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时代背景

2017-01-02 02:19进存
军事历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原子弹核武器苏联

★   进存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是中国核武器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有:原子弹既是“纸老虎”,又是“真老虎”;要有核武器,以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作;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等。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把握其时代背景对于我们全面深刻理解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是毛泽东核战略思想产生的基础

至1945年8月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已经走过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被内战的阴云所笼罩。毛泽东核战略思想最初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萌发的,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的实践经验及当时的内战环境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总结创立了人民战争思想,认为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主张利用人民的力量打击侵略者,保卫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目标,在敌强我弱、军事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在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发动组织以最广大的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建立壮大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军队,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结合起来,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求得了红色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发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击战,同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使日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以实践验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性的同时,也使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坚信,人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劳伦斯·弗里德曼在《核战略的演变》中说:“这(指人民战争)一直是毛主义思想的基础。具有这种观点并不奇怪,因为它是从一系列成功的战争经验中得出来的,在这些战争中装备良好但因为缺乏群众支持的军队吃了败仗。”*劳伦斯·弗里德曼:《核战略的演变》,32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

日本投降后,中国面临内战的危险。1945年10月,国共两党经谈判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民党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避免内战,但不久蒋介石便撕毁协定,内战爆发。当时国共两党实力悬殊,中国共产党代表的革命力量约有100万军队和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而反动的国民党势力却拥有400余万军队并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和援助。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党内产生了一股悲观情绪,害怕美国,害怕原子弹,害怕第三次世界大战。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军事观批判了“唯武器论”,强调人的因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308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具体到核武器上,毛泽东采取了战略上藐视的态度。在内战爆发后的1946年,毛泽东就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阐述了他对核武器的看法:“原子弹是美国反对派用来吓唬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很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毛泽东选集》,第4卷,1134页,北京,人民出版,1991。

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人民战争的成功经验,内战的现实环境共同影响了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发端:原子弹是“纸老虎”,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民,而不是核武器。

二、摆脱被欺侮的命运、争取大国地位的诉求是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经验和内战的现实环境使毛泽东在战略上拥有藐视核武器的底气的话,那么摆脱中华民族百年来被人欺侮的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诉求则是促使毛泽东重视核武器、决定中国必须发展核武器的内在动力。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凌辱的惨痛命运深刻地印在每一位新中国的创始人心中,摆脱被人欺侮、实现民族振兴是中共领导人共同的夙愿。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的,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对中国的落后深刻认识到,发展尖端技术,追赶先进成为新中国摆脱贫穷、摆脱落后挨打局面的重要途径。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现在工业、农业、文化、军事都不行。帝国主义估量你只有那么一点东西,就来欺负我们。他们说‘你有几颗原子弹?’”*《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308页。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正式决定要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指出:“我们不但要有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中卷,239页。1959年苏联停止对华援助后,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发展核武器。20世纪60年代初,在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仍然决定继续发展核武器,明确指示核武器项目不能放松,更不能下马。

与摆脱被欺侮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同样重要的是新中国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强烈愿望。冷战时期,核武器是大国地位的支撑,当时的英国和法国都极力主张发展自身独立的核力量。英国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霍姆把原子弹比作“入场券”,认为它能使英国“在和平的会议桌上享有应有的地位”。*劳伦斯·弗里德曼:《核战略的演变》, 363页。法国也把核武器看作大国的象征,认为核武器有助于振兴国家、鼓舞士气,并确保法国在国际上取得应有的地位。*劳伦斯·弗里德曼:《核战略的演变》,365页。同样,在中国领导人看来,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先进军事技术有助于中国获得应有的大国地位。1958年6月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因为虽然它是“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37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65年4月,陈毅在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子弹、导弹发射基地时说:“你们赶快把‘两弹’搞出来,我这个当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硬了。”*《陈毅年谱》,下卷,北京,1095页,人民出版社,1995。随着中国核试验的成功和常规力量的壮大,美苏等大国再也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国际舆论也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原子大国,不能再被忽视,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禁止核武器的努力没有中国的合作不可能起作用。在亚非拉等国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成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正式登上了国际大舞台,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必须摆脱受强国欺侮的命运,实现自强和民族振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坚定信念。如果没有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中国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再发展核武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还会有其他理由促使中国做出这种根本性的选择。*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26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这种民族振兴、获得大国地位的迫切需要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核战略思想,使毛泽东更加重视原子弹“真老虎”的一面,下定决心发展核武器。1964年10月,中国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的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振兴中华民族的信心。但中国发展起核武器之后,就立即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与核武器试验成功一样进一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文选》,第3卷,279页,北京:人民出版,1993。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毛泽东那一代领导集体执着发展核力量的一个共同夙愿。

