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红
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几点思考
◎文/李瑞红
摘要:国务院于2016年1月6日正式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惠及广大城乡居民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商业银行要以“三农”、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等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惠及广大城乡居民。本文简要论述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强化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问题;建议
普惠金融概念形成后,国际上逐渐从一种理念上升为被广泛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普惠金融联盟(AFI)、普惠金融专家组(FIEG)、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等普惠金融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出台了推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框架和行动规划。其中,二十国集团(G20)将“构建金融‘一揽子’框架”作为九项行动准则之一,强调要参考国际标准和国内相关领域立法,制定发布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许多国家也纷纷确立各自的普惠金融发展目标,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实践。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目前已有56个国家作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承诺,21个国家已制定并启动国家普惠金融规划或战略,22个国家正在制定国家普惠金融规划或战略。关于规划期限,多数国家普惠金融战略的期限是4-6年。关于目标设定,多数国家将以下内容设定为普惠金融发展主要目标:所有个人和企业能够公平地获取和使用一系列优质金融服务,包括支付、储蓄、信贷及保险(个别国家包括养老金和住房金融产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并且围绕这几项目标安排相关行动计划。
具体措施方面,印度通过银行网点、代理机构、业务联络员,肯尼亚借助手机银行,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创新推广相互监督、市场定价、灵活还款的小额信贷模式,提高信贷获得率;马来西亚、日本等国重点发展了政府主导的各类担保机制,缓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俄罗斯制定了“金融扫盲5年计划”、英国启动了“普惠金融计划”,推动金融扫盲,普及金融知识。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积极稳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普惠金融服务能够促进健康发展
一是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思路,扩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风险管理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体系运行风险,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二是有利于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使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小微企业、“三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经济结构性调整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宏观调控有效性,顺应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三是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推动现代金融服务向弱势地区、行业和群体拓展,为社会各阶层享受现代金融服务提供机会和途径,促进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普惠金融服务能够维护长远利益
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弱势群体,有助于调整银行与消费者、政府、企业、城乡居民等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银行,从而树立可信赖的金融企业形象,提高金融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维护商业银行长远利益。商业银行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必须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为前提,开展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行为对其不仅只是付出,同时也是一种收获,从而达到商业银行长久稳定成长与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普惠金融服务能够创造良好环境
商业银行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组成,商业银行追求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非短期盈利。商业银行面向千家万户,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是连接社会经济发展与老百姓私人资产不断累积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纽带,这种独特的社会性决定其经营原则除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外,必须面对社会,服务民众,此外,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银行与企业、客户之间诚信友善,进而为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普惠金融服务能够发挥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不仅是技术、产品质量和价格的竞争,更是社会责任意识的竞争。商业银行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是机构价值观和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只有取得社会公信力,才能受到市场青睐,才能提升机构形象,构建良好的品牌和信誉优势,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应在经营活动中对国家、社会、企业、员工、消费者、股东等多方负责,不断增强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意识,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确立其竞争优势。
(一)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然而目前能够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主要还是商业性机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但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普遍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无法实现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现阶段商业银行还难以在维持盈利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间取得平衡,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在积极性不足,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者缺乏金融知识,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规划》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以中低收入居民为代表的大量金融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性,金融需求长尾化趋势明显,然而大量金融消费者往往因为金融专业知识不足,普遍缺乏投资技能和金融风险意识,承受着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因法律意识和契约精神缺失引起的金融纠纷和投诉也比比皆是。
(三)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呈现出“质量提升、均衡性下降”的特点,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源集中度较高,金融资源集持续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和大型企业集中的特征明显,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等获得全面金融服务的难度较大。有些地区、领域存在过度竞争,有些则金融服务不足甚至空白。同时,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仍有待提升。以银行卡为例,我国银行卡虽然开卡率高,但是“睡眠卡”、“僵尸卡”多,给银行系统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一些过剩产能、低效率企业占用大量金融资源,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不科学,制约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
