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回玉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福建 福州 350001)
培养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探析
——以福建石斑鱼生长及其开发利用的主题为例
叶回玉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福建 福州 35000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是形势的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即将出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比较多,但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什么?目前鲜有研究,其对应的教学设计策略更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提出培养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的框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一、高三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二、主题教学与培养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三、发展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设计策略:本文应用的案例:“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人教版)的主题教学;主题:福建石斑鱼生长及其开发利用;本文的主题教学设计策略是:选取能涵盖本节主要教学内容的乡土主题;创设综合情境,为落实核心素养搭建平台;问题引导思考,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主题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主题教学;
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一文指出,新背景下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重要性。今年全国高考地理乙卷的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核体现很明显,考试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新课标即将出台。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比较多,但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是什么?目前鲜有研究,其对应的教学策略更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提出培养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设计策略,并结合“福建石斑鱼生长及其开发利用”主题为例,加以说明。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姚虎雄在《素养的秘密》一文中认为,不同的年段,人的核心素养要素有所不同;同一“核心素养”,不同的年段,具体的内涵也不尽相同。那么,即将毕业又必须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应具备哪些地理核心素养?
高中新课标制定专家认为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基本活动经验、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思想和方法三个维度组成。2003年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003年版高中地理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高考考试大纲指出的“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的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及多年的高考试题的分析,本文认为高三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学生发展的基础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地协调观、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地理基本方法、地理能力等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富强、文明、爱乡、爱国、遵纪守法、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等。人地协调观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区域发展观等;地理基础知识不仅指掌握地理核心知识多少、熟悉程度,还包括是否能激活所储存的已学知识,并且将相关的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地理技能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的技能等。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综合思维包括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时空观、辩证观、从地方的角度分析区域特征和人地关系。区域认知包括区域视角、区域方法等方面。地理核心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思维、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其中特别关注运用知识描述、比较地理事物和现象,阐释地理联系和论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百度百科对素养的解释:“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由此可见,高三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训练达成目标的。本文就是探讨通过主题教学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本文的主题教学是指基于一节的内容复习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学习活动整合在一个特定的综合情境,形成主题教学的教学思路。主题教学以问题链的方式把握教学的核心主线,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建构知识和技能体系、防止教学的碎片化,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学科核心知识和方法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达到高考的要求。主题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一,问题的设计从立意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设问的角度看,倡导新颖巧妙的设计,设问指向明确,以有逻辑联系的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形式出现;从情境创设来看,联系现实环境、社会和生产生活;第二,主题教学策略是以高三学生为主体,强调独立思考、互动性、研究性,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第三,主题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具有综合性、区域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案例:“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人教版)的主题教学
主题:福建石斑鱼生长及其开发利用
主题的呈现形式(模拟高考综合题命制):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福建沿海的石斑鱼丰富,是中国著名的石斑鱼产区。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为肉食性凶猛鱼类,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福建省最大的石斑鱼苗种繁育基地与石斑鱼产地在漳州市,该市申报“中国石斑鱼之都”已通过专家评审,制定了《漳州市加快推进石斑鱼品牌建设的工作意见》,成功举办了“漳州市石斑鱼美食节”“石斑鱼王竞拍”等系列活动,印制石斑鱼挂历等宣传品,打造漳州市“石斑鱼之都”区域性水产品牌。海峡西岸赫赫有名的台湾农业经济产业园就坐落在漳州。台湾活石斑鱼经漳州市东山口岸进入大陆市场的数量占通过常规渠道输入大陆总数量的90%以上。
智慧农业核心是智慧,智慧农业是应用智慧经济,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全新农业生产方式,通俗来讲就是在农业中应用智慧经济,达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
图1
图2
(1)分析福建沿海的天然石斑鱼丰富的自然原因。
(2)分析漳州市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石斑鱼苗种繁育基地与石斑鱼产地的社会经济原因。
(3)为了使石斑鱼在“中国石斑鱼之都”成为永续利用的优质食材,请提出合理化建议(除发展智慧农业外)。
(4)为了确保福建省石斑鱼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也为了规避养殖业的风险,有人提出发展智慧农业。请你根据石斑鱼的生长习性和福建自然环境特点,指出智慧农业的模式需要调控的关键自然要素和防御的主要自然灾害,并说出具体设计方案。(设计合理即可)
