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鹏
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
王兆鹏
诗人的占籍情况能反映诗歌版图的分布与位移。统计数据显示,唐宋诗人地域分布的整体格局是:唐代诗坛的重心在北方,宋代诗坛的重心移到了南方。从流域分布看,唐代诗人主要生长在黄河流域和环太湖流域,宋代诗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环太湖流域。从发展变化看,唐宋时期诗坛重心的南移,始于晚唐五代,完成于北宋,而不是如前人所认为的始于安史之乱、成于靖康之乱。诗歌版图的分布与位移,掩藏着许多历史的真相,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唐宋诗;诗歌版图;空间分布;定量分析
时间维度的文学史,是历时性地观察文学的发展变化;空间维度的文学史,是共时性地观察文学空间版图的分布与位移。如果用传统的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来描述一个或若干时代文学空间版图的位移,会力不从心,无法全景展现文学版图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而此时定量分析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用统计数据将文学空间的分布与位移集约式地呈现出来。本文就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观察唐宋时期诗歌版图的分布与位移。
观察文学空间版图的分布与位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从诗人的占籍地(籍贯)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看特定时期诗人占籍地呈现出怎样的分布状态,哪些地方出生的诗人较多,哪些地方出生的诗人较少①诗人籍贯并不等同于出生地,有些人并不出生在他的籍贯所在地。如欧阳修的籍贯是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但他出生在四川绵阳,长于湖北随州。因为古代大多数诗人的出生地难以详考,一般还是将籍贯视为出生地。作者的地域身份,按传统习惯是指其籍贯,而非指其出生地。如欧阳修虽出生于四川绵阳,但自古以来包括他本人在内都认为他是江西庐陵人,以江西庐陵为其籍贯。所以,我们只能按《全唐诗》和《全宋诗》及相关工具书中作者小传所标识的籍贯来统计。南宋出生的北方籍诗人,其实基本上是生于南方,按理应统计为南方人,但我们只能依所据原始资料进行录入和统计。,不同时期有什么样的变化。二是从诗歌的创作地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看哪些地方产出的诗歌作品较多,哪些地方产出的诗歌较少,诗人占籍地与诗歌创作地的分布有哪些异同,由此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由于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备的唐宋诗歌创作地的统计数据供我们统计分析,所以,本文暂就唐宋诗人占籍地的空间分布与位移进行统计分析,追问唐宋时代哪些地方产出的诗人最多?南北各地有何不同?呈现出怎样的发展变化趋势?
我们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全唐诗补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等建立起唐宋诗歌作者数据库*唐诗作者数据库,为友人尚永亮教授所创建,特此说明并致谢。宋诗作者数据库,则由笔者及门生陈小青博士合作创建。。本文所有统计数据,都由该数据库支撑和验证。
地域区划名称,是依据现今的行政区划名称,不是依唐宋时期的区划名称。本文讨论的南方,是指长江流域的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浙江、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诸省。北方,是指黄河流域的甘肃、陕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山西、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等省区。
唐宋诗人的时限,以《全唐诗》和《全宋诗》为据。经盘点,《全唐诗》及补编共收有姓氏的作者3 223人,诗作50 545首。《全宋诗》共收作者9 220人,诗作171 006篇(按诗题统计,一题计一篇,一题多篇者未统计)。但有许多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籍贯无考,本文所讨论的是那些时代和籍贯可考的诗人。 唐宋诗人占籍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唐宋诗人地域分布总表
省份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唐代合计占唐代诗人总数百分比北宋占北宋诗人总数百分比南宋占南宋诗人总数百分比宋代合计北方河南526876462126315.630610.2552361陕西466176491424614.6501.750.255河北473252262818511832.860.289山西3129443061408.3642.180.372山东161211198663.91565.2251181甘肃7811133422.4160.530.119北京000000030.1003辽宁1110030.200000天津000000040.1004新疆0300030.200000宁夏0010010.120.1002小计2002142721838094956.368422.81023.8786南方江苏24374232321679.9329112067.6535浙江19154154341639.851417.292334.21437福建04124035915.452917.753819.91067江西23133028764.533011.147317.5803四川46171623663.92618.71836.8444安徽6881816563.31394.71224.5261湖北9128131432.6571.9220.879湖南1141217352.1672.2622.3129广东343911301.7541.8511.9105广西0004480.5170.650.222上海000000070.2110.418云南0001120.0100000贵州000000000101海南000000010102重庆000000030.120.15小计689014822920273743.7230877.2260096.24908合计2683044204122821686100299210027021005694
