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

2017-01-03 06:49陈思洁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供应链流程物流

宋 华 陈思洁



供应链金融的演进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一个理论框架

宋 华 陈思洁

近年来,立足于实体经济、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供应链金融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但以往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只是停留在对概念和现象的分析上,忽略了供应链金融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在供应链金融不同发展阶段上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及追求目标的差异。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供应链金融1.0、供应链金融2.0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上,供应链金融的客体要素,即结构、流程和要素显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供应链金融的主体要素,即供应链金融的推动者的业务运营能力和信息系统建构能力也不尽相同,二者共同对供应链金融的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

供应链金融;理论演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理论框架

供应链参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在整合供应链中的物流和信息流时,资金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人们开始考虑是否有可能将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协同起来,优化供应链内部的资金配置,从而为供应链整体创造更大的价值。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近年来以供应链真实贸易或物流为基础产生的供应链金融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国外研究机构Demica统计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3年,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年增长率约为30%至40%,在2020年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速度都将不会低于10%。[1]在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供应链金融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2]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已成为目前企业变革发展的又一重要趋势。然而,如何深入理解供应链金融的演进,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的最新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什么,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需要企业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需要实现什么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一、供应链金融理论研究的主要脉络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特定的微观金融范畴,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银行借贷,也有别于风险投资等其他形态的金融活动,它是一种立足于产业供应链,根据供应链运营中商流、物流和信息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而展开的综合性金融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金融优化和夯实产业供应链,依托产业供应链运营,产生金融增值,从而促进产业供应链和各参与主体良性互动、持续健康发展。由于供应链金融刚刚兴起,因此,国内外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的实质以及运作形态上。

在国外学者中,最早提出供应链金融概念的是Timme 等。他们在一篇有关企业资金状况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参与者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而产生的新业务,目的是为了辅助实现供应链目标。[3]此后,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实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Hoffmann提出,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供应链中包括外部服务提供者在内的两个以上的组织,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以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途径。[4]Atkinson认为,供应链金融可以定义为一个服务与技术方案的结合体,这种结合体将需求方、供应方和金融服务提供者联系在一起,当供应链成立后,能够优化其透明度、金融成本、可用性和现金交付。[5]Lamoureux和Evans则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优化的过程。这种优化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内的信息流进行归集、整合、打包和利用,嵌入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和各类融资手段而实现的。[6]Randall和Farris将供应链金融定义为供应链中上下游之间在资金流方面的合作,目的是为了降低平均成本,提升供应链收益。[7]Wuttke等则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实现现金流的实时监视、控制以及优化,通过在供应链的供需双方之间提供垫资、结算等服务,从而降低供应商的资金成本。[8]不难看出,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的深入,其主要的研究领域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和转移。从最初的只关注基本的融资功能,到后来逐渐拓展到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流转周期上。此外,国外学者主要是站在供应链整体乃至生态圈的视角来看待供应链,认为供应链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供应链当中资金流整体效率的提升。

国内对于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外学者的发端不同,国内学者的供应链金融研究始于结构化贸易融资和物流金融的相关探索。因此,在国外学者着重探讨基于供应链协作的供应链金融时,国内学者最开始探讨的则是商流要素或物流要素(实际上就是供应链中的要素)与金融的结合。陈祥锋与朱道立梳理了一系列物流金融的形态,包括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等。[9]其中仓单质押是指借方企业以物流企业(中介方)开出的仓单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信贷业务,是物流企业参与下的权利质押业务。[10]保兑仓是供应商(称卖方)在承诺向银行退回承兑金额与发货金额差价的前提下,向银行申请以卖方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的贷款融资,并由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业务模式。[11]融通仓则更为综合,它要求物流企业成立一个以质押物资仓管与监管、价值评估、公共仓储、物流配送、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第三方物流平台,从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的外部条件“瓶颈”,实现中小企业的信用整合与信用再造。[12]而另外的学者则是从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服务出发考虑供应链金融。例如,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给出供应链金融的定义,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型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13];闫俊宏、许祥秦研究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的优势[14];闫俊宏提出供应链金融的三种基本模式,即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存货融资模式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并对各模式的特点、流程进行了介绍[15]。

