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露凝
沈阳工学院
民办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及对策研究
徐露凝
沈阳工学院
相对国有高校大学生而言,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录取分数较低、学习动力不足、自制力薄弱、人生目标不清晰等特点,手机成瘾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通过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深层次挖掘其手机成瘾异常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心理变化过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
民办 大学生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症,是指个体使用手机行为失控,从而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有研究者认为,界定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本文对沈阳工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各专业学生发放了《手机成瘾状况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以评定大学生手机沉成瘾程度为目的,通过评估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频率、场合和自控力等因素判断对手机成瘾的程度。每个年级发放调查表200张,专业不限,男女各100人,共发放调查表800张,回收有效问卷763张,回收率是95.37%。根据调查问卷大致可将手机成瘾程度分为一般、中度和重度三类,其中感觉有较严重手机成瘾现象的有462人,占总人数的60.55%;觉得沉迷现象不严重的有232人,所占比例为30.41%;感觉无手机沉迷现象的有69人,占总人数的9.04%。从数据中可以表明沈阳工学院的学生手机成瘾现象较为严重,各类大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机成瘾现象,文科生与理科生手机成瘾人数呈现显著差异,手机成瘾在文科生中更为普遍。成瘾内容主要为手机游戏、社交聊天、看视频和小说等。闲暇和晚上以玩手机为娱乐方式的同学占到了84.5%,并且玩手机熬夜且无法自控的同学也占到了56.4%,给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1 找寻自尊感与幸福感
大学中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更多侧重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而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自控力和学习动力,根据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更愿意通过在课堂内外使用手机娱乐和社交中找到自尊和自信的感觉。此外,与普通本科大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机水平和自觉性较差,日常生活中其幸福和快乐的情绪体验大多来源于手机。
2.2 自我认同的需要
大学生正处于渴望主、客观自我高度融合的阶段,其自我意识正逐步建立,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更在意外界的评价。很多民办高校大学生会将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作为个体身份的象征,视其为彰显个人价值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载体。
2.3 宣泄情绪的方式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情绪稳定性差,在学习生活中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绝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手机的游戏、上网、短信等多项功能暂时回避现实、寻求安慰来排遣不良情绪。而事实表明,长时间地用这类方式进行情绪宣泄,会直接增加手机使用的频次并进而产生手机依赖。
2.4 模仿与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受群体成员的影响而自觉选择与群体保持一致的行为方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是行为具有高度的同质性,民办高校大学生中习惯利用手机来分享交流信息、休闲娱乐的人越来越多,使得原本没有手机成瘾行为的学生因担心与他人没有共同话题而被边缘化,最终选择与他人保持一致。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讲座、班会活动,并利用学生社团、班级板报、校园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渠道和方式,从手机依赖对个体心、身两方面的损害进行科学化宣传,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形成理性使用手机的习惯。
民办高校要在校内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制度约束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与其课程和德育成绩挂钩,教师和学校齐抓共管,惩罚措施要有力度且要保证长效性。此外,还要在校内外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放下手机也能获得自尊和快乐的体验。
从相关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形式、内容及心理需求各不相同,基本可以分为轻、中、重三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调研和筛查的前提下,可针对这三类情况分层次、分重点、分形式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心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普遍性教育,课下有选择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对于重度手机依赖的学生,学校、家长、心理老师、辅导员、学生干部要联合对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必要时可以将其转介给专业医院进行界定治疗。
[1]苏双,潘婷婷,刘勤学,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5)
[2]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
[3]周喜华.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探究[J].教育与教育学研究.2010(4)
徐露凝,1982年生,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心理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评价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