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默朗 刘怡君 刘姗姗
安德烈·默朗(Andre Vermeulen)是脑科学专家、美国神经联接公司(Neuro-Link)CEO及创建者、演说家和培训师,出生于南非,现定居于美国丹佛。安德烈从2000年起在每年的ATD国际大会上发表演讲,创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脑科学评估方法,用以测评人的学习潜能,并开发出提升和优化大脑性能的方法。他走遍全球,曾出版多篇基于神经科学进行学习以及保持大脑健康的前沿文献,此外,还担任过诸多国家的国王与王后的高级教练,并主持电视节目《大脑的力量》。由于安德烈对脑科学的长久探索与深入研究,被公认为当今世界在该领域内最权威的学者之一。
世界的趋势始终在剧烈变化,四次工业革命的每一次来袭都使企业内的游戏规则发生迅速翻转,当下时兴的技能可能在不久之后就成为了“明日黄花”。到2020年,优秀人才身上所具备的关键性技能将包括批判性思考、创新能力、情商管理等,它们都不是天赋之物,而是建立在个人潜能基础上培养出来的才华,并适用于未来任何企业。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思考无产出,那是白日做梦。”一个人的潜能与他天生的大脑神经发展密切相关,如果要产出相匹配的技能,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大脑,深入剖析潜能的分布情况,并着手开发养成计划,这是每个个体、组织在未来二十年内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健康的大脑才能有效促进学习
人脑中拥有数以万亿的脑细胞,其中包括1000亿活跃的神经细胞和9000亿其他细胞“胶水”(滋养和隔离活性细胞)。大脑的发展直接关乎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的心智与行为,其健康水平和运行模式也最终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具备何种领导风格。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维系较高的大脑健康状态,从而保障自身的竞争优势。
保障充分的营养供给
一个成年人的大脑只占自身2%的体重,但却需要消耗20%左右的人体能量。如果说大脑是一部飞速运转的跑车,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它需要什么样的燃料,不知道怎样才能驱动和维护它。
首先,人体的电气系统依赖于水加氯化钠或氯化钾,在体内进行电力传递,因此人每天至少需要补充8杯水,紧张时期可以双倍补给,以维系大脑的高速运转;其次,氧气对大脑的作用相当于对石油于汽车,这也是我在学习期间极力推崇深呼吸的原因——有氧体育活动、布满绿色植物的工作环境会对大脑产生良性影响;最后,像任何复杂的机器一样,人脑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其中,大量的葡萄糖尤为重要,维生素B6可以制造神经传递因子,维生素B3、B12能够帮助个体应对日常压力。
“动静结合”维护大脑健康
当人体移动时,会刺激到大脑中的运动皮层,使大脑思想领域和内存中心发生扩散效应。移动得越多,脑内的互连就越丰富,最终建立起跨越后脑、中脑和前脑,共同执行的RAS系统(网状结缔组织激活系统),它会发送类似“醒醒!”的信号给人体,最终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如果有两个或更多的信号发送到大脑中时,RAS系统就会按照重要性排序进行优先处理。当你读有趣的书而电视太吵时,当你正在进行谈话的房间里电话响个不停时,都要依赖于RAS帮你排除干扰。因此我鼓励每个个体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刺激RAS并练习接通大脑。
“动”必不可少,“静”也不能忽视。睡眠可以帮助你的身体修复枯竭资源,医治受损细胞,使思维、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能力更为灵敏,甚至连做梦都有助于大脑扫清混乱和整理思路。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你在工作中就容易发生意外风险,甚至遭受严重的健康问题。虽然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不同,但是大多数人的休息量需保证在7~9小时,其中,4.5~5小时应该是一个无梦的深层睡眠,以保证大脑修复的质量。此外,凌晨前1个小时的睡眠对人脑的功效,大约等同于凌晨后的2个小时,保持早睡习惯和安静的入睡环境十分关键。
