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志
【摘要】 目的 探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方法 130例早产儿、根据是否耐受喂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观察组为喂养不耐受患儿, 对照组为非喂养不耐受患儿。本次主要研究患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宫内窘迫等因素与喂养不耐受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和较多因素有关联, 早喂养、提高婴儿体重以及胎龄以及减少婴儿缺氧窒息的几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几率。
【关键词】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高危因素;探讨;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0.196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新生儿喂养困难, 属于新生儿这一阶段出现胃肠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出现喂养困难的一种症候群[1]。早产儿的黏膜屏障功能并未发育完全、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以及胃肠道运动能力相对较差, 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 呕吐、胃部残留奶量过多以及腹胀等, 这些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到婴儿对热卡的吸收, 从而导致婴儿的健康恢复延迟、体质不增加、身体发育相对落后以及存活率大幅度降低等[2]。近年来,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对于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成为临床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 本院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与措施展开相应的医学研究, 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医学研究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早产儿, 根据是否耐受喂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3]:喂奶之后新生儿出现食管返流并且呕吐频率高(>3次/d);母乳量呈减少趋势(>3 d);新生儿体内有奶块, 并且在其大便的隐血测试中显阳性;24 h时之内, 新生儿胃内残留的母乳量超过进食奶量的1/4;出现腹胀情况, 并且24 h之内新生儿的腹部增加1.5 cm且伴有肠型;身体质量不增加(出生10 d之后每天增长<15 g)。观察组为喂养不耐受患儿, 对照组为非喂养不耐受患儿。对照组中有男33例, 女32例, 胎龄26~37周, 平均胎龄为(31.52±1.58)周;
出生体重1120~2440 g, 平均体重为(1780.02±148.91)g。观察组中男34例, 女31例, 胎龄27~38周, 平均胎龄为(31.69±1.6)1周;出生体重为1125~2450 g, 平均体重为(1783.24±139.34)g。两组患儿性别以及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于孕周<32周以及体重>1.5 kg, 并且对于吸允能力较差或没有吸允能力的早产儿需要应用鼻导管来对其进行喂养。对于孕周≥32周, 体重>1.5 kg, 以及吸允能力较强的早产儿可经口来进行母乳喂养。对于没有母乳者, 需要应用橡胶奶头并且采用相应的吸允培养。在本次的医学研究过程中, 对早产儿进行适当保暖、监护、氧疗以及做好并发症的发育措施等。
1. 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是对患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等因素与喂养不耐受之间的关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除性别之外, 观察组早产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并未完全发育, 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此类疾病, 该疾病会对早产儿的胃肠道产生较大的影响, 从而导致早产儿无法吸收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对于早产儿的宫外发育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而加长其住院的时间以及加重原发病, 甚至是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4]。早产儿在早期禁食,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早产儿肠黏膜发生萎缩, 患上坏死性小肠炎以及败血症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导致早产儿的胃肠激素活性以及乳糖酶下降, 会对胃肠道功能结构的常规工作以及其完整性, 使得其吸收的营养量下降。人体胃的化学消化以及机械消化会跟随婴儿胎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胎龄越长能够使得胃发育得更成熟。一般情况下, 胎龄在30周以前, 其空肠吸收功能较乱, 在34周出现移动性机电复合波之后, 婴儿的空肠以及十二指肠的收缩功能才能够发育协调, 才能够出现正常规律的蠕动, 从而将研磨过的食物送到小肠尾部[5]。除此之外, 对婴儿使用氨基酸等, 也会有可能出现喂养不耐受疾病。在发现婴儿出现会导致喂养不耐受性因素时, 医护人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刺激婴儿胃肠道对食物的反应, 帮助婴儿的胃肠功能加快成熟, 让其能够更好地对食物进行吸收以及利用, 让婴儿能够健康成长[6, 7]。通过本院本次的医学研究结果数据可知, 除性别之外, 观察组早产儿的胎龄、喂养时间、出生体重以及有无窒息史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和较多因素有关联, 早喂养、提高婴儿体重以及胎龄以及减少婴儿缺氧窒息的几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的几率, 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庭霜.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讨.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19):4528-4529.
[2] 黄绮文, 熊佳华, 陈少藩.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12):31-34.
[3] 王玉英.早产儿母乳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 31(9):65-66.
[4] 周金花.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当代护士, 2015(5):70-71.
[5] 卢琼芳, 戴月映, 陈伟贤, 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9):60-61.
[6] 赵小朋, 宋燕燕, 李坚, 等.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 广州医药, 2009, 40(4):31-33.
[7] 余章斌, 韩树萍, 陈玉林, 等. 我国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 25(6):346-350.
[收稿日期: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