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加强党史国史及相关档案编修,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关于实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载《人民日报》,2017-01-26。,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志的重要作用。军事志工作是地方志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纂成果一般包括军事志、军事年鉴和军事大事记等,被称作区域性的“军事百科全书”。最大限度地挖掘这一资源的内在价值,既是编纂军事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军事志“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的必由之路,还是提高军事志学术地位和应用价值的重要举措。早在2012年,全军军事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纪要就明确提出:要“提高军事志编纂成果开发利用”。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大力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积极推动成果的系列化、实用化、大众化进程,科学把握修与用、内与外、长与短的关系,努力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做出应有的贡献。
军事志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军队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任务,是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开发利用军事志编纂成果是军事志工作的题中之义,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形势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提供重要的基础史料。先进军事文化是军队、军人和军事活动的血脉与灵魂,直接关系到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与作战效能的发挥,成为夺取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10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世界军事革命的新形势和我军建设发展的新任务,中央军委多次强调要“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2012年1月28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习主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用文化提高凝聚力、催生战斗力。*孙思敬:《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2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2016。军事志工作是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编纂成果是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和反映我国各地的军事历史与现状的资料典籍,内容真实可信,资料丰富翔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所形成的光荣传统、所锻造的优良作风,涵盖了波澜壮阔的军事活动、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浩如烟海的军事著述、闻名遐迩的军事人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为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具有浓厚军味、兵味、战味的强军文化,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史料支撑。
(二)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历史借鉴。作为军事地情信息资料工具书,军事志编纂成果对人文地理环境的记载和描述可谓全面翔实,内容涉及经济、科技、交通、通信、医疗卫生、国防后备力量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军事特色,被誉为“一方之军事全史”,是中华民族优秀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发挥鉴古知今、考古今知得失的作用,使其成为部队各级指挥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把握建军治军规律、创新发展军事指导理论的教科书。比如,历代地方志,特别是各类军事专志从军事角度详细记述地理环境,反映本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面积,陆、海疆界的长度和山川地势、城市集镇、关塞险隘,及其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地理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等内容,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记载了古今众多军事名家、将领的思想谋略、指挥理论,军队的训练内容、管理制度、组织编制,以及重要战事等,为促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战场准备、边海防建设、人防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战略物资储备,提升各级指挥员的指挥素质,提高部队训练和管理水平,优化军队编制结构,提供了有益参考与历史借鉴。
(三)为满足官兵文化需求和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丰富资源。历史是基石,没有历史的坚实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就会丢失传统、迷失方向、遗失灵魂。军事志编纂成果记述了本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防建设、驻防训练、重大战事、军事人物等内容,特别是反映了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任务、革命传统,展现了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崭新风貌,已成为对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人民群众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满足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陶冶情操的精神沃土。如仅在《福建省军事志(1985~2005)》中,人物传部分就收录2010年前已故的闽籍开国将军、在闽解放军高级将领和著名战斗英雄模范人物100人。