参考答案:(1)福建的海岸线长且曲折,有众多的沿岸岛屿,岛屿附近有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福建海洋生态好,水质较好;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全年的水温、盐度均适宜;福建沿海有许多河流携带营养物质和泥沙入海,为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繁殖地较多,为石斑鱼提供丰富的食物。(2)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该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对高品质鱼类需求增加,市场广阔;石斑鱼的养殖历史悠久,该地农民养殖技术水平较高。增加技术投入,积极培育新品;处于对台贸易的通道和海峡两岸产业园区,对台贸易量增大。(3)保护石斑鱼的生长环境,防止污染,特别是水质的保护;加强发展养殖规模和繁育技术,提高产量;加强监督管理,保护好品牌。还可以寻找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内外养殖基地,进行合作生产;发展远洋捕捞业,捕捞优质的石斑鱼等。(4)需要调控的关键自然要素:气温(水温)、降水。防御的自然灾害:台风、低温冷冻灾害具体方案的案例:发展智慧池塘和工厂化的养殖厂,在屋顶建太阳能发电站,布置电脑监控点,实行水温、水质和其他石斑鱼生长习性的水文要素的电脑监控。
1.选取能涵盖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的乡土主题
教材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乡土内容具有综合性、区域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如果能够将乡土内容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能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变为鲜活、生动、时代感强,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有利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高三地理选取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以人教版的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该内容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高考考试要求大体与之相一致。涉及的内容有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该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知识的增长点,还是解决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需要运用的重要知识点。但高三学生应用这部分知识解决问题时不会分析,常出现机械的套题及罗列要素的现象。追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把握农业区位选择的有关概念和原理的本质属性,搞不清某一特定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与具体问题、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答案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会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基本方法及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也是地理素养没有达到高考的要求所致。从教学方法来看,作为高三复习课,如果按照教材知识点和体系逐一讲解,因所学的内容以往学过,再重复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更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而,将本节涉及的主干知识整合在具有时代热点的乡土现实主题中,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针对学生的薄弱点,有目的地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选取的主题与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相符
该主题的设计涵盖本节主要教学内容的说明如下:以石斑鱼生长及其开发利用为主题,涉及福建石斑鱼自然生长的区位条件;福建最大的石斑鱼苗种繁育基地所选定的地理位置,该地的养殖业基地与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农业区位;福建最大的石斑鱼苗种繁育基地为什么选在漳州,这就是农业区位选择。养殖业基地与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则体现农业的区位因素;漳州市是福建省最大的石斑鱼苗种繁育基地与石斑鱼产地,该基地与石斑鱼产地就是农业地域。该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落实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本主题还设计了“中国石斑鱼之都”优质食材的永续利用及智慧农业等有关问题,体现绿色、和谐理念,也指出正确的劳动致富途径。综上所述,以上主题的选取体现核心素养导向,涵盖了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2.创设综合情境,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搭建平台
创设的综合情境是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材料和介质,选择恰当乡土地理的题材创设主题,能够有效的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1)创设具有能甄别学生核心素养功能的综合新情境
本试题创设的综合情境具有甄别学生核心素养功能。由于新情境取自课外,平时也没有原原本本练习过,如果只是死记硬背或机械套题很难得出完善的答案,只有具备相应素养的学生才能正确解题。本题主要从福建的石斑鱼丰富及其开发利用的现实中挖掘题材,即从福建是中国石斑鱼丰富的著名产区,漳州市已成为中国石斑鱼之都及福建省最大的石斑鱼苗种繁育基地与石斑鱼产地等事实材料中组织文字材料,结合福建省等高线地形图,创设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情境。学生只有真正理解题意,灵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获取有效信息等基本技能、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方法,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建立条件与结论的有机联系,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第1小题,一般情况下答出“福建海区珊瑚礁多,水质较好;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全年的水温均适宜”比只会罗列“福建的海洋水温高、水质好”的核心素养更高。因为前者的答案有分析,能把情境材料中的文字“珊瑚礁多”与“水质较好”形成必然联系,还能把图像中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推理,与材料中的石斑鱼生长习性结合,得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全年的水温均适宜”的答案。前者把答案的前因后果分析得比较清楚,而后者只是罗列答案,没有分析,而且水温高对石斑鱼的生长未必都是有利的。因此,问题的综合新情境创设具有能甄别学生核心素养功能。
(2)乡土情境题材能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蔡清田认为“地理核心素养具有个人和社会双重功能,是因生活情境的需要而产生的。”建构主义认为,在真实情境中、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学生自己的家乡—福建的石斑鱼作为题材,创设石斑鱼生活习性及智慧农业等阅读材料和福建地形图等文图情境。学生在其熟悉的地域探究相关的地理问题,容易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感受到家乡的石斑鱼等物产资源丰富,漳州政府为了发展其经济,制定了各种富民政策和举办各种有关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其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情境材料中可知,石斑鱼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可知水质好是石斑鱼生长的重要条件,从而推论石斑鱼在“中国石斑鱼之都”要成为永续利用的优质食材,得出保护石斑鱼的生长环境是十分重要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生在解答智慧农业等较难的问题时,可将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和学习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解决该问题中,如学生对当地常遇到的自然灾害(台风、冷冻灾害等),当地气温、降水的季变、年变的体会较深,通过问题的驱动学生容易将其感性知识经验与相应的理性知识链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同时,通过乡土题材设计的问题,促使学生将智慧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等抽象理论运用于解决问题中,还能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乡土案例模型,这样激活了学生原有储备的知识,又产生了新的知识,有利于构建灵活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又由于学生对其生活区域的石斑鱼生长的水温、水质与气候要素之间的联系、政府的政策与渔民经济收入的关系、石斑鱼天然食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开发利用石斑鱼的利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题设计的四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农业区位概念、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等基础知识运用于分析上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习方法,发展其逻辑推理、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落实人地协调观、凸显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3.