三、美苏两国对中国的安全威胁构成了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发展的外部动力

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的发展还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即美苏两国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原子弹的巨大毁伤力使中国曾经饱受美苏两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迫使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以打破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时,美苏冷战正酣,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国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形成了中美敌对的局面。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把中国视为其在远东最大的威胁。在经历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的交锋后,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与中国的这些冲突中不断挥舞“核大棒”,对中国进行核威胁。朝鲜战争中,美国国务院提出了 《关于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问题》的备忘录,认为在常规武器无法取胜或虽能取胜但美军伤亡过大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3年,朝鲜停战谈判陷入僵局时,美国曾先后两次对中国进行了核威胁,美国政府自己认为谈判僵局的打破是由于巧妙地使用核威胁的结果。1954—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美国第7舰队的主力向台湾海峡和浙东海面集结,美国政府向中国发出了核威胁。在《美国对外关系》中记录了艾森豪威尔的核威胁警告:“如果以后美国有必要干预……美国使用原子武器干预的时间可能到来……。” 1958年8月,中国炮击金门,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美国在这一地区调集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空打击力量”,且载有核武器。20世纪60年代,从肯尼迪政府到尼克松政府初期,美国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限制中国核武器的发展,甚至想通过军事手段摧毁中国的核设施,美国还一度建立起针对中国的反导系统。美国对中国安全的现实威胁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发展核武器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关系进入蜜月期。20世纪50年代,中国做出发展核武器的决定后,中苏先后签订6个涉及核工业的协定,根据协定苏联向中国提供研制原子弹的图纸、资料、设备和专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核武器。但这种兄弟般的同盟关系不到10年就出现了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由党际友好变成公开论战,由同盟变成相互指责和攻击。首先,赫鲁晓夫为了推行对美缓和的战略,试图牺牲中国利益,让中国服从其战略。1958年8月,中国军队开始了炮击金门,中国领导人在没有任何通气的情况下,突然采取如此重大的军事举动,引起赫鲁晓夫的不满,认为这不仅是无视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而且不利于苏联对美推行的缓和政策。*沈志华:《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载《历史研究》,2003(3)。因此,苏联对中国炮击金门的支持是有限的,只是在炮击停止、危机解除之后,苏联才向美国提出了严重警告。其次,苏联企图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做法激怒了中国。1958年,中国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作为交换。毛泽东认为这两件事都是涉及主权范围内的事,是苏联想从军事上控制我们。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第三,苏联对中国进行核威胁。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联加强了在远东的军事部署,1967年和1968年,苏联分别在贝加尔军区和蒙古建立了许多针对中国的核导弹基地,一支相当规模的应急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 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中苏关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紧张状态。这时, 苏联国内有人扬言要对中国实施大规模核打击, “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还有人主张采取有限的作战行动, 以摧毁北京的核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苏联曾试图联合限制中国发展核武器。一方面,美苏联手, 通过条约、谈判来阻止中国核战略的实施。1963年7月, 美英苏三方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简称《三国条约》)。这个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中国的,因为在当时美苏都已具有了进行地下核试验的能力。另一方面,美苏都曾试图联合对方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军事打击。约翰政府时期,美国曾与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讨论采取联合行动对付中国核武器发展计划的可能性,但遭到冷遇。而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又试图联合美国对中国的核设施进行打击,但当时美国选择了与中国缓和关系共同限制苏联,拒绝了苏联的计划。

中国的核事业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跟别国不一样,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争强,也不是为了军备竞赛,而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发展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决断。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加强国防力量的重大成就 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载《人民日报》,1964-10-17(1)。这一时期,毛泽东核战略思想着重强调了核武器“真老虎”的一面,认为必须发展核武器,强调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讹诈;并且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这也体现出毛泽东核战略思想中自卫防御的一面。

猜你喜欢
原子弹核武器苏联
五个核大国应率先行动起来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英国才是原子弹第一制造者?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