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品、教《笠翁对韵》

2016-12-29 23:04王玉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韵脚对联国学

王玉珍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知识和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将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一、初识《笠翁对韵》

一次偶然在央视三台看到一段视屏,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李尚容运用国学中的韵文去评价身边的事和人,字字珠玑,句句在理,让节目主持人李嘉明汗颜得要走下台重新区投胎,在场的观众是啧啧称赞。由此,李尚容在节目中提过的《笠翁对韵》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开始搜罗《笠翁对韵》。

二、认识《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相传出自明末清初诗人、戏剧家、编辑家李渔之手,他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李渔(1610——1680),字墑凡,号笠翁,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他平生屡试不第,曾建芥子园书铺,刻印大量图书,写剧本,亲自登台唱戏。李渔一生著作武术,有诗、词、曲、文章、戏剧、小说等数十种。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以平水韵的三十个韵部为目,把常见的韵字都组织进了韵语,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该书的特点是词藻丰富、优美,曲故众多。

《笠翁对韵》是一本旨在指导儿童掌握声韵与对仗等知识的启蒙读物。虽然它是写给古代儿童的,但一样有益于今天的孩子。

第一,它含有大量的历史典故,字字珠玑,如果熟读成诵,作文时就可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那些绝妙的对仗,含有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如果能够掌握这些语言技巧,自然能够妙笔生花、文采卓然。此外,它还含了汉语的声律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作文中,就能使文章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充满音乐美。

第二,《笠翁对韵》不仅蕴含了灵活多样的语言修辞技巧和随机应变的语言应对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常识,可以提高儿童 国学素养,全面增强儿童的文化底蕴。

三、研读《笠翁对韵》

平水韵有30个平声韵部,即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笠翁对韵》以这30个平声韵部为标准(前15韵为上平声,后15韵为下平声),将同一韵部的常用字作为韵脚以对句的形式编排起来,并巧妙融合对仗、格律等诗歌、对联创作的规则和技巧,暗含典故,是一部经典对句辞典,一部简明的韵部字典,一部涉猎广泛的典故合集,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丛书。

《笠翁对韵》与其他经典不同,每一章节的内容并不集中,有的对句涉及天文地理、草木鱼虫,有的浸润历史、关照现实,还有的说明人生哲理、叙述人文典故。因此,要为每一章总结一个主题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这并不是说《笠翁对韵》的章节内容杂乱无章,而是大致有一个可以感知的主线。

四、教学《笠翁对韵》

每周二的第二节课,我和孩子们都徜徉在《笠翁对韵》中。

第一单元是对仗,一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一东,四支,五微和六鱼。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以培养孩子们回环往复的文言文语感;在诵读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读一些生字生词,掌握一些诗词专用词汇;在诵读课文和认读生字、语汇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对仗、三字对和流水对的相关知识。在读一读、说一说中,孩子们去收获学习的对仗的乐趣:“天对地”、“泉对石”是一字对;“赤日对仓穹”、“吹竹对弹丝”是两字对;“五色笔,十香词”、“独角兽,比目鱼”是三字对。“两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是对仗中的当句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仗中的流水对。

第二单元是押韵。把通韵的汉字,有规律地放在诗篇句尾作韵脚,诵读之际,动听的音韵便应声而起,这就是押韵。自然界泉水叮咚,雨珠滴答。当孩子们诵读着八齐、十灰、十一真和十三元时,仿佛耳畔也听到“叮咚”“滴答”的乐音。在教学本单元中,我没有采取填鸭式讲解,而是结合课文及日积月累的趣味恒生的故事,以及变化练习、组织活动,结合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知识,诵读课文。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中是一共有三个韵脚,分别是“鸟”“声”“少”。在“八齐”中的韵脚字是西、倪、梨、荑、栖和妻,它们有共同的韵母“i”。

第三单元是四声。朗朗的读书声,宛若旋律优美的乐曲,动听而缠绵。每个音符的跃动,都缘于汉语声调高低、曲折、升降的变化,人们总结这些变化,便有了汉语的四声。本单元围绕四声这一核心,层层深入地讲解了四声的提出、四声、五声和四声的变化等相关知识,并最終用这些知识将课文串连起来。对知识的讲解,我没有要求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也不要求学生了解各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但却要求对中古四声和现在普通话四声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清醒的认知:一般来讲,现在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大体相当于中古的平声,而现在的上声、去声则大体相当于中古的上声去声,则仄声,其中入声要特殊记忆。学习完本单元后,孩子们可以根据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把不同声调的字归类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除知晓普通话有四种声调,还知道福建话、广东话有9种声调,苏州话有7种声调;知道七、八、说、发、国、北、月等好多字,在古代都是入声字;知道古人是这样念四声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四单元对联与诗歌。对联又叫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过春节家家贴春联;结婚贴婚联;祝寿送寿联;名胜古迹贴满了名人题联……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诗歌则堪称为中华文学 中璀璨奇葩 。对联智巧诙谐,让人惊叹;诗歌华美秀丽,令人惊艳,它们都巧妙地将中国语言的对仗、押韵、四声技巧运用到诗体中,形成格律、黏对和押韵规则。在具体教学时,以孩子的诵读为主,但会要求孩子们在诵读时有意思地记忆各韵部的一些常用韵字,记忆其中优美而古雅的词汇,并且结合日积月累的趣味横生的故事,以及变化练习、组织活动,结合多媒体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进而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增加文化积累,激发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兴趣,培养文言文语感。

学完本单元,孩子们可开心了:因为他们能把错乱的对联连起来,根据每局末尾的字还能分清哪句是上联,哪句是下联;在一首诗中能找出相黏的两个字;在一首诗中标出平仄声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孩子们的诵读声飘荡在校园,飘荡在旅游的大巴车上。听着他们朗朗的诵读声,真是一种享受。愿国学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猜你喜欢
韵脚对联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巧出对联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