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锋,廉俊霞
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实证研究综述
孟德锋,廉俊霞
强调农户参与、建立用水协会已经成为我国灌溉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文献研究在灌溉系统的公共物品属性和公共池塘资源属性两种观点下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实证分析,而且多数文献证实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有积极影响,其反贫困作用较为突出。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改进计量分析方法,加强数据整理,分析不同层次上农户参与机制,探讨农户参与行为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途径,以及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之间产量、种植结构之间由农户参与行为带来的差异。
参与式灌溉管理;农户参与行为;灌溉绩效;反贫困
农用水资源短缺局面不断加重,人们试图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来保持和提高农用水资源的农业产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进行灌溉管理的分权改革,将小型农田灌溉系统管理维护的职责从政府转移到农户自愿组建的农民用水者协会,被称为灌溉管理转权或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从政府的角度看,在气候变化引起的洪灾和旱灾发生可能性加大的背景下,通过灌溉管理分权,以较低的成本持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设施运行维护水平是政府支持分权改革的动力之一,但政府分权的主要动力还在于摆脱灌溉系统投资和维护的财政支出压力;对农户而言,农户希望通过分权改革获得水资源分配的权利和灌溉管理的自主决策权,以便更加及时、有效地安排灌溉系统的维护任务,满足自身的灌溉需求。因此,理论上政府和农户在改善灌溉系统的投入和管理维护的动因上趋于一致,而且具有灌溉需求的农户会比政府机构更有动力使灌溉水资源管理更有效率和可持续性(刘静等,2008)。
在实践中,这种灌溉管理的分权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灌溉绩效改善的可持续性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户的参与行为。因此,研究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内在规律,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户实际利益变化,显得十分必要。在这一视角下,许多经济学家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由此带来的灌溉绩效和农业生产绩效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
对灌溉系统的性质,文献中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上认为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的观点,另一种是以奥斯特洛姆为代表的,把灌溉系统看成是公共池塘资源的观点。依据这一理论基础的不同,在分析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上,两种观点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别。
(一)基于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的假定条件
韩洪云、赵连阁(2002)认为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由灌区资产专用性和灌区服务的自然垄断特性产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灌区服务供给的农户合作行为博弈模型。该模型中,灌区内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人,和其他农户合作的前提都是在给定其他农户灌区管理服务供给选择的情况下,在给定的农业收入预算内,农户选择灌溉系统这种公共物品自愿供给的价格和数量,以便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函数。这一框架下,影响农户合作行为的内生因素是农户农业收入水平和所在地理位置,外生因素是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公共物品价格。
基于该农户合作行为博弈模型,孔祥智、史冰清(2008)进一步实证分析了广西省农户参加用水者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他们认为灌区农业收入水平的两个代理变量——农户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可灌溉耕地面积,以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消费的相对重要性的代理变量——农业支出占每年总支出的比例,都和农户的参与合作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而公共物品价格的代理变量——耕地面积,和影响公共物品价格的社会资本变量,则和农户的参与合作意愿呈负相关关系。
张宁等(2006)也假定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决策的依据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带来的效用最大化。他们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分析了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农户周围人参与管理比例,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而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力比重和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则和农户参与意愿负相关。
(二)基于灌溉系统是公共池塘资源的假定条件
奥斯特洛姆认为灌溉系统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其低排他性和高竞争性有别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开创了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组织和治理的理论,并进一步形成了制度分析与发展理论(奥斯特洛姆等,2011)。该理论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视为一个集体行动的行动情境,受外部三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特征、社群特征和制度安排等因素。这三种因素影响了行动情境结构,即不同参与者的成本收益对比,从而影响了农户的参与行为决策。灌溉系统的自然特征包括灌溉系统的规模和水文边界、灌溉用水的可获性和灌溉设施的类型和数量等;社群特征包括农户团体的规模、同质性、农户的组织化程度、社区的开放性和稳定性、社会资本、领导人的能力和作用等;制度安排包括相应的公共管制、市场安排、灌溉管理组织所处的经济环境条件等,如外部权威的干预或命令、同一地区灌溉农业的历史或已经组建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数量和比例等(奥斯特洛姆等,2011;Fujiieetal.,2005;Bandyopadhyay etal.,2007)。
