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鹏 林 敏
(浙江瑞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200)
论大数据时代下审计的机遇与挑战
吴鹏林敏
(浙江瑞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200)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大数据的时代已然悄然而至。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审计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时代给审计行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挑战。由于我国审计行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针对大数据时代给银行审计带来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一些有利于大数据技术更好的在银行审计业务中应用的建议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
大数据时代;银行审计;机遇
大数据不是指数据范围的大小,而是一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数据是一种通过对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从中提取能够为企业所用的各种信息资料的技术手段。目前,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购物平台也越来越多,网络数据的总量不断的扩大,企业可以通过网络采集到各种相关数据,这就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加快了各个行业对大数据的进一步应用。大数据主要把数据分为三类:感知数据、交互数据与交易数据。感知数据是从互联网系统中取得的数据;交互数据是通过社交网站中取得的数据;交易数据是通过数据库储存起来的数据。
(一)大数据能够有效促进银行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
目前,银行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大多采用抽样审计的审计方法,在保证可控风险的范围内进行抽样审计。审计抽样是指从总体的数据库中随机的抽取出一定数量的数据,根据样本数据反映的信息,通过局部数据反映的信息来推断整体数据中存在的信息。审计人员之所以采取抽样审计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审计人员很难收集到所有与银行业务相关的数据,想要最大限度的收集 审计数据,审计人员即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保证其数据的全面性、完整性。其次,审计人员对银行总体数据信息进行审计需要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太大,银行本身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般不会采用。抽样审计由于抽取样本数量有限,审计人员很难把银行内部所有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审计出来,这就增加了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错报率。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抽样审计的审计模式,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对银行内部所有相关数据的审计。大数据技术提高了总体审计的可行性,帮助审计人员建立总体审计思维,有效促进总体审计模型的应用。
(二)大数据能够有效提高银行审计效率,提高审计的灵活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审计对于审计地点和审计时间的固有限制,审计人员不用在指定的审计地点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随时随地的审计银行的相关数据。目前,银行的审计业务主要集中于银行总部,主要是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开展审计业务,有效降低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如果把审计业务开展到分支银行,审计人员的交通费用将成为一项很大的审计成本支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可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支行都同时开展审计业务,银行的审计人员只要通过大数据就能有效的获得审计数据,对各个支行开始进行审计业务。节省了大量的审计成本,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效率。针对于审计时间,目前我国各大银行的审计业务主要集中在年末,审计人员平时的工作比较清闲,到了年末业务量突然增加,一方面审计人员很可能忙不过来,另一方面审计业务的激增很可能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漏洞,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利用大数据技术,银行的审计人员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审计,不至于到了年底业务量积压到一起,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三)大数据能够进一步扩大审计范围
一直以来,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主要集中在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往来账项以及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账项之间的审计。审计的范围主要围绕着银行日常经营情况展开。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的范围得到了进一的扩展,审计人员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得更多的关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准确的判断,提供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前,很多的银行把非现场审计的方法纳入到了银行审计工作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银行数据库中的数据展开审计,不但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的电子化,还为银行扩大审计范围、细化审计业务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一)提高了对审计人员保密性职业道德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审计数据的安全性形成了一定的威胁。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传播的速度非常快,数据传播的手段也非常的隐蔽,被审计单位及相关的部门很难发现审计人员是否遵循了保密性的职业道德要求。大数据技术能够把单一的、价值量不高的信息有效的整合,使其价值成倍的扩大,审计人员自身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一些信息的利用价值,无意中就泄露出去了,不法分子利用微小的信息量,把这一信息和其它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就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影响了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违反了审计人员保密性的职业道德要求。尤其是银行审计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对审计人员保密性的要求更高,因此,很多银行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出于信息安全性的考虑依然沿用传统的审计模式。
(二)缺乏简单易行的数据库平台
大数据是一个新兴领域,它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非常的多,想要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审计行业服务,就必须不断的降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难度,让每一个普通的审计人员都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审计工作服务。目前,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并不是非常的成熟,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对审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少有审计人员能够达到其要求,审计人员一般都专攻自身的专业素质,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缺乏时间与精力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就影响了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大数据的运行缺乏一个简单易行的数据库平台,想要大数据真正的应用于审计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让任何一个普通的审计人员都能操作和使用的数据库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范围。
(三)对大数据技术的利用能力不足
大数据技术虽然对审计工作的开展非常有利,但是由于目前大数据技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审计人员对于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审计工作带来的作用的认识还很不到位,很多的审计专家都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将会给审计行业带来怎样的改变。银行的审计人员意识上的不足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审计中的进一步应用,审计人员不重视对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属于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新兴技术,很少有人能真正的熟练的运用这项技术,在审计行业中也很少有人能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这就严重阻碍了大数据技术在审计行业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
(一)建立健全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大数据技术是现代社会的新兴技术,我国的法律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仅仅依靠职业道德很难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起到限制作用。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大数据时代审计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严格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保护银行及其它被审计单位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尤其对于审计人员的保密性要进行严格要求,杜绝审计人员通过任何方式对银行及其它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泄密。通过法律的形式提升审计人员的保密性,不允许审计人员以任何一种形式泄露审计单位的信息,有效防止审计人员泄露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却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的信息,损害银行及其它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
(二)加强对审计分析模型与审计软件的开发
普通的审计人员不能把大数据技术熟练的应用到审计工作中来,这使得大数据技术不能充分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行业的需求不断的加大对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开发与应用。对于银行来说,应该加强对分析模型的的开发与应用,研发简单易操作的审计软件,让每个审计人员都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有效的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把审计数据的分析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查询型分析、挖掘型分析和多维分析等等。建立与之配套的审计软件,建立简单易行的操作平台,让审计人员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更加的方便、快捷。利用大数进行审计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解决审计问题时,需要多种类型的高端人才,普通审计人员很难达到这种水平,审计模型和审计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让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更强,利用审计模型和审计软件普通的审计人员都能充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审计的工作效率。
(三) 提高对大数据认识与利用的能力
大数据技术尚属于新兴技术,能够真正运用这一技术的人才很少,再加上我国的审计业务起步相对较晚,银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我国的银行审计人员对于大数据技术缺乏一定的认知,他们习惯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大数据技术在审计行业的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我国的银行审计人员应该不断加大对大数据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积极的学习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信息化时代,数据量大且大多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银行审计人员必须要提高对大数据的认识与利用能力,才能更顺利的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组织应该不断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培养,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人员对大数据的认识与利用能力。
总之,大数据技术促进了总体审计模式以及审计成果的进一步应用,有效的提高了银行审计的工作效率,为银行审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银行审计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自身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水平,让大数据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审计行业。
[1] 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01):111-117.
[2] 许金叶,许琳.大数据审计:物联网建设的制度保障[J].会计之友,2013( 33):118-121.
[3] 王帆,聂曼曼.互联网云审计系统运行机理与评价体系[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7).
[4] 刘念祖等.新时期信息系统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3 (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