(四)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三农”、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等。薄弱领域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是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痼疾。从成因上看,这既是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财务和信用信息不足、抵(质)押物缺乏等客观因素在风险溢价上的反映,又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技术限制、融资配套环境、宏观经济运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三农”、小微企业、和特殊群体等薄弱领域的贷款需求难以被充分满足,融资链条过长,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在“普”和“惠”两方面都折射出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短板,进一步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五)新型金融组织不规范,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近年来,我国新型金融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金融、P2P、小贷公司等快速发展。P2P、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生来就有创新的基因,一定程度上为那些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较难获得支持的特殊群体打开了新的融资渠道,但很多仍处于良莠不齐、野蛮生长的阶段,若不规范发展,可能会对经济金融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制约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此外,传统金融机构的成就和经验也制约了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对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
(一)积极稳妥推进《规划》实施
《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商业银行要落实好,真正让广大金融消费者得到实惠。一是地方政府要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地规划并推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根据《规划》的要求,结合当地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需求,做好推动当地普惠金融发展的规划,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时间表,全面推进,重点突出,抓紧推动《规划》落地。二是监管部门要建立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人员保障和协调沟通,继续做好顶层设计,制订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部门合力;积极推动各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特点,将《规划》有关内容和要求纳入自身战略规划,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做好普惠金融供给,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金融服务水平。要意识到普惠金融业务不仅是社会责任,还能带动其他业务发展。同时监管部门要推动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同配合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各项措施。督促商业银行有效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明显增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二)支持“三农”与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和“三农”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也是薄弱领域。加强对这两类群体的金融服务,关键在于保障信贷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战略定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三农”、服务小微企业,确保信贷投放不减量、不掉队。一是保证农村地区充分的金融服务。大中型商业银行在保持现有县域机构网点稳定的同时,不断增加县域网点,有效弥补金融服务空白,增强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进一步以发起人身份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工作,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此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和自身效益的同时,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发扬过去农村信用社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要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优质服务,扶持生产、促进增收,真正担负起改变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现状的重任。二是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众多的小微企业来说,信贷仍是最常用的融资渠道和最熟悉的融资技术,对信贷的依赖性强。如何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中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是应对我国经济持续下行良策。商业银行要注重信息系统建设和网络技术运用,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信息采集方式,提高服务精准度;要积极践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研究发展适应“双创”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切实落实国务院、监管部门关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费让利的系列要求,多方式、多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严禁违规额外收费;要认真落实银监会继续深化六项机制建设,进一步落实“四单”原则,转变理念、完善机制、创新产品,努力实现确保贷款增速、户数和申贷获得率“三个不低于”,按照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目标,年初单列全年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不得挤占、挪用,对于市场前景较好、但暂时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可通过信贷展期、借新还旧等贷款重组措施,缓解企业债务压力,不能一刀切,简单压贷、抽贷、断贷,实现银行与企业共赢。
(三)创造普惠金融服务的良好环境
一是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发展普惠金融基本制度,研究论证相关综合性法律制度、各类新型机构和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法律规范,健全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要发挥监管、财政、税收等政策引导作用,积极运用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实行金融监管差异化激励机制,推进落实有关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不良容忍度的监管要求,落实相关税收扶持政策,并鼓励地方财政通过贴息、补贴、奖励等政策措施,激励和引导各类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和网点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或其他专业化支付清算系统,鼓励商业银行代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支付结算业务;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加快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档案平台,积极培育从事小微企业和农民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建立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和评估考核体系,掌握各地区、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状况,从区域和机构两个维度,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三是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广泛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有效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培育公众金融风险意识,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加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检查,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强化普惠金融宣传。建立普惠金融发展信息公开机制。四是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广小额贷款、小额人身保险等创新产品,提升科技运用水平,鼓励商业银行成立互联网金融专营事业部或独立法人机构,发挥互联网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有益作用。
