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李丽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后4%时代”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探析
李春霞,李丽妍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珠海519090)
教育事业发展步入后4%时代,但仍面临教育经费总量不足且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如何巩固4%成果、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建立保障财政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提高财政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绩效拨款制度、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重点投向农村基础教育和中西部、加强对财政教育资金安全使用的监督四个方面提出了“后4%时代”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建议。
后4%时代;教育投入;绩效拨款
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教育发展中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水平的高低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它反映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的教育投入水平可以直接推动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教育投入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又可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教育发展形成互动,实现教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也需要教育发展作为保障。
2012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94亿元,占GDP的4.28%,占GDP比例首次超过4%,成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标志教育事业发展步入了后4%时代,在这个新的后4%时代,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与任务,教育投入也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教育投入如何更有效率地使用?后4%时代的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又该如何建立?如何适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巩固4%成果、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成为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1、教育经费总量不足
我国虽然已经完成了4%的任务,但是这一比例与国外相比还非常低,教育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发展中国家应达到6%这一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13亿多的人口大国而言,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仍是一个很小的规模,且1993年是参考当时国际上一些合理标准制定的4%这一目标,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显然还是很有限的。特别是在未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适度运用市场手段实现教育经费的增长,单靠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情况下,教育经费的总量还是不高的。
2、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对教育投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不完善的运行机制,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存在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的现象,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会持续不断地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而在安排经费支出预算时,由于教师工资受到制度约束,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进度,优先用于设备采购,而有些设备采购回来使用率不高,还有一些教学设施,本来还可以使用几年,因为有教育投入的预算安排,也提前几年更换为新的教学设施。这种为了用钱而用钱的教育投入使用效率相低,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正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一些学校的超标硬件投入过大,而例如教师培训等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却没有明显加大。我国对财政教育投入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考评机制,缺乏公开透明的绩效考评过程,导致财政教育投入使用效率不高。
3、教育投入的分配不均衡
虽然我国已经实现了教育投入4%的目标,但是投入规模仍然不足,很难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充分发展,教育资源在各地区之间、各级别之间的分布存在着较大差异,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成为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的区域结构看,教育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是东部沿海多、中西部少;无论从教育投入的资金数量还是学校的数量,比如有些中西部只有一所教育部直属大学,有些甚至没有教育部直属大学,中西部的教育条件特别是教育设备设施都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省级层面的城乡结构看,教育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是城市多、农村少。无论是教育投入的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资源特别是师资条件,农村的教育条件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地区,不但学校的设备设施落后,而且师资极度缺乏,很多优秀的教师都不愿去农村学校任教。
从教育级别看,教育投入分配的不均衡主要是高等教育多、基础教育少。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都有1万以上,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拨款水平可能只有几百元,基础教育投入明显落后于高等教育投入,而且还存在财政学前教育投入明显偏少,很多城市的公办幼儿园很难满足学前儿童入学的需要,很多大城市甚至出现入读幼儿园的竞争比入读小学还激烈。
1、建立保障财政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发挥政府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在国家财税体制和收支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确保教育经费的重点投入。
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每年政府预算要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按照宪法和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负责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查、批准、监督财政预决算。财政教育经费要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分别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经同级人大审核批准后执行,从法制方面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
2、提高财政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绩效拨款制度
加快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对本科生均定额拨款总额,逐步建立“按因素分配”的相对稳定的机制,每2-3年进行调整;调整高校项目支出体系,归并减少项目,扩大高校自主进行资金的统筹管理,可以加大高校的财务自主权,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也增大了其办学自主权,同时,减少高校申请项目、管理项目的成本。
建立健全有效的财政对教育拨款制度,通过加强项目管理,使教育经费使用透明化,公平化,加大对于公共的教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对教师队伍和后勤人员进行精简,减少教职工工资的过量支出。加快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通过绩效工资制度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财政教育投入的产出。
加强对财政教育投入资金的绩效考核,完善资金的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法,引入第三方绩效考评机构,加强财政教育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考核,及时公开考核结果,结果应用于财政教育资金的下一步投入。建立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财政教育投入绩效考评优秀的学校,可以获得奖补资金;而绩效考评差的学校,要进一步减少财政教育投入。
3、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基础教育
中央财政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中西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身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教育条件和设备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为了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大局考虑,中央必须对中西部贫困地区进行财政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设备设施落后的问题,解决他们因为贫困上学难的问题。发展好农村基础教育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以要保证现阶段财政教育投入向初等教育特别是农村初等教育的倾斜。初等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的优先投入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保障。
逐步建立县级教育的“财政中立”制度,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进行测评,“财政中立”即生均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或地方财力零相关。实现县级政府的“财政中立”,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上级政府进行差异性财政拨款,以补偿贫困地区本级财力的不足,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强对财政教育资金安全使用的监督
首先,要强化人大监督。每年人大审核政府预算时,要关注每年财政教育投入的预算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及占GDP的比例;审核政府决算报告时,要关注财政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定期对教育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
其次,强化政府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教育投入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及时发现财政教育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合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也要督促学校加快财政教育投入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做好项目储备,学校要建立近三年中期规划的项目库,只有经过充分论证的项目才能进入项目库,只要财政教育资金一下达,马上就可用于项目库的项目建设,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执行进度,还可以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要盘活存量财政教育资金,项目迟迟不能启动的,下达的财政教育资金要收回,避免造成财政教育投入的资源浪费。
再次,加强财政教育投入的信息公开,要建立经费使用定期公布制度,在政府和单位网站设立财政教育投入的信息公开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透明度。学校的每年的预算和决算情况都要在学校网站公开,教育主管部门要每季通报财政教育资金预算的执行进度,督促执行进度慢的学校认真查找原因,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王青逯:地方政府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与统筹机制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6).
[2]武向荣:义务教育经费均衡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13(7).
[3]王桂娟: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及对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