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有长
(福建省厦门一中,福建 厦门 361003)
高中地理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的策略
——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例
钟有长
(福建省厦门一中,福建 厦门 361003)
文章界定了地理案例供给侧概念、类型、结构及其优化;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例说明了两个地理案例之间结构优化的五种主要方法;从达成教学目的与遵循学生认知水平两个方面阐释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高中地理;案例供给侧结构;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流水堆积作用
自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案例教学法以来,案例教学以其良好的效果被普遍使用。从供给侧角度来看,高质量的案例供给是案例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与保障,而切实推进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更是重中之重。
1.案例供给侧类型
地理案例是指供学生学习、应试与研究的各种材料,可以是教科书的现成案例,高考真题,也可以是实证观察与观测得到的数据、图像与视频等。在学习某一地理概念与原理,过程与方法等内容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第一个案例,叫做元案例。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与探究,教师还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更多的案例。根据与元案例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这些案例分成同向型、逆向型、并列式、递进式、特殊性等不同的类型。
2.案例供给侧结构
地理案例供给侧结构是指不同形式与数量地理案例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详而言之,是指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案例的形式、案例的数量、案例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案例呈现的时间顺序等。案例供给侧结构决定了案例整体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效率与效益的高低。
3.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
参考“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地理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就是遵循最优化的思想,用排列组合的办法优化不同形式与数量的案例之间的关系,扩大有效供给与供给的效率,提高供给结构对学习者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要,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与效益。
流水堆积作用是湿润与半湿润地区最常见的外力作用。假设“流水堆积作用”的元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黄河三角洲的发育”。通过元案例的学习,学生对黄河三角洲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会有初步的认识:黄河在入海口的泥沙量大,河口潮流作用弱、搬运能力差。为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流水的堆积作用,学生还需要通过学习其它案例。下面以两个案例(实际上往往是多个)的组合来说明供给侧结构优化的方法。
1.元案例与同向型案例的组合
同向型案例是指与元案例的地理事象相同,且思维方法也相同的案例。它们的组合是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的最常用方法。如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就是“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同向型案例。
案例1: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开始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通过迁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原理,学生能够很容易得出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河流输送了大量泥沙;入海口地区地势平缓,流速减慢;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同向型案例的分析不应该只是元案例思维的机械重复,而应该是元案例的思维完善。如通过对上述两个案例的归纳,应该得出三角洲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河流因素(流量、输沙量)、海洋因素(波浪、潮汐、沿岸流)、气候、构造因素等的影响。而基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能够从“泥沙量与沉积环境”归纳出三角洲的形成,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2.元案例与逆向型案例的组合
逆向型案例是指与元案例思维方向相反的案例,也叫反向型案例。如案例2就是“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逆向型案例。
案例2:(2008年高考全国卷)读图1,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图1
正向与逆向案例的优化使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当然,不知道正向思维就谈不上逆向思维。只有掌握与正向思维的“正”,即三角洲的形成需要“泥沙量充足与沉积环境有利”的条件,才能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或是“泥沙量不足”,或是“沉积环境不利”,或是两者同时具备。通过获取与解读案例中的经纬度、等高线与河流信息,便能够得出正确的答案。
“事物的性质、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反向思考。”[2]正逆互补,相得益彰。正向与逆向案例结构的优化,要求教师常常有意识地将两个或多个对立面的案例组合在一起供给学生思考,打破单一案例造成的地理综合性思维的僵化,从而活化思维乃至激发思维的创新。
3.元案例与并列式案例的组合
并列式案例是指案例中的地理事象与元案例的地理事象存在并列关系,且其思维方向相同的案例。如冲(洪)积扇、河漫滩与三角洲三者就存在着并列关系。因此,要全面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可以提供有关河漫滩、冲(洪)积扇的案例作为“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并列案例。
案例3:(2014年高考全国1卷)阅读材料,指出乙处发育的典型河流地貌,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材料一 图2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甲、乙、丙、丁四河段均为M河一部分。
材料二 图3为M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
图2
图3
由图3中信息可知,甲河段地势陡峭,乙河段地势平缓。所以甲河段水流急,可携带砾石泥沙;河流到乙河段后,流速变缓,携带的砾石泥沙便发生堆积。所以,学生从已建构的“泥沙量充足与有利沉积环境”的流水堆积地貌的认知结构,可以得出乙处典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在甲河段,地势陡峭,流速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到乙河段,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洪)积扇。”