唐代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共1 686人,其中北方诗人为949人,占56.3%,而南方为737人,占43.7%,北方略占优势。宋代有时代和籍贯可考的诗人为5 694人①另有日本1人、高丽3人未计入。,其中北方为786人,占13.8%,而南方为4 908人,占86.2%,南方占绝对优势。宋代北方诗人的总量,仅相当于南方浙江省的一半,很显然,唐代诗坛的重心是在北方。到了宋代,诗坛的重心完全移到了南方。
图1 唐代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
图2 宋代北方与南方诗坛占比图
我们再抽样统计唐代存诗在80首以上的著名诗人籍贯的南北分布,借此观察唐代南北诗人队伍的差异。从统计数据看,存诗在80首以上的著名诗人,北方有65人,南方有59人(参见表2),差别似乎不大,北方只是略占优势。但从一流大诗人来看,北方诗人的优势则相当明显,如杜甫、王维、高适、韩愈、元稹、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都是北方人。而南方的一流大诗人只有李白、孟浩然、岑参等寥寥几位。如果要选择唐代诗人的最佳阵营,则北方籍诗人有杜甫等10位入选,而南方籍的诗人只有李白等3位诗人入选。北宋的大诗人,如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开宗立派的诗坛巨擘,基本上都是南方人,只有宋初王禹偁是北方的山东巨野人。到了南宋,诗坛大将,更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如号称中兴四大家的尤袤、杨成里、范成大、陆游都是南方人。所以,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重量级的诗人来看,唐代是以北方诗坛为重心,宋代是以南方诗坛为重心。
表2 唐代部分知名诗人籍贯的南北分布表
北方南方诗人存诗篇数籍贯诗人存诗篇数籍贯贾岛416北京张乔170安徽贵池权德舆394甘肃秦安许棠157安徽泾县李世民109甘肃秦安曹松161安徽潜山郎士元80河北定县杜荀鹤335安徽石台高适256河北景县刘长卿518安徽宣城司空曙174河北永年欧阳詹82福建晋江李峤210河北赞皇徐寅267福建莆田李德裕151河北赞皇黄滔209福建莆田
续前表
北方南方诗人存诗篇数籍贯诗人存诗篇数籍贯李端260河北赵县陈陶185福建南平李嘉祐139河北赵县张九龄218广东韶关卢照邻110河北涿县曹唐165广西桂林卢仝106河北涿县曹邺110广西阳朔无可101河北涿县庞蕴204湖南衡阳李颀128河南登封戎昱130湖北江陵张祜539河南邓县崔道融81湖北江陵杜甫1451河南巩县岑参404湖北荆州王梵志386河南浚县皮日休430湖北襄阳元结115河南鲁山孟浩然272湖北襄阳刘禹锡819河南洛阳李群玉264湖南澧县张说358河南洛阳齐已833湖南长沙李涉130河南洛阳胡曾167湖南长沙周贺93河南洛阳皇甫冉249江苏丹阳独孤及85河南洛阳储光羲228江苏丹阳刘言史80河南洛阳延寿89江苏丹阳韩愈426河南孟县许浑531江苏丹阳韩翃168河南南阳赵嘏277江苏淮阴沈佺期167河南内黄戴叔伦308江苏金坛李商隐612河南沁阳陆龟蒙622江苏苏州姚合529河南陕县张籍453江苏苏州武元衡199河南偃师顾况265江苏苏州李贺245河南宜阳罗邺156江苏苏州李益175河南郑州顾非熊80江苏苏州和凝121山东东平刘商118江苏徐州刘沧102山东宁阳李建勋101江苏扬州羊士谔106山东泰安徐铉303江苏扬州段成式83山东邹平王贞白103江西广丰薛能343山西汾阳李中310江西九江宋之问215山西汾阳居遁97江西南城王绩100山西河津郑谷329江西宜昌王勃98山西河津雍陶135四川成都温庭筠353山西祁县李白1045四川江油
续前表
北方南方诗人存诗篇数籍贯诗人存诗篇数籍贯唐彦谦170山西太原陈子昂128四川射洪司空图430山西永济方干361浙江淳安卢纶340山西永济孟郊505浙江德清柳宗元184山西永济罗隐507浙江富阳耿湋177山西永济钱起543浙江湖州杨巨源163山西永济徐凝107浙江建德吕温105山西永济贯休760浙江兰溪薛逢91山西永济罗虬103浙江临海王维378山西永济项斯101浙江临海王建539陕西关辅吴融308浙江绍兴马戴173陕西华县朱庆馀177浙江绍兴吴筠133陕西华阴严维81浙江绍兴白居易2923陕西渭南李频212浙江寿昌苏颋104陕西武功崔涂103浙江桐庐元稹845陕西西安施肩吾236浙江桐庐韦应物574陕西西安钱珝116浙江湖州杜牧517陕西西安骆宾王134浙江义乌韩偓340陕西西安皎然524浙江长兴韦庄326陕西西安///王昌龄200陕西西安///杜光庭181陕西西安///李洞171陕西西安///李郢102陕西西安///薛涛94陕西西安///
唐代,占籍诗人最多的三个省份是河南、陕西与河北。河南籍的诗人数量居首,有263人,占整个唐代有籍贯可考诗人总数1 686人的15.6%;其次是陕西,为246人,占同代籍贯可考诗人总数的14.6%;居第三位的河北有185人,占总数的11%。紧随其后居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是江苏、浙江和山西。这六个省的诗人合计1 164人,占同期籍贯可考诗人总数的69%。也就是说,豫、陕、冀、江、浙、晋六省的诗人的总量,占了整个唐代有籍贯可考诗人总数的近七成。其他16个省区才占三成,体现出唐代诗人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