这个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发展银行(即平安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16]之后,深圳发展银行将其概括为M+1+N,即抓住产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即1),依托其供应链,向其上游M个供应商及N个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融资等解决方案。[17]与之相似,闫俊宏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18]

第二个阶段,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解开始从银行走向了产业,与此同时,供应链金融开展的基础也逐渐从要素走向结构和流程。具体讲,第一阶段中提出的M+1+N有其内在的缺陷和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金融活动实施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传统的商业银行由于不参与供应链运营,因此,较难知晓真实的贸易过程和物流过程,而综合完整信息的缺失就会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为了有效地控制因为信息缺失产生的融资风险,商业银行只能依托产业中的核心企业,以其强大的信用作为基础,延伸金融服务,产生银行所谓的“中间业务”。然而,这种模式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作为金融活动主体的传统商业银行并没有真正起到综合风险管理者的作用,加之不是所有的“1”都具有良好的契约精神,很容易造成商业银行最终承担因为违约甚至欺诈产生的损失,这一点在2013年发生的青岛港事件中就有所体现。[19]另一方面,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运行而产生的综合金融业务,它依托整个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果缺乏合作的基础,或者说合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一旦丧失,供应链金融就会名存实亡,所以,不能说谁是供应链的唯一核心或主导,而其他企业或组织是依附在“1”基础上的“M”或“N”。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状况,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拓展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即供应链金融的基础不仅包括供应链内部的要素与流程,整个供应链的结构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信用基础不一定来自于所谓的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中业务闭合化、收入自偿化、管理垂直化、交易信息化和风险结构化是企业真正的信用来源。[20]为此,供应链金融是集物流运作、商业运作和金融管理为一体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它将贸易中的买方、卖方、第三方物流以及金融机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用供应链物流盘活资金,同时用资金拉动供应链物流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更有效地嵌入供应链网络,与供应链经营企业相结合,实现有效的供应链资金运行,同时又能合理地控制风险,成为供应链金融的关键问题。赵志艳、Zhao等的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21]在一整套闭合的供应链流程中,中小企业在物流与商流方面体现出的能力是其融资的基础。这一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探讨融资的内容,而是从商业模式的高度认识供应链金融对于整个供应链原有要素、流程和结构的重构,开启了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全新认识。

进入2014年,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再次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进行了拓展,亦即供应链金融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22]由于互联网技术极大地缓解了网络中参与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大幅度降低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成本,因此,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能够批量化处理供应链中企业的融资或其他金融服务需求,相比信贷工厂模式,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从更多维度动态衡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其他各种行为,评估融资风险,带来更多可能性。[23]也就是说,如今的供应链金融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在平台建设上搭建了跨条线、跨部门、跨区域的,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和金融生态平台(E-Supply Chain Finance,简称E2S Finance),同时考虑到商流、物流、信息流、知识流、沟通流及资金流,计划、执行和控制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为产业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的问题,共同创造价值,最终完成通过金融资源优化产业供应链,同时又通过产业供应链运营实现金融增值的过程。

二、供应链金融的客体要素:结构、流程与要素

从以上的理论梳理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逐渐从要素金融活动走向了流程化金融,逐渐从单一的借贷走向了生态化金融,从而实现了依托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带动金融资源在组织间的流动,同时又反过来推动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并且这一过程在互联网经济下表现得更为显著。然而,以往的研究虽然探索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但更多的是从现象和概念界定上进行的探索,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实质缺乏系统的解构和分析,特别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异,没有在理论上加以系统阐述。我们认为,对供应链金融实质的把握,可以从客体和主体两个方面进行,所谓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即供应链金融活动本身,而主体则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推动供应链金融的组织。

从客体的视角看,Lambert 和 Cooper曾提出供应链运营可以从供应链的结构、供应链的流程和供应链的要素这三个维度进行刻画[24],Blackman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扩展的供应链金融三维模型,认为供应链金融活动可以从供应链金融网络结构、供应链金融流程管理以及供应链金融中的要素来进行分析[25]。因此,本研究根据上述框架对于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结构、流程以及要素和信息流分别进行刻画,以清晰地展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实质。

