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红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南京 211169)
组织认同视角下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王东红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南京 211169)
大学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有力保障。如何加强大学文化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度,这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提出组织认同视角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战略路径。
大学文化建设;组织认同;建设原则;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跨越发展的有力保障。
组织认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个体对组织不仅要有责任感与默契感,也要有依附感和归属感。大学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在外部影响与内部积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历史文化,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与源泉。大学文化与组织认同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组织认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师生员工只有对学校具有较强的组织认同感,才能产生对大学文化的高度认同。能否富有成效地对大学文化进行整体规划与科学建构,把师生员工的组织认同由低层次的身份认同转变为高层次的价值认同,这是一所大学教育质量与学术生态的直接反映。
1.大学文化建设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内在动力。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战场,一所大学“建设什么样的文化”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密切相关。因此,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依托其积淀悠久的文化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同时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体现为引导学生、鼓舞学生、激励学生、督促学生,大学文化通过继承、传播、创新文化,让学生在学习感悟中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大学文化是大学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2]大学文化是在学校这个特定区域内长期汇聚和涤荡而形成的,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显著标志,不同大学也具有不同的大学文化,每所大学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行为规范各具风格。大学文化渗透于师生员工的心灵深处,能潜移默化地制约或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巩固发展的思想基石。
3.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大学文化建设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动力和源泉,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大学是价值观念与思想文化积累、传承、创新的地方,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对社会文化具有强烈的辐射、提升和示范功能。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动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从而不断提高创新力和生命力。
1.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要求。大学是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主阵地,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能否有效传承和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创造力的广度与竞争力的深度。创新强调以“创造性破坏”实现“革命性突变”和“历史性超越”,是以概念创新把握新的发展要求[4]。大学文化的创新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够不断从变化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汲取有利于大学发展的养分,从而不断丰富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推动大学文化创新,需要大学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始终恪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始终保持“敢为人先、公平竞争”的干事创业氛围。
2.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科学精神包括尊重科学、尊重创造的理性精神,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崇尚学术、拼搏争先的意志。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大学文化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价值、意义、尊严等的诠释,包括对理想信念、道德人格的追求,对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渴求,对生存意义、幸福价值等问题的反思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人文精神是以关注人类、造福社会、发展自我为目的的。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科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3.坚持系统规划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协调推进,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方法深入研究其结构层次及因子间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其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凝聚大学文化各层面的关键要素,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深入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经验与教训,挖掘和培训新的增长点,实施重点突破,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迫切需要用的重点环节,在体现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促进大学文化向纵深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培育标志性成果,提升师生员工的认同度。
1.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的擎旗铸魂功能。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要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学术导向等内容,还体现在校训、校风、校史、校歌等方面,是广大师生所共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体现。其一,校歌、校训和校史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抓手,是高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加强校史馆建设,通过校史资料参观宣讲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教育,激发师生员工的爱校荣校情感,促使大家自觉践行大学精神并积极投身到高校大学文化建设中去。其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要利用网络、新媒体等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加大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批判和阻止。其三,加强办学特色建设。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现代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各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革新办学理念,凝聚办学方向;培育优势学科,形成品牌特色;以教师为本,加强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2.充分发挥大学物质文化的熏染浸润功能。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硬件,是促进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的载体,属于大学文化的表层部分。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多数高校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但在办学目标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化倾向,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学科建设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资源利用存在缺位、错位等现象,导致学科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科研条件落后,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物质文化建设要以育人为本,根据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体现个性和特色;要将教育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创建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的现代校园,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格调高雅、奋发向上的环境;要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实现学科专业协调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3.充分发挥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凝聚功能。眭依凡先生指出:“大学制度文化是经过学校意志选择的,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规范性、组织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从的文化类型。”大学制度文化是连接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它既是大学精神的延伸和物化,又对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规束和塑造功能。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必须把制度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对于中国今天的大学而言,现代大学制度远比经费、设备,甚至师资更为重要。”[5]大学既是一个学术组织,又是一个文化组织,大学制度创新应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愿景,在管理服务理念上突出以人为本,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管理服务的基本价值取向,将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相结合;在管理服务的方式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控制、奖惩分明;在管理服务的职权分配上,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
4.充分发挥大学行为文化的传导引领功能。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在日常行为和校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风尚与形象,是大学精神的动态体现。一方面,加强教风、学风、校风“三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努力增强教师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要加强学生的学风考风建设,在全校形成勤奋好学、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诚信,反对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另一方面,优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学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建设,将人才培养、专业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进一步汇聚教育资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开辟发展空间,为广大师生员工创新创业营造更有利的条件,更好地发挥行为文化的传导引领功能。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2]王志刚,等.关于地方高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11):11-13.
[3]柳礼泉,等.新常态下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4):10-14.
[4]潘懋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31-34.
[5]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65.
[责任编辑刘瑶]
G641
A
1673-291X(2016)25-0126-02
2016-07-0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公共理性视阈下大学生党员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2016SJD710040);金陵科技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专项课题“基于组织认同的大学文化建设”(JIT-DXWH-201507)
王东红(1979-),女,山西大同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