从流域分布来看,豫、陕、冀、晋处在黄河流域,苏、浙处在环太湖流域。我们可以说,唐代诗人的地域分布,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和环太湖流域。而黄河流域诗人更多,如果把山东、甘肃也加入豫、陕、冀、晋为首的黄河流域,那么,这六个省的诗人总数有942人,占55.9%。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往往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有影响的诗人。如此说来,唐代黄河流域六个省的知名诗人,占了全国知名诗人总量的一半还多。换言之,唐代一半以上的诗人是生长于黄河流域。唐代,长江流域的诗人不多,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籍贯可考的诗人共计276人,占16.4%。
宋代诗人最多的省份是浙江,有1 437人,占宋代有籍贯可考诗人总数5 694人的25.2%,浙江一省的诗人数量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宋代诗人拥有量位居第二、第三的是福建和江西两省,分别有1 067人和803人,分别占总数的18.7%和14.1%。此外,江苏有535人,四川有444人,安徽有261人,拥有的诗人也比较多。这六个省的诗人合计4 547人,占全国诗人总量的79.9%。有宋一代,近八成的诗人是分布在浙、闽、赣、苏、川、皖六省。跟唐代一样,诗人的地域分布也不平衡。
从流域来看,宋代诗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环太湖流域。环太湖流域的江、浙两省拥有1 972位诗人,占宋代有籍贯可考诗人总数的34.6%。而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的诗人共1 716人,占诗人总数的30.1%。长江流域和环太湖流域的诗人占了同期诗人总数的六成多,其他地方的诗人占比则不足四成。
中国文化地理学有一著名论断,即中国文化的中心有三次南移,第一次是东晋永嘉之乱后,第二次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在宋代的靖康之乱后。靖康之乱后,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即宣告完成。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说:“在时间上,北宋统一王朝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中心南移的真正分野,从此文化中心搬到了江南,而在空间上,淮河一时成为南北文化的界线。”[1](P5)唐宋诗坛中心的位移,总体上与这个文化变迁大趋势相随,即诗坛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但就变化的时间而言,则与文化中心的南移不完全同步。
诗坛重心的南移,始于晚唐五代,完成于北宋。
中唐时期,北方各地诗人普遍呈增长趋势。这与历史文化地理学所认为的安史之乱造成文化中心的南移有时间差。安史之乱造成文化中心的南移这个大判断应该没有问题,但从诗坛来看,安史之乱的中唐诗坛,并没有出现中心南移的征象,其时北方诗人继续增长,而南方诗人的增量不大。且看表3所反映的北方六省的对比数据:
表3 盛中唐北方六省诗人数量对比表 (单位:人)
中唐跟盛唐比较,北方除山东诗人数量下降1人外,甘肃、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的诗人数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即使是受安史叛军蹂躏最严重的河北、河南和陕西,其诗人数量也呈增长趋势。
而中唐时期的南方各省,与盛唐时期相比,诗人数量有的增长,有的减少(参见表4)。安徽持平,广东和湖北分别减少了1人和4人。而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幅不大,南方并未出现诗人大量增长的局面。其时南方诗人的总量(148人)仅有北方诗人总量(272人)的一半。
表4 盛中唐南方九省诗人数量对比表 (单位:人)
到了晚唐时期,北方的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省的诗人数量都有下滑。河南由76人减少到46人,陕西由76人减到49人,河北减少了一半,由52人降到26人,山西由44人下滑到30人。而同期南方诸省的诗人数量则有较大的增长,除江苏和四川略有下降外,安徽(8→18)、广东(3→9)、湖北(8→13)、湖南(4→12)、江西(13→30)、福建(12→40)、浙江(41→54)诸省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江西、福建增量较大。这表明,诗坛中心的南移应始于晚唐,其时北方下降,而南方增长。晚唐时期,南方诗人的总量为229人,首次超过了北方诗人的总量183人。
五代时期,诗坛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诗人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南方诗人有202人,北方只有80人,北方诗人不足南方诗人的一半。其时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虽然也是十国割据,但经济相对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程度较北方为高,所以文化、文学较之北方有较大的发展。
