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淑强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追求谐趣、情趣和理趣,让语文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情与理的洗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追问;谐趣;情趣;理趣;妙趣横生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讲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美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改以来的语文课,有的情感渲染过于浓重,学生有所感动却缺少感悟;有的偏重于探究,因过于追求思维训练而显得生涩,缺乏情趣。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妙在谐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只有真正实现与学生、与生活的对话,才能使语文学习充满生命与生活的气息。对话的前提就是尊重和平等。教师要有勇气走下传统的教学神坛,走进学生中间,在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成为一个倾听者、学习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源泉才会喷涌而出。
有时在课堂上它可能只表现为给学生一次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例如,笔者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段,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心中不忍杀,但为了战士又不得不杀”这一矛盾心理时,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句子细细读一读,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简单写好批注,然后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一个学生说:“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我从这一细节中体会到彭德怀非常热爱他的大黑骡子。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是饥寒交迫,每个人吃的是极其有限的。彭德怀自己也舍不得吃,却悄悄地塞给大黑骡子吃,可见他多么热爱自己的坐骑!
另一个学生说:我从“抚摸”“念叨”“悄悄”“一直看着它吃完”等词语中感受到彭德怀非常爱大黑骡子,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人和牲口的关系,就像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感情非常深厚。
还有学生抓住“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这段话说出了当时彭德怀复杂矛盾的内心。
这种字字人心的细读之后的品味,凸显了文字的张力,使文字富有生命与活力。品味后的感情朗读又声情并茂,让学生都沉浸于这种浓浓的语文氛围中,我也被感动着。
阅读教学是增长阅读兴趣的记忆,这会影响人的一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的心灵自由。
二、情动于中形于言——妙在情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语文课堂应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为避免教学形式的千篇一律或模式化,要根据年段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想想、画画;诗歌可以读读、想想、背背;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说说、演演。另外,还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文情境,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感悟,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例如,像《九色鹿》此类表演性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演课本剧;像《庐山的云雾》《九寨沟》此类景致优美的文章,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有如《海底世界》这样的说明文,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利用广泛的网络资源,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物产丰富、景色奇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萌发进一步探索海洋秘密的愿望。对低中年级,这样形式多样地学习语文,只要不是过度地运用“关于语文”的东西,一定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中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学至于乐则不已,故进也。”(《张载集·经学理窟·义理》)这里的“进”,是“登堂入室”,“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的意思。
只有让学生去触摸语言,亲近语言,才能让学生读中见悟,悟中积累。正如钱正权先生所说“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从语言文字人手理解内容,再从内容回到语言文字。”
如果教师每上一篇新课文,都能以情激情,以情引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课中显露出急与缓、浓与淡、爱与憎的情感,使得课堂富有弹性和磁性,学生在听觉效果上便能产生一种音韵美,在心理上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激起他们对美的境界的追求。语文教学要追求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让思想的雄鹰自由地在蓝天翱翔,在白云与远方的召唤下,读出那山山水水,花花草草,那激情,那遐思,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
三、熟读深思子自知——妙在理趣
“语文课有两种趣味——情趣和理趣。有了这两种趣味,才是完整的语文课。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了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追求课堂的理趣,亦可称之为“意趣”,说到底就是彰显教学的主旨美,能看到学生思维火花的跳跃、进射。爱因斯坦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学习知识并不显得那么重要,他无须去学校而可以从书本上获得。在学校里,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的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
当然对于有些文本,如果字里行间尚存疑窦,教者不妨训练一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让学生先了解词的一些特点,理解词意,感悟想象词境后,最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在充分地读熟读透这首词的情况下,就可能提出“是否‘清平乐这种词牌上阙押的都是‘ao韵(萧豪韵),下阙押‘eng ong韵(东钟韵)呢?”“为什么在‘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里要用‘分号,似乎它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并非并列关系啊?应该用句号或者逗号才对。”
语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学科,也是情与理、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因此,要让语文课真正生动起来,活起来,教者就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胸中有本”,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谐趣、情趣、理趣的有机统一,才能让学生不会再觉得枯燥乏味,而是在享受课堂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的同时,回味语言、文字、色彩、画面、声音等给予他们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让课堂妙趣横生。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6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