(一)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结构

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结构是供应链金融运行中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结构,这种关联模式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者限制,影响了参与者的行为。[26]从结构形态来看,三个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构状态,分别反映了不同组织连接的方式,以及如何获得稀缺的金融资源。在第一阶段(供应链金融1.0),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产业供应链的参与各方与银行之间是资金的借贷关系。[27]商业银行希望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将自己的业务扩展到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传统的借贷方式是点对点的关系(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而供应链金融1.0则变为点对线的关系(银行与供应链参与各方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供应链金融1.0的网络结构

到了第二个阶段(供应链金融2.0),金融服务的主体及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逐渐从单一的商业银行转向供应链中各个参与者,如供应链中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等,甚至其他金融机构(如保理、信托、担保等)也可能成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方。[28]在这一供应链金融发展阶段,出现了生态主体的分工,供应链直接参与方(即特定的供应链参与者,或称焦点企业)成为供应链金融交易服务提供商(供应链运营信息的聚合)和综合风险管理者(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设计和提供),而传统的商业银行则成为流动性提供者(提供资金方)。由于焦点企业不仅与上下游企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产生关联,而且整个交易过程、物流过程和资金流过程是由焦点企业设计和组织的,因此焦点企业处于供应链网络结构洞的位置(见图2)。1992年,Burt提出了“结构洞”理论(Structural Holes)。他指出,“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的空隙,占据结构洞的个人或者企业能够作为第三方中介将无法相互联系的桥接起来,这样,占据结构洞的企业就获得了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并且能从中获益。[29]

图2 供应链金融2.0的网络结构

进入第三个阶段(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焦点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参与主体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不仅供应链各环节都形成了复杂的群落(如不再是单一的上游或下游,而是上游或下游本身就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网络),而且供应链的参与方从直接利益相关方延伸到各种间接利益相关方(如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等),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极为丰富。[30]焦点企业标准化了各种信息系统的接入界面,因此能够掌握整个供应运营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以及物流,使自己成为系统中的神经中枢,并且还能根据运营需要及时调配其他参与者的资源,从而使得焦点企业的结构洞更加丰富。与此同时,由于焦点企业掌握了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信息,更能够发掘供应链运营中的痛点,能够由此衍生提供更多、更完善的配套服务,使生态圈中的参与者更加关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分工,生态圈参与者之间形成了更加松散耦合的结构(见图3)。

(二)供应链金融流程管理

供应链中的业务流程涉及供应链成员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它决定了供应链不同连接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分配稀缺资源的方式。[31]从供应链金融的流程管理看,第一阶段的服务主体——商业银行只强调对供应链中资金流状况的监控,关注融资企业资金使用的目的、使用的过程和效果,确保资金能准时收回。对于供应链中的其他流程,诸如供应链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则缺乏关注,因为商业银行只是利用焦点企业的信用为其上下游进行融资,因此,商业银行与供应链所有参与方之间以及供应链参与者之间只有典型的序列依存关系。Thompson指出,企业之间往往存在着三种形式的依存关系,即池依存(pooled interdependence)、序列依存(sequential interdependence)和相互依存(reciprocal interdependence)。[32]序列依存是一种次序性的关系,前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后一个环节的投入,相互形成了前后依存关系。而商业银行和供应链参与者分别作为资金的投入者和资金的消耗者,两者是点对点的对接关系,没有考虑供应链的整个运作流程。因此,商业银行对于供应链资金流的管理难以渗透到供应链整体业务运行的过程中。

图3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网络结构

而在供应链金融2.0阶段,流程管理开始复杂化。这时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从商业银行变为供应链中的焦点企业。由于焦点企业本身就是嵌入在供应链的运营网络中,因此对于供应链的运作流程和信息能够全面把握。[33]为了全面掌握供应链参与者,特别是资金需求方的状况和能力,焦点企业需要全方位地管理供应链各个流程,包括参与企业的能力、供应链计划、供应链采购、供应链生产、供应链分销、供应链退货以及各种保障流程和措施,因此,其管理的流程呈现出多维的特点。另外,为了确保融资能够获利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融资风险,焦点企业还会促进不同流程之间进行频繁互动,由此产生更多的结构化信息并能够在反复的交互中发现运营中的问题。因此,在第二个阶段,焦点企业与供应链其他成员之间形成了序列依存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相互依存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体系,一个主体的投入是另一个主体的产出,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从而形成了高度复杂的交互式的关系。[34]