到了北宋*北宋与南宋的划分,本文尝试以1109年为界,即从《全宋诗》第36册开始统计为南宋。1109年以后出生的作者为南宋,1108年以前出生的作者为北宋。笔者曾以南宋立国的1127年为界,将生于1127年以后的计为南宋,生于1126年以前的为北宋,但发现南宋出生的诗人比北宋少得多,以为是分期有问题,于是改以1109年为界,因为该年及以后出生的作者,其创作活动都在南宋。以1127年为界和以1109年为界,北宋与南宋的各省诗人的数量略有差异,但所占份额则变化不大。也就是说,用哪个时间作为分界点,对统计结果影响不大。,诗坛中心的南移即已完成。其时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共计2 292人,其中北方籍诗人只有684人,占同期诗人总量的22.8%,而南方籍诗人则为2 308人,占总数的77.2%。南方诗人约占8成,表明北宋时期,诗歌创作的中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王会昌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统计结果表明,北宋时代长江流域的文化实力不仅赶上而且微微超过了北方黄河流域。”“就人才的类型来看,儒学、道学仍以黄河流域领先,而文学艺术则南方远远超过了北方。”[2](P147)从诗歌来看,北宋时期南方的诗人数量确实远远超越了北方,也印证了王会昌先生的观点。
按省份来看,唐代占籍诗人较多的陕西、河北、山西三省,到了北宋,诗人数量大幅下滑,陕西诗人的绝对数量由246人降到51人,占比由原来的14.6%下降到1.7%。也就是说,唐代陕西一省的诗人,占了当时全国有籍贯可考诗人的一成半,而到北宋,仅占全国有籍贯可考诗人的百分之一,在全国所占份额已微乎其微。在唐代拥有诗人数量排名第三、第四的河北、山西,到了北宋,诗人总量都减少了一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诗人数量占唐代诗人总数的三分之一(33.86%),而在北宋的占比不足一成(6.5%)。
北宋时代,北方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和山东两省,北方诸省普遍下滑,而河南和山东都逆势上扬。北宋时代,河南由唐代的263人增加到306人,山东由唐代的66人增加到156人。
南方最耀眼的是福建省。北宋时期,南方诗人群体崛起最快、增幅最大的是福建,由唐代的91人增加到529人,净增438人,较唐代增加了4.8倍。而同期的浙江只增加了2.1倍,江苏约略增加了1倍。江西和四川的增幅也比较大,都增加了3倍多。 两湖两广四省区,诗人的绝对数量都有所增长,但占比却基本没有太大的上升,湖北还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表明北宋时期两湖两广的诗坛还是比较沉寂的,在全国诗坛仅各一两个百分点。
整体上看宋代诗人的占籍情况,宋代诗坛重心与其说是南移,不如说是东移。宋代诗人大部分是东部省份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五省人,这五省的诗人有4 103人,占整个宋代有籍贯可考诗人总数的69%,七成的诗人来自于东部五省。我们似乎可以说,宋代诗坛的重心是在东部。
南宋时期,有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只有浙江、江西两省的诗人增幅较大。浙江由北宋的514人增加到923人,占比由原来的17.2%提升到34.2%,江西由北宋的330人增加到473人,占比由原来的11.1%提升到17.5%。福建也略有增加,由529人增加到538人,占比由17.7%提升到19.9%。可令人诧异的是,江苏、四川、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的诗人数量,较之北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见表5),其中江苏减少了123人,湖北则由57人减少到22人,降幅达六成。看来,南宋时期南方各地的诗歌发展情况很不平衡。
表5 两宋时期部分南方省区诗人数量对比表
省份北宋诗人数占百比分南宋诗人数占百分比浙江51417.292334.2福建52917.753819.9江西33011.147317.5江苏329112067.6四川2618.71836.8安徽1394.71224.5湖北571.9220.8湖南672.2622.3广东541.8511.9广西170.650.2
唐宋时期,各省诗人数量增减的变化曲线颇不相同(参见图3)。北方的河南、陕西、河北三省,起点高,初盛中唐是一路走高,晚唐五代时期才开始下降。山西、山东两省,起点比较高,发展也较平稳。晚唐之后才向下滑行。相比较而言,山西诗风比山东的诗风要昌盛得多,山西诗人总量比山东多1倍有余。甘肃的诗风虽然不如上述北方各省,却是一路走高,也值得注意。
唐代南方的江、浙两省,从初唐时期就是高开高走,一路走高,表明江、浙两省诗风一直较昌盛。福建初唐时期诗人数为零,盛唐也仅有4人,中唐时期亦不多,只有12人,到了晚唐,才开始走高,表明福建地区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江西的情形与福建相似,初盛唐时期低开低走,到了晚唐五代,才迈开较大的发展步伐。四川的发展步伐加速于中唐,其后一路匀速前行。安徽初盛中唐时期发展缓慢,也是到中晚唐才有明显的进展。位居中部的两湖地区,诗风比东南地区要薄弱,比两广稍强。湖北诗风的兴起早于湖南,湖北一直是平稳发展,而湖南则到晚唐才有较大的起色。两广地区,是广东的发展先于广西,广西直到晚唐时期才有诗人出现,而广东在初盛唐时期就有诗人崭露头角。
图3 唐代北方各省诗人数量变化曲线
以上统计数据呈现的只是一些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这些现象对于我们研究诗歌史、文学史、文化史有什么启示?历史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历史真相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析解?