元案例与并列式案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类地理事象进行整体的把握。正如冲(洪)积扇、河漫滩与三角洲等,都是“河流中携带的物质在水流速度减小时堆积下来的”。但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河段,即冲(洪)积扇位于出山口,河漫滩位于河流凸岸地区,三角洲位于入海(湖)口,所以导致水流速度减小的原因也不完全相同(如入海口地区可能存在海水对河水的顶托作用),所堆积的物质也不尽相同(如冲、洪积扇中存在砾石,三角洲中只有泥沙)。所以,冲(洪)积扇、河漫滩与三角洲在分布位置、物质组成、形态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
显而易见,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将多个存在并列关系的地理事象组合成一个整体供给学生,学生学习后便能够锻炼类比推理及思维迁移的能力,收到“整体大于部分”的学习效果。
4.元案例与递进式案例的组合
如果新案例中地理事象的分析与元案例地理事象的分析存在递进关系,那么新案例就是元案例的递进式案例。递进关系既可以是在元案例地理事象基础上进一步的条件分析或原因追溯,也可以是产生影响或后果的深入推演,如案例4 就是“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元案例的递进案例。
案例4:(2015年高考全国1卷)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11题。
图4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本组试题以坐标图的形式表达了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推理可知,如果该区域的外力作用以淤积为主,近海地区海水会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距起点的距离会变大。反之,如果该区域以侵蚀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会变深,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距起点的距离会变小。读图可知,在1975年至1978年间,图中两者距离变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呈缩小的趋势。所以,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
同理,在1992年—1997年间两者之间距离持续缩小,说明海域沉积作用持续减弱。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学习可知,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泥沙量与沉积环境”的影响。因此,该剖面近岸海域要么黄河带来的泥沙量减少,要么海底侵蚀作用加强,要么两者兼而有之。而从4个选项内容可知,应是黄河带来的泥沙量减少。若该时段内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增大,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所以,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都会使泥沙堆积作用加强,故A、C、D皆错。而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小,会导致河水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
本案例的地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需要通过“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来推导出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是以沉积作用还是以侵蚀作用为主;第二,深入分析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这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对海底沉积物的影响;第三,沉积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可能原因。显而易见,“沉积或侵蚀作用的判断--沉积或侵蚀作用对沉积物的影响--沉积或侵蚀作用的可能原因”所包含的地理能力与元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形成了鲜明的递进关系。可见,递进关系案例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广博性与深刻性。
5.元案例与特殊性地理案例的组合
与元案例地理事象的特性相比,如果新案例中地理事物象的某些方面,如特点、分布、成因或影响等存在特殊之处,那么新案例就是特殊性案例。
案例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图5中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图5
在学生认知中,三角洲位置的进退是渐变的,即要么向海洋(湖泊)方向顺序推进,要么向陆地方向顺序后退。实际上,这确实可以代表三角洲位置进退的一般情况。但是,读图5可知,从湖岸向湖心心方向依次分布的是老三角洲、较老三角洲、新三角洲、较新三角洲,其中新三角洲、较新三角洲位置与学生的认知相反。即从湖岸向湖心心方向三角洲“三进一退”正是本案例的特殊之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因此,无论一般与特殊,三角洲的形成总离不开“泥沙量充足与有利的沉积环境”的基本条件,而河流搬来的泥沙量的多少与当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河流入湖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气候、径流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基于案例提供的图文材料信息,学生便能够推导出答案(略)。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要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揭示出特殊性中所包含的一般性地理原理是地理特殊性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如本案例,从整体来看,新三角洲的“后退”正是本案例的特殊之处。而从个体来看,新三角洲并没有后退,只是因为“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导致注入罗布泊的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新三角洲只能形成于目前这个位置。因此,对于新三角洲而言,“它只能推进到这个位置”便是一般性。认真读图,还会发现其它的“特殊处”:新湖岸线位置对应的是较新三角洲,较新湖岸线位置对应的是新三角洲。其实,这是因为新三角洲把较新三角洲的上部覆盖了。所以,这“特殊处”其实也不特殊。
正因如此,为了充分理解认识地理事象的本质,教师要积极用一般性与特殊性组合的方法优化案例供给结构,使案例学习者收到最大的效益。
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的原则就是元案例与新案例进行合理有效的排列组合需要考虑的原则。思考角度不同,考虑原则也就不一样,本文从达成教学目的与遵循学生认知水平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1.从实现教学目标角度优化案例供给侧结构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学目标直接左右着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
在确定了课堂教学目标后,就应该选择优化组合的案例以促成目标的达成。如为了明确流水沉积作用的概念,可以提供冲(洪)积扇、河漫滩与三角洲的并列案例供学生学习;为了明确流水堆积作用的原理与过程,可以用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河流地貌的发育”中的“用细沙、本书与白纸等模拟山前洪(冲)积扇形成的实验”案例与本文中案例3组合供给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完成4道思考题的过程中理解流水堆积的过程与原理;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了解沉积及堆积作用对河口地区等造成的影响,可以提供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的案例、本文中案例4与案例6组合供给学生学习。