问题引导思考,有助于达成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问题能驱动思维和引导情感体验、逐步落实人地协调观、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设计有助于步步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1)问题的立意基于核心素养
问题立意是落实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以下就从问题的立意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能力的考核情况看,问题(4)的智慧农业模式的设计是为了解决养殖石斑鱼过程中遇到的不利生产条件,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其立意突显了地理学科实践力的考查;问题(1)(2)要求分析福建及漳州的石斑鱼生长条件,需要学生根据图文材料中福建及漳州的地理位置及有效信息进行推理,侧重考查逻辑推理能力;问题(3)(4)的石斑鱼食材的永续利用问题和智慧农业模式设计方案,题材新,角度新颖,侧重考查创新能力;从区域认知的考查情况上看,问题(1)(2)分析福建沿海到漳州不同地域的石斑鱼生长的原因,需要学生从不同空间尺度,去认知石斑鱼生产的环境,考查的是基于区域视角和运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综合思维的考查上,试题的四个设问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角度分析石斑鱼的生长条件及其开发利用的情况,考查的是从地方视角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福建到漳州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石斑鱼的生长及其开发利用的情况,落实综合思维的时空观、辩证观和发展观;从知识的考查情况看,问题(1)(2)的设计侧重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地域的形成等知识的考核;问题(3)(4)的设计则在落实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的考核上占较大的比重,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将农业区位选择的核心知识建构成比较系统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从人地协调观的考核情况看,问题(2)的立意主要是如何充分利用位置、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政策、历史悠久等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问题(3)(4)的立意则是保护和改善石斑鱼的生长环境、是稳产和持续高产的前提,说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情况来看,问题(1)说明家乡的石斑鱼丰富,问题(2)(3)说明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开发利用“石斑鱼”致富等内容,体现家乡丰富的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积极成效,引导学生培养爱乡、爱国的积极情感及树立劳动致富观念。
(2)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步步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主题教学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形式出现,问题链的设问指向核心素养。主题教学(1)-(4)的设问是从福建的石斑鱼资源丰富的考查、到福建省最大的石斑鱼鱼苗及养殖基地(漳州小区域)的成因分析、再到中国石斑鱼之都的食材永续利用问题,最后是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农业所运用方案的设计,以上的问题链的题材陌生度逐步增大,设问的角度也越来越新,且各小题之间有较密切的逻辑联系,调用知识的综合性、运用知识的灵活度、能力层次和分析问题等基本方法的要求均在不断提高,要求学生具备的核心素养也在不断提高。该问题链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调用所学的知识层层深入地进行思考,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体现育人价值,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4.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主题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主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解决乡土地理问题中发展核心素养。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略是:首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灵活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此环节的学习主要包括:确定要学习的内容,自主控制思考问题的节奏,自己独立思考、去发现解决主题教学中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积极的情感。学生自主学习时,觉得教材所阐述的知识都懂,通过解题检测却发现自己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学生在解答第1题时,没有发现该题考查的知识就是农业区位因素等有关内容,主要的问题是学生没有灵活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有关知识;此时,教师要提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时深入思考,如可设计这样的思考题:比较地理位置、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思考这些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容易混淆的问题,抓住概念的本质,为灵活调用知识打下基础。其次,要求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本环节学生无法达成目标的障碍主要是:不知道如何将课本所学的农业区位选择的知识与本主题的问题建立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普遍存在机械套题和罗列要素的情况。如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第1小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时,无法从情境中获取和解读出石斑鱼的生长习性及其生长的水质、水温和盐度、图中的海岸线等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效信息,并将其与课本中的农业区位因素等原理有机结合,找到解答该问题的思路。即无法找到分析该问题的思路主要是从石斑鱼的生活必备条件(水质、水温和盐度和食物等)和环境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此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如何发现情境中的有效信息、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情境材料联系,找到分析问题的思路等方面的训练。最后,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素养上的薄弱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训练载体,弥补知识的不足、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发展能力等。对于本主题教学要达成的目标,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将知识增长点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基本方法迁移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中,且还要设法让学生发现和探究分析问题的思路,不能变为教师自己的灌输。通过以上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2003
[3] 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地理)[M].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