到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由于其网络结构呈现出平台化、高度关联化的特征,因而管理流程也呈现出既高度复杂又互动化的特点。焦点企业需要进行横向价值链流程、纵向价值链流程以及空间价值链流程的全方位流程管理。[35]横向价值链是所有在一组相互平行的纵向价值链上处于同等地位的企业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横向价值链如果能够有机集聚,就会形成良好的产业内部分工,形成有序集群。纵向价值链将企业、供应商和顾客都分别视作一个整体,它们之间通过上述的各种联系构成一种链条关系,这种链条关系可以向上延伸至原材料的最初生产者(或供应者),也可以向下延伸到产品的最终用户,纵向强化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和互动。[36]空间价值链跨越了单一地区,不仅在行业内部,以及上下游之间形成有机结合,而且能与其他地区形成有机整合,真正实现了生态圈。[37]横向、纵向以及空间价值链之间的交互,形成了价值网,不但拓宽了焦点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并且增加了焦点企业提供额外服务的空间,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开辟了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焦点企业与所有的供应链参与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序列依存和相互依存,而且还存在着池依存。池依存指的是群体中的个体都能为既定的任务做出细微的积极贡献,也就是说,这种贡献是由松耦合的组织做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之间的关系趋向于相对独立。[38]如此,池依存中的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多样化的知识,并且相互之间通过产品和服务直接或间接交换知识。另外,由于组织间关系趋向于松耦合,较容易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模式来寻求利益和发展,从而带来更多的网络外部性。

(三)供应链金融中的要素

要素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39]供应链金融1.0较强调有形要素,即为了控制和降低供应链金融运营中的风险,资金提供方强调对于“物”的控制,如对与“物”交易相关的应收账款、库存和预付款的把控。[40]这些业务的管理核心是保证“物”的真实性、保全性和价值性。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对于信息流的掌握不够深入,只是强调通过信息化手段去及时掌握“物”的状态以及企业资金运用和偿还的情况。供应链金融2.0阶段也强调对于“物”的控制,但该阶段强调的是流动中的“物”,而不是绝对的“物”。[41]由于焦点企业参与了供应链的运作,因此能够把握供应链中的交易结构和运营情况,也更了解供应链各参与者的资金需求情况和企业的能力,由此不仅能够通过结构化的运营信息来为融资服务提供决策支持,还有丰富的社会化关系信息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撑。[42]因为该阶段的供应链金融强调流动中的“物”的状态,即基于真正贸易的商流和物流,因此,服务提供商非常重视无形的信息流,强调及时、准确地掌握供应链运营的物流以及商流信息。进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服务提供商立足于产业打造了一个生态平台,平台不仅是交易场所也是资源配置场所,焦点企业能够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平台了解整个生态圈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关系。[43]平台成为产业交易的信息汇集中心,由于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扩展使用,信息来源渠道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该阶段的焦点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无形的资源要素来刻画供应链网络的状态和活动,由此控制金融业务的风险和寻找新的业务市场。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供应链金融在结构、流程和要素上的差异见表1。

表1 供应链金融各个阶段的表现

三、供应链金融的主体要素与实现目标

基于上述对供应链金融不同阶段的特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不仅是融资这种金融性行为,更是整个业务结构和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显然,要实现这一转变和发展,就需要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即主体)在业务能力和信息系统方面形成相应的能力,并且实现与之相对应的供应链金融目标。