案例6:据研究,阿斯旺大坝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土地肥力下降、河口海水倒灌和三角洲海岸遭受侵蚀后退、海口海域某些鱼类减少等。根据表1资料,你认为长江三峡大坝建成是否也会出现这些不利后果,并简要分析其原因。[4]
表1 阿斯旺大坝与长江三峡大坝对比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有会考与高考两大任务。高中会考是以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水平考试。而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所以,作为会考与高考备考教学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用“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元案例与同向性案例、并列式案例的组合就能达成会考的教学目标。而高考备考阶段的教学,应该多用递进式案例、逆向式案例、特殊性案例与元案例组合进行供给侧结构优化,才能实现“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方法,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要求,达成教学目标。
就是同一种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方法,对于会考与高考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只要用冲(洪)积扇、河漫滩与三角洲的案例并列组合供给学生,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知识,就能够达到会考教学目标。而作为高考备考教学,则可以在并列案例中适当体现递进,把流水堆积作用案例与风力、波浪及冰川堆积作用案例进行并列供给,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掌握外力堆积作用的“分选作用”的内容。
2.从遵循学生认知水平角度优化案例供给侧结构
遵循最优化的思想,基于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优化案例供给侧结构,即把元案例与同向型、逆向型、并列式、递进式、特殊性等案例中的两个或多个进行排列组合。这种基于知识内在逻辑的案例结构优化能够近乎完美,是“最好”的,然而它们往往偏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只有遵循学生认知水平优化案例供给侧结构,才能在知识“内在结构”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找到平衡点,从而提高供给侧结构对学习者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要。
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要考虑学习者的生活经历与常识现状及空间想象与推理能力。由于许多学生对“流水堆积作用”所涉及的概念、原理等,感觉无从下手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提供形象的案例,如河流凹凸岸、湖岸线、冲(洪)积扇、河漫滩与三角洲的卫星图象或景观图,也可以提供“说话长江”影视作品的片段、教师自己拍摄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视频等与本文中的相关案例进行组合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锻炼地理的形象与抽象能力,掌握相关知识。
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还要考虑班级之间的整体差异及同一班级内部的学生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诠释地理概念与原理等的案例供给课堂教学。而在作业案例结构优化时,可以考虑布置分层作业,即在程度好的班级更多的体现逆向型、递进式、特殊性的案例组合,收到“和而不同”的作业效果;如果不能分层布置作业,则要体现案例供给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案例进行学习与研究。“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最适合的案例组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学习者的需要。
[1] 徐岚.“供给侧改革”已成财经热词[DB/OL]. http∶//news.163.com/15/1207/02/ BA6U5NUH00014 Q4P.html,2015-12-07.
[2]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 科学思维常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 生活与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4] 高中学业基础会考纲要编写组.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地理纲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一语贯之,“元亨利贞”是案例供给侧结构优化的最高策略。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研究的地理内容,作为提供给学生的元案例要典型,通过元案例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与元案例组合的新案例要亨通,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学习结构优化的案例,学生能够得“利”且“贞”,即取得好的学习效益, 并掌握正确的知识与技能、正确过程与方法、科学的综合分析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注:本文是201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实证资源下高中地理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14-042)的成果之一。
图4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此题以一位游客穿越热带雨林为背景,亲身感受大自然隐藏的地理规律与奥妙,通过材料分析,图示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温高,降水多,两岸植被繁茂,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同时又地处亚马孙平原地区,多沼泽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易沉积,所以分析得出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教师运用各类型试题紧密联系生活,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高等院校提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储备行之有效的地理素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平时课堂和讲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人地协调观引领学生感悟可持续发展内涵,综合思维开拓学生地理能力与视野,区域认知领略世界的变迁与发展,地理实践力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风采,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基本项目:2014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实征资源下高中地理探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MJYKT2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