其一,诗歌版图重心的位移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中国文化地理学把中国三次文化中心南移的节点,定在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乱三大战乱后,表明文化中心的位移与战争密切相关。但战争似乎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安史之乱后的中唐,饱受战争磨难的北方诗歌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全面上升,没有直接受到战争蹂躏的南方却没有出现诗歌人口的急剧增加。到了晚唐,北方诗人数量才普遍下降,南方诗人数量普遍上涨,晚唐这种北降南涨的局面,似乎跟战争关系不大。那么,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推动着晚唐诗歌版图格局的变化呢?五代时期北降南增,应该跟北方频仍的战乱有关。但北宋和平时期,为什么北方的陕西、山西和河北未能恢复元气,是不是一种诗学传统、诗歌风会断裂之后就比较难以接续?那为什么同属北方的山东却有大幅度的增长?在唐代,山东不如山西,而到了北宋,山西又远逊于山东。这是自然环境的变化造成的,还是因为人口的变化等社会因素造成?是否五代宋初时北汉的统治造成了山西诗学传统的一度断层?
其二,诗歌版图重心与政治文化中心究竟有什么关系?唐代诗人最多的两省是河南和陕西,我们说,这是两京所在地,位于两大政治文化中心;北宋时期,河南的诗人数量也比较多,这也跟京师所在地有关,得益于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但北宋远离政治中心的福建,为何诗人数量扶摇直上,成为北宋诗人最多的地区?福建在盛唐才起步,其诗人数量在唐代位居第七,到了北宋却跃居第一,这又跟哪些因素有关?是跟自然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还是跟教育水平、印刷发达、经济发展有关?我们注意到,五代时期,福建的诗人数量已位居全国第一,北宋时继续稳占鳌头,五代时期的王闽政权究竟给北宋的福建留下了哪些政治遗产和诗学遗产?北宋时期福建诗歌的高速发展究竟有哪些原因?到了南宋,除浙、闽、赣、沪四地诗人数量有所增加之外,为什么苏、川、皖、鄂、湘、粤、桂等南方省份的诗人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一增一减,是跟哪些因素有关?
其三,一个地方(一个省或是一个县市)的诗人辈出,诗学薪火相传不绝,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风尚有什么样的关系?其诗学传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什么领袖人物在什么时候起着怎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一个地区诗学传统的传承,是有意识的自觉的传承还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家学传统和文学世家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
[1]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2]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张 静)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Map
WANG Zhao-peng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Hubei 430074)
Poets’ native place condition can reflect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poetry map. As revealed by statistics, the overall patter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ng and Song poets is as follows: the center of Tang poetry circle is in the north, while it moves to the south in Song Dynasty. Judging from spatial distribu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ang poets mainly grow up in Yellow River basin and around Tai Lake basin, while Song poe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around Tai Lake basin. Judging from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Tang and Song poetry center moves southwards starting from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 and ends up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view that the moving starts from An-Shih Rebellion and comes to an end during the Jingkang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poetry map hides a number of historic facts which urge us to ponder over and explore.
Tang and Song poetry; poetry map; spatial distribu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12&ZD154)
王兆鹏:文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