(四)扎实做好城乡金融服务
发展普惠金融重在改善广大农村、社区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在农村,重点是推动基础服务进一步向村一级延伸,对不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条件的乡镇和人口密集的行政村,采取定时定点服务、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形式,提供简易便民金融服务。鼓励农发行、农行、邮储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业务,提升支农服务水平,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重点,找准自身定位,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填补金融服务的短板,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此外,加大金融精准扶贫脱贫力度。要认真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商业银行要切实履行扶贫开发社会责任,有效发挥金融加速脱贫功能和作用,助力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在城市,重点是加强社区金融服务,科学设立社区支行,通过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对年迈老人、重危病人、存在特殊困难的人等特殊群体,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特事特办,实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城乡居民最基本的存取款服务需求。
(五)积极发挥新型机构的作用
积极发挥融资担保、小贷、网贷等新型机构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融资担保方面,建议尽快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公司,加快发展主要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服务的新型融资担保行业。商业银行要在与各地再担保机构达成的合作框架下,对合作的融资担保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风险分担、不收或少收保证金、提高放大倍数、控制贷款利率上浮幅度等优惠条件。小贷公司要找准与银行机构等错位经营的定位,协同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作用,并坚决守好“严禁非法集资及非法吸存、严禁高利放贷、严禁暴力收贷”三条红线。网贷机构要坚持信息中介平台属性,依法合规经营。要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不得非法集资。新型机构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和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打击和取缔线上线下那些假借“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共同为发展普惠金融创造更好的环境。
(六)做好文明服务工作
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应采取多种形式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使社会公众提高对现代金融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其全面、准确地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改革措施,适时提示潜在的行业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等,金融从业人员应主动向金融消费者讲授金融知识,提出正确的建议,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做好文明服务工作,高度重视金融服务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培植客户至上理念,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推行人性化服务,如设大堂经理引导客户和进行友情提示。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网点经营现状、客户结构、运营潜力等因素,制定可操作的工作方案,使柜台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合理。充分利用现有营业场所空间,开放更多的营业窗口,午休、公休日、节假日少减营业窗口。要根据零售业务不断发展的特点,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优化网点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采取税收的优惠,财政贴息,财政的补助等多种手段,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普惠金融体系;二是制定差别化的监管政策,提供普惠金融的机构具有种类多,差异大,风险高,引领能力弱的特点。适当的放宽服务对象的担保要求和担保的范围,积极推动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会员制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充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杠杆作用。此外,完善农村动产和不动产抵押登记机制,加强对农村担保抵押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农村担保业务的稳健发展;三是完善农业的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的小额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的保险范围,为小微企业、涉农企业以及农户提供风险的管理工具;四是适当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通过一定的比例补贴,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到贫困地区,边远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八)增强金融消费者对银行业的信心
一是监管部门推动商业银行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与金融普惠性同步发展,应尽快制定基于“新消法”的消费者金融权益保护细则,将交易规范格式化,推行不同行业金融产品交易的规范化流程和具体要求,增加法规可操作性。此外,通过建立金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金融权益。二是商业银行加强正面引导和释疑解惑,集中宣传近年银行业改革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增加金融消费者对银行业的了解和信心。三是大力普及现代金融知识,强化金融知识普及,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引导消费者识别金融产品设计、销售等环节的金融风险,及时掌握产品变化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短信等渠道,深入开展金融宣传教育活动,主动做好宣传讲解,不断提高消费者的金融意识,引导金融消费者有效利用各类金融资源,理智消费,合法投资。四是商业银行与金融消费者的业务往来应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在业务营销过程中开展客户适合度评估,加强金融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畅通投诉渠道,妥善解决客户投诉。加强内部管理,认真纠正金融服务中附加条件和收费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学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N].新京报,2014-01-10.
[2]潘功胜.关于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几点思考[Z].中国金融信息网,2015-10-27.
[3]吕家进.发展普惠金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责任[Z].新华网,2014-07-14.
[4]许权胜.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亟待加强[J].农村金融时报,2013-11-07.
[5]段续.乔金融消费侵权屡见不鲜,权益保护亟需引起重视[Z].新华网,2014-03-14.
责任编辑:张丽恒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255-(2016)04-0041-05
作者简介:李瑞红(1966—),中国人民银行阳泉市中心支行。邮编:0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