像锻炼身体一样锻炼大脑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锻炼身体,但对于锻炼大脑却所知甚少。如果你每天可以坚持做“大脑体操”,像锻炼肌肉一样练习脑部神经,就能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激发无限的学习潜能。
积极的信念和态度
消极的想法会分泌负面化学物质,阻止或限制脑内电流的传递,从而阻碍身心健康,而积极的想法所分泌的神经物质则有利于大脑思考。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的信念或看法“喂养”自己的潜意识,为学习与创新行为构建一个良性的生理环境。
培养正面的潜意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不在给自己的大脑编写代码。在清醒时,几乎所有人类都在以每分钟1200字的速度不断地和自己谈话,此时下丘脑将对话信息发送给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并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而大多数人察觉不到。因此,你需要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当你发现自己在营造负面的潜意识,比如“我不能……”“我将永远不能……”“我要失败”等,则应该改变为积极的声明——“我可以……”“我已经开始了我的成功之路”;当你听到自己说“我怕……”时,请不要将它调整为“我不害怕”,而是大声说“我很有信心”;当你发现自己内心在呐喊“我要……”时,要把将来时更改为现在时“现在我达到了我的目标”,或完成时“我已经开始更加自信了”。如果你觉得难以控制这种自我对话,可以每天花5分钟的时间给自己写一封促进心理暗示的邮件,坚持42天,就会筑造良性通道,为你在过去无法实现的目标带来新的转机。
利用“可视化”模拟积极情境
大脑既定的编程模式直接影响着未来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那些在潜意识中频繁出现的画面会成为以后大脑沿用的路径(特别是当人们处于压力思考的状况下时)。为此我们需要打破思维模式限制,在你的头脑中反复描绘你所渴求的结果,将希望达成的局面“可视化”,不断进行模拟并练习,最终创建通往成功的物理通道。在面对之后的选择和机遇时,“可视化”后的良性潜意识就会帮助你做出恰当的决定。
适当放松
如果你没有时间做一系列放松运动,也可以深呼吸两分钟,舒缓肩膀和脸部肌肉,扫描身体正在紧张的部分并放松它们。当你在乘坐汽车、洗碗或在队列中等待时,你可以思考自己在生活改善方面的积极信息,或者做一个彻底、诚实的自我评价,不要让这些时间在焦灼中被浪费,或用于编写负面的大脑程序。
提高全脑的平衡度
人的大脑可以按照主导性分为“左脑为主”和“右脑为主”两大类。一般而言,左脑与文字关联,右脑呈现图像信息;左脑处理逻辑思考与分析,右脑负责创新型思考;左脑将大块信息转换为小块,关注细节;右脑将小块信息归纳成整体,关注全局;左脑控制右侧身体,右脑控制左侧行动。因此,有些人善于分析、注重细节,而有些则以全局为重;有人偏爱专制,而另一些人更具参与感和民主性;有些人期待变化,其他人抗拒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测试或者观察自己的行为等方式,来分析自己大脑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主脑优势,促进自身从优秀走向卓越。
然而,另一方面,人类是大自然独特的创作,无论是功能集成类(全脑)或专业类(某个半脑)的事务,我们都必须通过两侧肢体来完成,复杂问题更需要全脑进行思考。如果频繁使用某个半脑,会给神经系统带来过多的执行压力,可能会导致学习思考困难,降低个体的表现水平,从而被他人贴上“能力有限”或者“思维片面”的标签。相反,如果同时利用左右脑进行锻炼,就能帮助“劣势脑”提高运行水平,比如练习对称的镜像画,让左右两边的手同时来做。此外,眼睛作为人类唯一的视觉感官,和脑健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练习眼睛的时候也在锻炼自身的大脑。比如,我们可以在眼前重复画“∞”,眼睛始终盯着不断运动中的大拇指,先用左手或者右手轮流练习,最后用双手同时完成,通过双眼和两侧肢体同时运动提高全脑的平衡程度。
解密脑电波对学习的影响
