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强军的回顾与思考

2017-01-02 02:19
军事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强军

★  

科技强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和发展人民军队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指导方针。90年来,人民解放军高度重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和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技强军战略设想与战略规划,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国防科技成果,为我们继续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一、革命战争时期,把军事技术作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自创建军队、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时期。1927年底,工农革命军在宁冈茅坪建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修械所”,这是人民军队的第一所兵工厂。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武装斗争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形成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思想。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巩固红军使红军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军事技术的提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34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号召每个红军战士要努力采用新式武器,练习其使用方法,提高新的军事技术。进入抗日战争时期后,1938年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建设国防工业,自制重武器,同时设法输入这些武器,以便有能力地进行防御的和进攻的阵地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委会:《后勤工作大事记》,9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军事技术对于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性:“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340页。这一时期,八路军的兵工建设也取得一定成效,不仅修械能力加强,而且实现了掷弹筒、步枪、轻机枪、迫击炮及弹药等兵器生产技术的突破。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炮兵、装甲兵、工兵等新技术兵种相继建立,1946年3月又成立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到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这表明,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客观条件逐渐成熟,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人民解放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开始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的历程。党中央把建立强大的国防军的任务摆在了当时中国人民两件大事之一的重要地位。*《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103页。面对恶劣的安全环境、严重的战争威胁和落后的经济技术水平,为了使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尽快赶上世界军事科技的发展水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一)改建和新建军事院校,培养现代作战人才。1950年7月,中央军委会议研究确定了军事院校建设的方案,决定创办一所全军性综合性陆军大学,将各战略区原有的军政大学、军政干部学校和各部队的随营学校改建为高级步兵学校、初级步兵学校和专业技术学校,各军兵种新建一批专业学校等。按照这一方案,军事学院、后勤学院、总高级步兵学校、军事工程学院等军队院校相继建立,形成初、中、高级指挥院校和专业技术院校的梯次配置。到1953年,人民解放军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院校教育体系。

(二)建立国防科技体系,改善发展武器装备。为了尽快提高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水平,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1951年1月4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兵工委员会,负责兵工建设,之后又成立了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科研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工业委员会,以加强对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领导。“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先后新建和扩建了79个规模较大的军工厂。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建成包括兵器、航空、船舶、电子等一批大中型军工骨干创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基本改变了国防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初步具备了生产比较先进武器装备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发展尖端武器规划,加快尖端武器研制。为了使中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55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6年3月,由周恩来主持召开会议,作出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重大决策。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365页。此后,国防科技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突破原子弹、导弹“两弹”的技术方面。1958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0年(1958—1967年)规划纲要》,提出军队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应以制造中程导弹和防空导弹及其裂变和聚变物质装料为中心,同时开展陆、海、空军常规武器和战斗保障器材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科技事业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巨大成就,使人民解放军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三、科技强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适应,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及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人民解放军极大地拓展了以科学技术推动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一)明确了现代科技与军队和国防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围绕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和总任务,邓小平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2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针对1990年海湾战争后世界性军事形势的变化,1993年初,江泽民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这个方针要求“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江泽民文选》,第1卷,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在这基础上,中央军委于1995年12月明确提出了科技强军战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科技强军,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积极开展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训练,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二)制定科技强军的战略规划。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1986年3月,邓小平在接到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包括发展军事高科技在内的建议书后,立即作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110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的重要批示,由此启动了影响深远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把空天技术、激光技术等重大科技工程纳入其中,明确国防科技的发展目标是要基本满足现代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三)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军事差距。邓小平认为,国防科研是实现科技强军的关键环节,国防建设的重点就是集中人力物力突破尖端技术。1983年4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近期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方针问题》的通知,要求从实际出发,贯彻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原则,决定在近期内首先发展陆军主要短缺的武器装备,尽力完善和改进战略核武器。海湾战争后,针对当时军事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江泽民在1993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狠抓国防科研和装备发展,“使我军尽快拥有几手先进的顶用的制敌手段,切实提高我军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江泽民文选》,第1卷,291页。。1998年,他又进一步指出:“要抓住几个真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项目,尽快形成我们自己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的‘杀手锏’。”*《江泽民文选》,第2卷,269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作战需求为牵引,以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高精尖武器装备的研制,中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

这一时期,中国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大型运载火箭、高性能计算、预警机、航空母舰等方面开展的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陆续列装部队。这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国防科技实力和国防现代化实力。

四、科技强军战略的深入推进

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围绕强军兴军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成为新时期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科技强军战略也在不断地深入推进。

(一)高度重视高新武器装备,实施跨越式发展。许多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往往会引起军队的武器装备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为此,习近平要求跟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这个战略基点”,“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191-192页。,要“把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摆在战略位置,加大建设力度,重点发展能有效制敌的‘杀手锏’武器装备,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优化武器装备体系结构”*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61页。,夯实能打胜仗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文章。习近平指出:“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总政治部:《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96页。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军民融合的部署,涵盖了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人才培养等领域,目的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五、人民解放军科技强军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人民解放军由小到大,由弱胜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既是一部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依靠科学技术强军、建军的历史。这为我们今天深入推进科技强军战略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科学规划和实施科技强军的战略决策。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党中央一方面审时度势,依据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实施发展军事科技的策略。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工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与根据地极不巩固现实情况,中央军委摒弃大规模建设现代军事工业及生产机关枪、迫击炮等新式武器的不现实的做法,制定了根据地兵工厂应主要生产手榴弹和地雷、修理枪械、翻造子弹等为主的基本方针,弥补了缴获敌人武器的不足,成为根据地军民坚持长期抗日游击战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高瞻远瞩,规划实施科技强军的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党中央以非凡的胆略提出发展“两弹一星”,为中国的独立自主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建设与中国国力相符合的军事力量,中共中央提出了“863”计划,采用“装备一批、研制一批、预研一批”的小步快跑方法,重点发展能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的国防关键技术和武器装备,同时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进行第一步的具体规划,从而带动了包括国防科技在内的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大幅跃升。

(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科技强军方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是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科技强军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在国防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隐形战机”等和国家安全利益有直接关系的敏感技术,西方国家始终对中国进行严厉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有苏联援助,但毛泽东仍然提出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必须立足于国内的研制和生产。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在后来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协议的情况下,我们依靠自力更生,实现了“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防尖端技术的突破。

(三)建立有效的军民融合机制。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历史通律。只有找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黄金分割点,才能合理配置国家资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依靠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充分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因陋就简地办起了众多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365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邓小平提出要走“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道路,指导国防科技事业实现了战略性转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四)注重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科技强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指挥系统的信息化、军事行动的机械化、诸军兵种作战的协同化,更需要有一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现代军事人才来实施。人才是强军兴军之本。毛泽东曾经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351页。。当前,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与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我们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既要密切跟踪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又要在全军进一步兴起学习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装备、提高信息化技能的热潮,切实增强官兵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创新能力和军事战略战术谋划及实践能力,以更好地肩负起强军兴军重任,有效履行军队职能使命。

猜你喜欢
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强军
我的科技强军梦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
强军战歌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强军路上
强军梦——朱日和沙场大阅兵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