在供应链金融第一阶段,由于商业银行并不掌握商流与流动的“物”,不能对“物”流与整个供应链的运营产生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只能根据自己对于“核心企业”的信任向流动性需求者提供金融服务,只是将自己的“金融服务”作为一项额外的“产品”提供给客户。为了使该产品能较好地服务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客户,在业务能力方面,供应链金融服务者(即商业银行)需要核心企业实现跨职能之间的协同。Parker 和 Russell在分析信息技术外包的过程中就指出,如何协调跨职能和跨组织两对关系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但是在该阶段,核心企业只是重视内部的协调以形成内涵的信任关系,因此供应链商流强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协同计划以及业务活动安排,由此开始建立销售与运营匹配系统。[44]在物流方面,企业也是强调产品物流的优化,通过作业成本法,清晰地刻画各个环节和运转流程,以便能够有效地反映和计量特定物流服务或活动的费用和绩效,最终达到优化物流活动的目的。[45]为了实现商流和物流信息在企业内部的有效传递,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企业需要整合的、协同整个业务流程的系统架构,即企业级的ERP系统。通过ERP系统,企业各个职能模块能够无缝对接,优化业务网络中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流程,通过整合企业价值链活动的所有信息达到强化决策的目的。[46]在供应链目标方面,这一阶段追求的是缩短企业现金流量周期,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通过企业内部系统化的业务整合和信息化能力,降低可能的库存,而且还需要减少企业的应收、增加应付。但是单纯地减少应收和增加应付势必会损害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因此,借助于供应链金融就可以消除这一弊端,例如企业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将应收进行转让。[47]而整合化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够使金融服务提供商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获取相关的辅助评价信息,这为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提供了基础,也支撑了供应链金融1.0的产生和运营。

进入供应链金融的第二阶段,焦点企业开始由产品提供者向服务提供商转变,因此焦点企业需要进行跨组织之间的协作。在业务能力上,使各个参与者就产品、生产过程、计划和能力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形成一致的战略目标,从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48],并且还为服务价值创造增加机会。在物流管理上,焦点企业为了降低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促进参与者合作管理库存,实行诸如VMI(供应商管理库存),以进一步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价值。为了实现这种能力,焦点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能力上,需要建构B2B产业互联的信息系统,保证各个参与者之间的企业级ERP系统能够无缝对接,由此打造跨组织集成供应链信息系统,打通供应链运营的信息(包括一定程度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传递渠道,以实现主数据流程、采购订单流程、销售订单流程、仓储协同流程、关务协同流程和运输协同流程的一体化。在这个阶段,企业追求的是缩短拓展的现金流量周期,即焦点企业服务的价值在于帮助供应链整体缩短供应链现金流量周期,以增强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现金流量周期的缩短不仅依赖于供应链整体的作业协同和信息协同,而且强调资金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合理配置。对供应链资金整体配置的需求推动了供应链金融2.0的发展。而供应链金融2.0进一步增强了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关系,它借助供应链协同化的交易、整合的物流和信息流,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参与者提供资金。而服务提供者又能通过结构化的交易信息以及对整个产业运营的把控来控制融资风险。这一阶段,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并不强调利用该项业务获取盈利,而是强调利用金融杠杆夯实产业供应链,同时通过产业运营,产生良好的现金流,实现金融增值,也即供应链金融是焦点企业进行产业整体布局规划的服务工具。

到了第三阶段,即进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焦点企业不再满足于打造服务供应链,而是要拓展价值创造空间,着手打造服务生态系统。从业务能力看,这一阶段需要产业供应链参与各方真正形成一致的目标,以打造共生、互生和再生的生态系统。共生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价值平台,生态圈中的各个行动主体能够利用平台进行资源汇集、资源分享、资源搜寻,整合的产业资源通过平台进行系统化的组织配置,进而创造价值,例如平台参与者通过联合库存管理、协同预测/规划等活动降低产业整体的运营成本、提高产业的运作效率,由此实现整体价值的提升。互生强调的是平台参与者的利益彼此相连,并且各成员的利益也与平台生态的健康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平台参与所创造的价值不能独占,需要在整个平台进行共享。如果缺乏这种分享机制,生态圈的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可能会导致成员的退出,因此,生态平台维系的基础在于建立一套可低成本分享价值的机制。再生是生态平台发展的最高目标,通过增强平台的产业感知能力,发掘市场的新机会,并通过整合的资源配置能力,分配资源对新的领域进行探索,以挖掘新的价值点,而基础就在于平台促进行动主体的交互。要实现共生、互生和再生的目标,在信息系统方面,就需要平台能够打造出一个开放式的互联网信息架构。[49]这种互联网信息架构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数据整合平台:通过该平台能高效整合各种渠道、各个领域的数据,实现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2)数据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转化整合业务数据,以统一的数据形式导入业务库和数据仓库,为系统决策提供基础数据;(3)基础框架:主要是建立一个开放式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保证整个系统的高可用、高扩展、高可靠、高安全和高性能;(4)应用服务:这层服务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各种行业的应用,为产业企业量身定制相应的解决方案;(5)应用集成:这层服务在开放的平台架构基础上,整合了运营商、CP/SP、CRM、ERP、其他合作伙伴应用的接口,有力支撑业务拓展;(6)SaaS服务平台(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该平台主要将应用作为服务提供给客户;(7)多渠道整合:该项活动的目的旨在整合多种类型客户接入渠道,支撑成员企业之间的互动。这一阶段的最终目标是缩短产业的现金流量周期,通过服务交互创造价值,即通过促进产业成员、客户之间的互动,不仅高效地完成客户的订单,还要在互动中发现客户的需求,进而为整个生态创造订单,并且通过平台整合的资金管理能力、融通能力并辅之以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实现金融与产业活动的循环迭代。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加快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流转速度,更是通过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润滑剂,促进产业的迭代发展,同时又通过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服务价值,以实现产业与金融的真正融合。