大脑中的灰质是人体在学习时运作的重要区域。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使员工大脑保持健康的状态,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我之前所做的一项科学研究,只有不到13%的公司CEO的大脑处于健康状态。我认为,学习发展部门应该与员工健康部门成为一对双胞胎,二者一同制订组织的人才培养计划、观察员工的脑健康和大脑潜力。如果他们中有一个没有起到作用,就会影响到组织整体的绩效水平。
快速进入精力旺盛的a脑波状态
人在清醒时,大脑通常处于三种不同的脑波状态:@(alpha)、B(beta)、y(gamma)。a脑波占据大脑时,全脑放松并精力旺盛,处于较好的学习准备状态;B状态下,人们一般在快速用脑,忙于事务;y使人专注且记忆力集中。作为培训部门或者培训师,课程伊始帮助学员进入a状态十分关键。你可以通过肢体训练,比如让学员把手交叉在胸前,或者保持双脚交叉;你也可以让学员聆听巴洛克音乐、深呼吸,鼓励其回忆愉快的事情,讲一个笑话或者提出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些信号会对大脑脑波频率产生一定干扰,两者相互影响,最终使大脑快速进入仪状态,从而提高接下来的知识接收和消化的效率。
正能量的电力干扰
我们每个人都是“电力生物”,几乎每时每刻,每一个脑细胞都在把电力信号传输到另外一个细胞,从而使人脑产生20到25瓦的电力。大脑持续发出电力信息给周围环境,我们每个人的脑电波也会受到其他人电波的影响。因此,如果团队中有人存在负面情绪,即使他不直接表述,依然会使其他成员感到疲惫悲观;如果你的成员乐观向上,周遭的人也会觉得能量十足。情绪状态上不开心、不情愿的员工,只会带来斗志低下、萎靡不振的组织。而领导者必须致力于在组织内部营造正向情绪,利用自己的特殊影响力引导其他个体的脑部保持“正能量”状态。
科学用脑 劳逸结合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增强技能以获取竞争优势,保持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必须在工作中变得更聪明、更有效率,而不仅是努力和敬业。作为企业管理者,只有让员工了解科学的思考方式,并制订相应的实践目标,才能充分利用大脑潜能为组织创造价值。
增强挑战越用越灵活
脑科学界普遍认为,衰老本身不会对大脑功能的劣化产生很大影响,神经元的主要袭击者是药物治疗与疾病、悲伤情绪、沉闷且缺乏挑战的生活方式、缺乏好奇心或学习欲望减退等,我们可以得出一项结论——缺乏用脑是大脑健康的劲敌。人越是密集地使用大脑,神经中所产生树突的比例就越多,它们就像是土地里的肥料,使你的脑细胞之间生长出更多的连接,最终帮助大脑提高性能。人在思考过程中遭遇挑战时,比如选择用头脑而不是计算器进行计算,或者独立读地图而不是用GPS导航,树突会尤其增多。因此,我特别鼓励大家在平常工作当中尽量少用计算机,多用大脑来思考和计算,并多为自己设置挑战任务,即使在节假日或身体休息时,也要让自身感受到用脑的刺激。
如果大脑能在树突产生时得到适当的锻炼,就有可能会将短暂连接转变为永久性的神经通路。在训练特种部队时,我们常常将队员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不断强化外界对他的刺激,引导他们忽略疼痛,聚焦于目标,最终形成他们固定的、抗压的、高速运转的思维模式。同理,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也需要引导员工暴露自己匮乏的经验领域,逐渐增强所需攻克的目标,开发出大脑的无限可能。
制订健身计划
人的大脑及其各个部分都由一种名为脑脊液的液体连接,它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当你的肢体伸展时,如活动颈部肌肉和大腿肌肉,脑脊液的循环状态也会随之变得流畅,此时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更多的营养,让大脑工作效率更高。因此,我们建议在培训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请学员起立,做上述动作,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提高大脑思考效率。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亦要鼓励员工增强肢体运动,这也是近期一些先进企业开始为员工制订午间健身计划的原因。
激发员工的脑潜能