*陈赋斌:《军事志概论》,20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开发利用好这些成果,深入挖掘蕴涵其中的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对于引导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和军史,全面了解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坚决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注重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爱国之情、卫国之志,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信心,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习主席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载《北京日报》,2014-02-27。做好军事志编纂成果的开发利用,与修志工作同等重要,同样是一项富有开拓性的文化建设工程,一项呼唤历史责任与勇气的挑战性事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一)服务意识。资治是地方志产生的初始原因。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作为地方志的“军事篇”,军事志是在大量占有当地军情资料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是了解熟悉地情、军情的权威工具书。必须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服务现实、服务官兵的意识,结合部队训练、演习、执行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等,进行辅导授课,积极推介军事志编纂成果,推进“学志用志”工作,让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了解军事志书、喜爱军事志书、使用军事志书;通过深入挖掘蕴涵在军事志编纂成果中的丰富史料资源,举办党史、军史上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纪念活动,修建各类军事历史纪念物和场馆,编撰军史、战史、民兵史、名将传记等文化副产品,充分发挥军事志书的社会效益。原成都军区为配合军事斗争准备,拍摄了反映中印边境斗争的专题纪录片《雪山作证》。原北京军区以庆祝建党92周年为契机,在全区部队广泛开展学志用志、弘扬优良传统、坚定政治信念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编撰军事志传统教育系列读物,开展军事志知识竞赛,创作了一批歌颂我军历史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深化了广大官兵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广州军区编撰的《岭南战事》、新疆军区编撰的《新疆历代战事》、宁夏军区编撰的《宁夏军事史话》、贵州省军区编撰的《贵州红色战事汇编》等一大批军事志衍生产品,深受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既扩大了军事志书的社会影响,又发挥了军事志书应有的功用和价值。
(二)主动意识。习主席深刻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196页,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开发利用军事志编纂成果必须增强主动意识,坚持内容为主,注重资源挖掘,注重内涵提升,注重品牌培育,充分发挥军事志编纂成果所蕴含的历史借鉴和决策咨询作用。一方面要主动贴近中心工作,着眼军队历史使命和部队正在执行的重大任务,谋划选题设计,通过系统总结我军作战指挥经验,弘扬我军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为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来自历史的智慧和力量,赢得领导支持,获得官兵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配合“坚定信念、铸牢军魂”“学习践行强军目标、做新一代革命军人”“新一代革命军人样子”大讨论等教育活动,原南京军区组织编纂了《打胜仗》一书。该书精选了我军各个历史时期100个经典故事,为部队开展教育,培塑战斗精神,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供了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史料素材。另一方面要主动适应新质媒体,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媒,通过开设军事志网站和宣传橱窗,增设军事历史、军事地理、军事人物等知识性、鉴赏性、普及性栏目,不断创新军事志编纂成果开发利用的内容形式,扩大工作成效,提高工作效益。尤其需要关注网络这个新兴的舆论阵地。近些年,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掌握的互联网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强力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实施政治转基因工程,恶意诋毁攻击我党我军,妄图拉拢腐蚀我军官兵,摧毁我们的心灵防线。要主动作为,通过开设网上“军史馆”“英模故事”“经典战例评析”等栏目,发挥军事志编纂成果传承军事历史、弘扬革命传统、服务军事实践等作用。如原沈阳军区整合军事志资源,建立了全军第一家传统教育资讯网站。针对基层官兵不仅喜欢“荣誉上墙”,更关注“史馆上网”的需求,对全区的军史馆进行数字化建设,让官兵在现代科技手段中感受到崇高荣誉。
(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习主席指出: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总参谋部:《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载《解放军报》,2013-02-21。军事志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不断挖掘新材料,探索新理论,运用新技术,破解新难题,创造出更加鲜活生动,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权威研究成果,提高新形势下军事志编纂成果的开发利用水平。一是要在思想上创新。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不会有出路,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才能觅得一线生机。必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适应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和军队建设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胜仗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针对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成分结构、认知习惯的发展变化,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军事志编纂成果。二是要在内容上创新。随着我军职能使命的拓展,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日益常态化,参加反恐、维稳、军演、抢险救灾、国际维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逐年增多。军事志作为地情、军情的资料书,蕴涵着非战争军事行动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民情社情、基础设施建设、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能力等丰富内容,理应深入挖掘开发,提供历史借鉴和资料参考。三是要在载体上创新。