四、小结

本研究在总结近年来供应链金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索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供应链金融刻画的客体三个维度,即结构、流程和要素,探索了这些维度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并从供应链金融推动者的视角(即主体视角)分析了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包括业务运营能力和信息系统建构能力),这些都对供应链金融发挥作用产生影响。我们特别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新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特质进行了理论探索,我们认为上述这些要素相互影响,供应链金融客体的三个维度直接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绩效目标,作为主体要素的业务运营能力和信息系统建构能力则有助于目标的实现(见图4)。

尽管本研究有上述贡献,但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对每个影响因素没有进行更多深入探讨,这也成为我们下一个探索的话题。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是一篇纯理论的文章,尽管对于最初的探索是必要而且有意义的,但未来如果能进行相应的案例研究和大样本实证检验,相信可以加深对此话题的理解,增加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图4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框架

[1] Demica.ResearchReport:AStudyontheGrowthofSupplyChainFinance,asEvidencedbySCFDedicatedJobTitlesatTopEuropeanBanks.London:Demica,2014.

[2]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北京,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

[3] Timme,S.G.,and C.Williams-Timme.“The Financial-SCM Connection”.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2000,4(2):33-40.

[4] E.Hofmann.“Supply Chain Finance-some Conceptual Insights”.BeiträgeZuBeschaffungUndLogistik,2005,1(1):203-214.

[5] W.Atkinson.“Supply Chain Finance:The Next Big Opportunity”.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2008,12(3):57-60.

[6] Lamoureux,J.F.,and T.A.Evans.“Supply Chain Finance:A New Means to Support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Resilie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http://dx.doi.org/10.2139/ssrn.2179944,2011.

[7] Randall,W.S.,and M.“Theodore Farris.“Supply Chain Financing:Using Cash-to-cash Variables to Strengthen the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9,39(8):669-689.

[8] Wuttke,D.A.,Blome,C.,and K.Foerstl.“Managing the Innovation Adop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ix European Case Studies”.JournalofBusinessLogistics,2013,34(2):148-166.

[9] 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等:《仓储与物流中的金融服务创新系列讲座之一:融通仓的由来、概念和发展》,载《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10(1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系统结构研究》,载《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4(12)。

[10] 冯耕中:《物流金融业务创新分析》,载《预测》,2007,26(1)。

[11][13] 杨绍辉:《从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看供应链融资服务》,载《物流技术》,2005,5(10)。

[12] 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载《中国流通经济》,2002,16(2)。

[14] 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载《上海金融》,2007,3(2)。

[15][18] 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 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17] 周建、顾鑫、王珂:《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价值度量模型研究》,载《商业经济研究》,2015,4(27)。

[19] 沈绍基:《“青岛港事件” 带给仓储业与担保品管理的思考》,载《中国银行业》,2014,1(7)。

[20][28][41] 宋华:《供应链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1] 赵志艳:《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下的物流金融模式研究及风险探析》,载《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7);Zhao,X.,Yeung,K.H.,and Q.Huang.“Improving the Predictability of Business Failure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Clients by Using External Big Dataset”.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2015,115(9):1683-1703.

