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旭,陈守则
(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韩 旭,陈守则
(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广泛存在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竞争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而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组织形式而备受关注。本文从产业集群的分工理论、创新理论、集聚理论三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综合评述,希望对产业界提高对产业集群的认识及理论界进一步深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有一点借鉴作用。
产业集群;分工;创新;集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形式,产业集群是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组织形式,因而成为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研究热点之一。
产业集群是一个在学术界广泛引用的概念,然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基于各自的学科角度有不同的命名和概念界定。
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他认为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殊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略团、职业培训提供者、技术标准机构等。很多集群还包括商会和涵盖集群成员的其他集团组织。马歇尔认为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能够有利于相互之间开展分工与合作,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从而使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外部的合作而获得规模经济。熊彼特对产业集群的观点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为开展创新提供了外在的动力,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有经验的消费者等集聚在一起,为企业创新提供所需要的良好环境条件,有利于专门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台湾学者吴思华认为,产业集群是一些独立自主并且相互依赖的成员组合,他们之间资源共享且分工明确,具有长期稳定的非合约合作关系。
1、国外研究现状
色诺芬在《居鲁士的教育》中阐述了其分工的思想,他认为,分工是有利于提高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并且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威廉配第在其著作《政治算数》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的政治算数》中阐述了他对分工思想的观点,他对分工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深入阐述了用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思想以及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
后来杨格(Allen Young)发展了亚当斯密的以上理论,他重视分工、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关系,把亚当斯密理论发展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揭示了经济发展过程的自我增强机制,从这一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产业集聚的看法。马克斯则从协作的角度论述了经济组织和分工的关系,认为协作不仅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创造了新的生产力。
2、国内研究现状
闫彦明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发挥着一脉相承的作用,只有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动下,产业集群才能进行持续的发展和演化,从而有效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魏剑锋认为,集群是一种典型的集地理区域分工与产业分工于一体的现象。集群企业地理空间上的接近、共同和相似的技术需求、社会资本的存在、企业员工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促成了企业之间密切的协作关系,协作不仅克服了分工与交易二者之间的矛盾,而且产生集体力和社会生产力。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论述可以发现,专业化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生产力,大量的商务会议专门集中在一起,使全区实现生产规模的提升,因此,产业集群已经创建了一个强大的需求市场空间,精细分工了劳动力,产品和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提升,潜在需求也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由于技术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这个过程越来越高度专业化,它不仅提供了专门的生产企业,同时也实现规模生产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的形成,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生产效率。
1、国外研究现状
熊彼特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创新依赖于产业集聚,创新需要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不能脱离企业单独存在,需要企业集聚才能实现。
Marshall认为,创新环境是“孕育创新过程的区域组织”。创新环境不仅指本地化的网络结构,而且指将外部的学习和企业内部的创新相结合。主体降低物质资源和非本地网络硬件资源,或者经营策略和创新组织的发展,都能够为集群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促使其良性发展。
Satmer研究发现,区域合作可以作为区域创新的一种独特能力表现形式,而知识要素和技术的集群环境成为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2、国内研究现状
创新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也更加深切地关注地方制度。知识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按照属性,知识可以划分为编码化知识和隐含经验类知识。在朱英明看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是因为产业集群具备创新优势才得以不断涌现和发展的。戴卫明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产业集群的创新性表现为以数学的方式构建模型,从而揭示产业的聚集倾向,进而解释了在区域效应低的地方依然会产生产业集聚效应的原因。姜彩楼、徐康宁界定了创新集群的内涵,认为大多数具有经济用途的知识都具有隐性的特征,形成的路径是自下而上的。
根据以上国内外学者从创新层面对产业集群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节省产业成本、推进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地方一旦将某一产业培育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它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垂直和协作关系的企业前来投资配套与服务,由此带来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更快地发展。
1、国外研究现状
韦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的概念,在注意到制造业规模庞大的迁移时,韦伯试图回答影响工厂进行区位迁移的因素是什么。在其《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划分为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
克鲁格曼认为地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获得的中间产品以及可以获得的技术和信息是产业集聚才可以获得的利益。
胡佛(Hoover)把韦伯的集聚经济区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将产业集聚看作是具有“集聚体”规模效益的企业群体,从企业定位选择等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一些研究。胡佛的“地方化经济”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内涵上有些相似,都部分地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内在机制。
Chinitz认为,市场结构是影响集聚经济的关键因素,并分析了企业与产业组织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路径的。产业结构影响学习、创新和企业家集体,这为小企业富集的地区能够超越单一产业的地区提供了可能性。这表明他的观点与传统的集聚经济观点有所不同。
2、国内研究现状
王缉慈最先研究了北京市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态势,是从实证的角度探索集群理论的本地化的第一人。盖文启对北京市中关村集聚网络进行了系统分析。陈守则的《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一书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地调查与文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外部条件、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是系统研究地方产业群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
符正平从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供给条件、需求条件、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梁琦提出了影响产业集聚的三个层面的因素:基本因素,如,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马歇尔的外在性;市场因素,如,地方需求、产品差异化、市场关联和贸易成本;知识溢出和产业区位生命周期。
刘军国认为产业集聚是报酬递增的加速器,集聚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的协作,从而提高收益,深化分工,使得集群不断地自我完善机制的机制得以形成。这种合作包括增加产量的理论体系构建收益递增的微观机理模型。
总而言之,产业集群中的集聚经济主要是由外在因素所组成。即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提高(或降低)其经济效益。在一般情况下,当企业在地理上彼此接近时,会给企业和居民带来外在利益,即集聚经济效益。城市具有明显的集聚经济效益,正是它促使企业向城市集聚,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变成拥有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地区。世界上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平均的工业产值、国民收入等,一般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结以上学者们研究的观点可以发现,其研究的主要是产业集群的集聚经济,创新系统和产业竞争力方面相关理论,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群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并在不同层面对集群进行了分析并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中,分工思想对产业集群理论有着重大的贡献作用。从柏拉图到色洛芬他们的分工思想主要围绕劳动率的提高和市场规模这两个方面,在当时来说他们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久远和深刻的。正是由于不同的分工,造成了不同的产业所具有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不同的,这也就为后来的产业集群研究提供了思想背景。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限制,他们的思想不够系统,未能找出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的本质原因。创新集聚理论,强调的是相关产业集聚有助于创新,而创新又会推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发展,二者是彼此相关、相互联动的关系,在产业集群内部要注重加强合作和交流,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一个适宜的环境。由于我国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比较晚,绝大部分理论都是在研究国外的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产生得到的理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把引进和研究的产业集群理论与我们的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为完善国内的产业集群理论做出贡献。
[1] 王欢.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廊坊市产业集群.2008年市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延伸国内学术会议,2008,(8).
[2] 刘明宇.互联网创新节目形态与商业模式研究.基于知识共享的产业链整合理论研究,复旦大学,2006.
[3] 陈守则,徐俊昌.促进吉林省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