目前有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既不明白自己的脑部优势,也不了解他人的潜能分布,这对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学习与发展部门从业者的工作造成了诸多障碍。做培训管理时,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员工的行为分析上,然而行为来自于情绪,情绪源于深层的思考和想法,这一切都在大脑中激荡并产生结果。如果不深入了解员工大脑的运作方式,我们就无法指望自己能够帮助他人实现行为改变。
脑中化学物质对学习的干扰
各类微量物质在人体中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效果,你需要在大脑当中添加合适的化学物质,以期产生愉悦的生理反应。当你在路上紧急刹车时,踩下刹车的那一刻也许会感到腿上像针扎般的疼痛,这是因为压力荷尔蒙的扩张,它产生了过度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损害人体内的生态平衡。一方面,压力是人体和大脑的天敌,压力过大时,人体会自动关闭半个大脑,只能用一半的大脑容量思考复杂的事物,这无论对于脑健康还是工作来说都是无益的;另一方面,每个人的压力底线都可以后天调整,比如在训练卧底警察、飞行员等职业的学员时,组织方一般先给予简单的任务,然后不断突破原先的底线,最终完成高压训练。因此教会你的学员如何去控制与管理压力,对于组织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建议,而是一项必修课程。
当有人遇到车祸时,腿脚会首先失去知觉。这是源于体内的吗啡在帮你阻断生理疼痛,但是同时,它切断了两个细胞之间的神经传递,这对大脑来说是劣质流量,不利于人脑健康。人类如果想持续进行创新型学习和思考,就必须要规避此种抑制剂对大脑产生的负面作用。同理,人体也会自动产生其他一些良性的化学物质,它们有助于神经之间的传递,比如,笑容可以增殖免疫细胞,减少皮质醇,增加内啡肽和唾液内免疫球蛋白A的浓度,会让你的大脑产生愉悦。一些培训项目设计得非常完善,但是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有可能是培训环境让学员大脑产生化学抑制剂:人脑在学习时对于黑色、白色、灰色感觉不适,我们需要规避这些雷区,从而建立一个大脑友好型(愉悦、安全、放松)的培训环境。
开启定制化的员工辅导
如果按照左半脑和右半脑、前脑和后脑、上脑和下脑等优先级,可以将人类分为11种不同智力的类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导感官,处理信息的方式大相径庭,所适合的学习风格与倾向也各不相同。而现在的员工和十年前相比,需要处理原先360倍的信息,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因此,组织给员工布置一项任务时,需要了解该员工的脑神经构造状况,厘清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他,什么样的工作不能交给他负责,利用他的脑优势和兴趣创造出最大的共赢。
然而,目前的教育系统基本是在以左脑为主导的前提下设计的,为了使企业行走在竞争的前列,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革新。作为人才学习专家,你需要具有解读大脑、分析员工学习潜能的能力;作为管理者,在做员工辅导时,你必须了解员工的主脑倾向和优势领域;作为讲师,你需要有全脑思维,保证学员无论是哪种脑类型,都有能获益的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学员学习速度变缓,你需要对他们进行全脑训练,使员工的脑健康和学习发展保持同步。
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被认为不善言谈,排斥与人合作,我自己也深以为然。自从我从事脑科学研究和工作以来,数据帮我找到了事实,我才推翻了这些“定论”,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并决意发挥它们创造价值。事实上,每一个个体脑内都有一个巨人,只是擅长的领域和行事方式不同。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发现你的大脑与其他人到底有什么不同,帮助自己发展脑优势;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大脑里的巨人是通往创新型企业的唯一通道,帮助他们找到巨人所在,并通过培训与学习促使其觉醒且发挥作用,是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商业领域的一条必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