必须突破传统的纸质载体,利用声像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军事志编纂成果的数字化、网络化,可阅览、可查询、可下载、可运用。原兰州军区依托全军军事信息综合信息网平台,建立军事志数据库,录入军事志3100余万字,经典读物150亿字,极大方便了部队官兵学习军事知识、了解军事历史、弘扬革命传统,有效促进了军事志知识普及,为军事志信息交流和编纂经验共享搭建网络平台,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四)精品意识。质量是志书的价值所在、生命所系。粗制滥造、谬误百出的志书不仅损害当代,还将贻误后人。惟有存真求实、存史资治,方可流芳百世、以启未来。开发利用军事志编纂成果同样需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强化精品意识,牢固树立创名志、出佳志的雄心抱负,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对民族、对国家、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各项成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具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军事志编纂成果是官修志书,而非戏说野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创新指导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重大政治、历史和民族、宗教、涉外、保密等问题,都要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二是确保内容的真实可信。军事志编纂成果是客观反映军情、地情、国情的资料性著述。没有翔实准确的资料作保证,军事志编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代方志大家黎锦熙曾指出:“凡欲纂著一书,必先搜集材料。”*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当代志书编纂教程》,131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依靠资料进行工作,重视资料建设,并把资料建设贯穿始终,是编纂军事志书的一条基本规律。资料是成果质量生命的源泉,既要下功夫全面系统、丰富翔实地搜集资料,做到“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又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考证甄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达成追源溯流、正本清源,以权威资料记述历史、阐明事理、反映规律,确保内容的真实可靠和准确无误,防止“一字失实,满篇皆疑”。三是建设一流的修志队伍。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事业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修志队伍,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修志人才,是做好军事志编纂成果开发利用的根本大计,是确保出精品佳志的内在要求。合格的修志人员应当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扎实的文字功底、较强的研究能力。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研讨、志稿展评、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对一线修志人员的培训力度,持续提高修志队伍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素质。
自20世纪80年代初军队开始参与地方志军事卷(篇、章)编纂起,经过30多年的辛勤耕耘,军事志工作已由追述历史转到同步存史、由单一编纂军事志转到“志、鉴、记”体系上来,成为一项规模浩大的军事文化系统工程。创新发展军事志编纂成果的开发利用,必须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努力实现成果的系列化、实用化和大众化。
(一)努力实现成果的系列化,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权威资料支撑。截至2014年底,全军已基本完成两轮修志任务,共编纂各类军事志书6000余部、军事年鉴1000余部、军事大事记3000余册、理论著作和开发成果500余部。这些军事志编纂成果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保持着地域性、规模性、多样性与系统性的特征,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是个巨大的史料宝藏。在两轮修志工作中,全军各级军事志工作机构通过对收集的海量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编辑加工,拥有了权威、广博、系统的信息资源,建成了极其宝贵的当地军情信息库。进一步开发利用这些成果,形成横向互补、纵向贯通,以志为基础,史、鉴、记、传相配套的系列群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实用价值和多种服务功能的成果体系,可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多领域、全方位、广视角、权威性的历史经验借鉴和资料数据支撑。原兰州军区利用两轮修志资料,编纂出版了《1958~1961年甘青平叛史料汇编》《西北地区反恐维稳事件汇编》《西北战事志》等24种1500余万字的成果,地域特色鲜明,部队特点突出,作用成效明显。
(二)努力实现成果的实用化,为首长决策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咨询服务。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人的第一身份是战斗员,第一职责是备战打仗。开发利用军事志编纂成果必须紧贴军队的使命任务,坚持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更好地为首长决策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借鉴咨询。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统筹内陆与边疆建设,建设海洋强国。习主席强调,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周密组织边境管控和海上维权行动,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贯彻党中央、习主席的重要指示,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准备,加强边境防卫管控,需要以史鉴今,汲取历史智慧。2013年,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决定组织编纂全面系统反映从古至今边海防斗争与治理、军事地理变迁与现状的《中国边海防志》和《中国军事地理志》,为强军备战提供历史借鉴,为军事斗争准备直接服务。这既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又是填补我国志书空白、传承军事文化的开创性事业,还是资政育人、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提振民族精神的伟业善举。