[22] 袁昌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识别及概念构建》,载《北方经贸》,2014(3);钟懿:《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与措施》,载《时代金融》,2015,1(29)。

[23] 李林凤:《线上供应链金融研究综述》,载《商业经济研究》,2015,1(31)。

[24] Lambert,D.M.,and M.C.Cooper.“Issu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0,29(1):65-83.

[25] Blackman,I.D.,Holland,C.P.,and T.Westcott.“Motorola’s Global Financial Supply Chain Strategy”.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3,18(2):132-147.

[26] Rainie,L.,and B.Wellman.“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Massachusetts:MIT Press,2012.

[27] 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载《财经问题研究》,2009,1(8)。

[29] R.S.Burt.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0] 张敬峰、 周守华:《产业共生、金融生态与供应链金融》,载《金融论坛》,2013,1(8);颜浩龙、郑哲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构建研究》,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4)。

[31] Lambert,D.M.,Cooper,M.C.,and J.D.Pagh.“Supply Chain Management: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1998,9(2):1-20.

[32][42] J.D.Thompson.OrganizationsinAction:SocialScienceBasesofAdministrativeTheory.America: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7.

[33] Song,H.,Yu,K.,and A.Ganguly.“Supply Chain Network,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ME Credit Quality”.IndustrialManagement&DataSystems,2016,116(4):740-758.

[34][43] Ketchen,D.J.,Wowak,K.D.,and C.W.Craighead.“Resource Gaps and Resource Orchestration Shortfall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Case of Product Recalls”.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14,50(3):6-15.

[35][37] Bode,C.,and S.M.Wagner.“Structural Drivers of Upstream Supply Chain Complex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5,1(36):215-228.

[36] Scholten,K.,Sharkey Scott,P.,and B.Fynes.“Mitigation Processes-antecedents for Buildi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SupplyChainManagement:AnInternationalJournal,2014,19(2):211-228.

[38] Van de Ven,A.H.,Delbecq,A.L.,and Jr.R.Koenig.“Determinants of Coordination Modes within Organization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76,1(1):322-338.

[39] Greco,M.,Cricelli,L.,and M.Grimaldi.“A Strategic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sets”.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13,31(1):55-66.

[40] Gelsomino,L.M.,Mangiaracina,R.,and A.Perego.“Supply Chain Finance:a Literature Review”.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16,46(4):348-366.

[44] Parker,D.W.,and K.A.Russell.“Outsourcing and Inter/intra Supply Chain Dynamics:Strategic Management Issues”.JournalofSupplyChainManagement,2004,40(4):56.

[45] 宋华:《物流作业成本测度及其应用》,载《管理评论》,2004,16(4)。

[46] Al-Mashari,M.,and M.Zairi.“Supply-chain Re-engineering Us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Systems:An Analysis of a SAP R/3 Implementation Case”.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Management,2000,30(3/4):296-313.

[47] Farris II,M.T.,Hutchison,P.D.,and R.W.Hasty.“Using Cash-to-cash to Benchmark Service Industry Performance”.JournalofAppliedBusinessResearch,2005,21(2):11-17.

[48] Flynn,B.B.,Huo,B.,and X.Zhao.“The Impact of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on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and Configuration Approach”.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0,28(1):58-71.

[49] Liu,B.,Zhao,G.,and J.Li.ResearchonInformationServicesArchitectureofIOTOrientedSupplyChainApplication.Berlin: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5.

(责任编辑 武京闽)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Internet Supply Chain Finance:A Theoretical Framework

SONG Hua,CHEN Si-jie

(School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In recent years,Supply Chain Financing(SCF),which aims at solving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Es, has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al world.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proposed that understanding of SCF has undergone different stages,and previous studies are constrained to mere analysis concept and phenomenon,which is regarded negligence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upply chain finance.Moreover objective features and subjective behavior in each stage need to be explored.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type of supply chain based on structure,process and elements,and further analyze corresponding finance behaviors.

Supply Chain Finance;research evolution;Internet Supply Chain Finance;theoretical framework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业供应链服务化条件下的服务外包决策与风险管理”(71272155)

宋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思洁: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猜你喜欢
供应链流程物流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