,也许不是因为教师本身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什么职称鼓励和惩罚措施的缘故,而是教育主管部门不尊重真正的教学逻辑使然。
那么,在线课程如何更新资源、如何尊重教师呢?事实上,大家想想就明白了,有几个在线课程的资源和管理方,采用鼓励原创教师自带粉丝提供服务和更新呢?有哪个平台按照点击付费给教师呢?这才是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