(三)努力实现成果的大众化,为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学史用史提供有益教材。军事志编纂成果只有被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所理解、所使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实现教化育人功能。要广接地气,贴近现实、贴近工作、贴近群众,把学术性与大众化有机统一起来,编撰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军事历史文化副产品。既要追求“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又要富有“泥土气息、平民味道”;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既要防止板着面孔说话、唱高调、教训人,又要反对一味迎合、搞噱头、媚俗化;既要不失研究成果的学术品位,也要做到通俗不俗,让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相信、爱读、愿用,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叫好又叫座,产生强大的共鸣,在于无声处、潜移默化之中发挥鼓舞人、激励人、培育人、塑造人的正能量。2015年7月,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对抗战进行系统研究,推出高水准的权威专著和通俗读物”*习近平:《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载《解放军报》,2015-08-01。。全军军事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18个省军区(卫戍区、同级警备区)军志办,充分挖掘军事志书中的抗战文史资料,选取了100个抗日战争著名战场,编辑出版成书。该书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场上所创造的石破天惊的经典战例、所书写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所孕育的凝心聚气的战斗精神,受到了广大官兵的关注和好评,有力地配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正确处理修与用、内与外、长与短的关系,是做好军事志编纂成果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保证。这三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犹如车之双轨、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需要科学把握、灵活运用。既不能因噎废食,犯保守主义的错误;也不能放任自流,犯自由主义的错误。
(一)处理好修与用的关系。修志是基础,用志是目的,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中国自古就有“国编史,郡修志,家续谱”的文化传统。方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璀璨夺目。但长期以来,“官修方志,服务为官”的传统思维使方志囿于“深闺”中,备考在官宦案头,严重限制了方志的服务范围,极大制约了方志的作用发挥。要使军事志编纂成果走出“深闺”,进入基层,滋养官兵,面向大众,传于社会,必须把修志与用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修志与用志并重,强化“编为用”的观念,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渠道,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强化读志用志的意识,营造读志用志的氛围,引导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了解军事志、认识军事志、学习军事志、使用军事志,激发他们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兴家乡的热情和干劲。要以军事志为线索,深入挖掘史料资源,开发彰显时代特色、满足大众需求、服务强军实践的系列编纂成果,让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爱看、愿读、真用,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和生动教材,更好地发挥军事志编纂成果的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军事志以国防建设为对象,以军事活动为题材,除少部分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外,绝大多数都是内部发行,不仅涉密内容多、密级程度高,而且还有许多敏感问题,如历史上特别是当代与军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人事处理,边境、疆界、海域与涉外军事问题,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以及风俗民情与军队相关联的重大事件,当前军事斗争问题,影响我军形象和声誉的重大军政、军警、军民纠纷,涉军的重大政治案件、刑事案件、单位或高级领导人的重大政治、责任事故等。为此,在开发利用军事志编纂成果时,必须增强安全保密观念,防止失泄密案件的发生,按照党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决议,把握记述历史敏感事件的尺度,避免产生负面影响。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技术上构筑牢固的保密防线,克服“无密可保,有密难保”的错误思想,增强“保密涉外无小事,泄密失密牵大局”的安全意识,对不符合国家和军队保密规定的志书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及时发现并彻底清除开发成果中的保密隐患。要做到内外有别,区分不同的读者对象,采取综合概述、换位替代、比较隐蔽、回避舍弃等方法,慎重处理涉密和敏感问题,既尊重历史事实,谋求内容翔实可靠,又严格保密规定,遵守党和军队的政策纪律。
(三)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编纂军事志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文化工程。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军事志编纂工作规定》,除军事年鉴、军事大事记外,军事志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这符合大型志书的编纂规律。但同时也造成了军事志工作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不够,在发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为实现强军目标服务的功能上存在着“远”和“慢”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军事志书编纂出版周期过长与知识更新加快的矛盾日益突出,载体形式单一与知识传播手段多样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破解这些矛盾问题,必须按照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的要求,适应信息社会军事知识发展传播的特点,推动军事志工作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转变,把志学基础研究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做长线课题与出短线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轮修志的间隔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编纂出版“短平快”“声像网”多载体形式的军事志衍生产品,如军史通俗读物、动漫作品、电视专题片等,把丰富的史料资源真正转化为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盛宴,最大限度地提升军事志编纂成果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