基于这一理论,张兵等(2009)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分析了研究农户参与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灌溉系统的自然特征因素中,灌溉系统配套完好率与农户的参与意愿负相关;社群特征因素中,户主文化程度、户主对参与式灌溉管理的认知程度、非农劳动力占家庭劳动力比例,以及社会资本的代理变量——家有村干部,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而社会资本的另一个代理变量——农村人情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重,则和农户参与意愿负相关;制度安排因素中,政府支持变量与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黄玉婷等(2013)通过对江西省5个粮食主产县的农户调查分析,证明灌溉系统的自然特征中,农田完整率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而水田种植作物的选择则负向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社群特征中,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正相关;制度安排中,用水协会成立时间、用水协会规模以及用水协会成立时是否征求农户意见等因素都和农户参与意愿显著地正相关。
部分学者更加具体地分析了特定因素对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或者特定农户群体的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许朗等(2015)专门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以安徽省淠史杭灌区为例,从网络、信任和规范3个维度测算农户社会资本,证明社会信任指数和社会网络指数均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规范指数的影响则不显著。郭玲霞等(2009)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妇女的参与程度低,其参与意愿主要与社群特征因素有关,主要是与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的态度、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家庭规模呈显著负相关。
学者们关注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带来的政策效果。最直接的影响是对灌溉用水和灌溉设施等灌溉系统的影响,间接的影响则是对作物产量等农业生产的后续影响。不同学者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差别较大,一些文献研究认为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系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更多的研究则发现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系统有积极影响,而且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可以进一步帮助低收入群体提高农业收入。分别整理如下:
(一)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没有影响
国内较早探讨这一问题的是王金霞等人。王金霞(2005)的调查发现黄河流域的村集体管理制度被用水协会和承包管理模式逐步取代,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多数流于形式,只有那些建立了有效节水激励机制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节水的目标,而名义上的农户参与行为没能带来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王亚华(2013)认为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这种“自上而下”的特征,在“层级推动—策略响应”政策执行模式下,基层政权组织策略性地完成上级政策,同时也契合当地实际和满足自身利益,这导致用水户协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大量的低效和流于形式。其深层根源在于目前的基层灌溉管理实践中,一些地区缺乏用水协会有效运作的条件及对用水协会的制度需求。对此,韩青、袁学国(2011)对甘肃省张掖地区的调查也表明,在行政干预下“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用水协会,普遍由村委会领导兼任协会负责人,管理决策也是行政命令式的模式,这会导致用水户对灌区事务的管理并不具有真正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用水户对灌溉管理的民主参与并没有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尽管他们的实证结果证明成立用水协会比村集体管理能节约灌溉用水。
(二)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有积极影响
王金霞等人对用水协会的后续研究发现了用水协会的节水效果。成诚、王金霞(2010)的调查表明,和2001年相比,2005年黄河流域用水协会已经成为灌溉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式。和村集体管理几乎没有农户参与相比,有70%的用水协会允许农民参与选举用水协会的管理者或者邀请农民参与协会的日常会议,而且用水协会管理透明度更高,90%的用水协会告诉农民水费的收取方式、灌溉水量和实际灌溉面积等管理信息。与改革初期不同的是,改革不完全是上级政府政策干预的结果,当地的资源和社会经济特征等因素也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王金霞等(2011)进一步对比了2001~2004年和2004~2007年两个时间段黄河流域用水协会的节水情况,发现用水协会的成立显著促进了作物用水减少的速度,他们认为管理者在新的制度安排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作用下,更加注重对灌溉系统的维护运行及灌溉供水的服务水平,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是用水协会对灌溉用水的影响主要是在用水协会成立初期,作物用水能显著减少,如果继续实行这一制度,节水的效果就不再显著。
国外学者已经证实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能对灌溉系统和农业生产带来积极影响。如Bandyopadhyay etal.(2007)对菲律宾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表明,农户参与用水协会后,水费上缴率和渠道清淤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可以使农户的灌溉用水更加及时、足量、稳定,因而提高了农户的水稻产量。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严谨的计量分析。刘静等(2008)对我国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最早的地区之一——湖北漳河灌区和东风灌区的农户调查,证明用水协会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户的灌溉频率,从而改善了灌溉质量,这主要得益于用水协会成立后,有更多资源投入到渠道运行和维护以及灌溉及时性的提高上。他们进一步证实用水者协会主席的有效的民主选举可以促进农民参与,使农民在渠道的运行和维护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从而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孟德锋等(2011a)认为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提高了灌溉及时性,满足了作物需水高峰期的最优用水量,因此,提高了作物的灌溉用水效率,而且孟德锋等(2011b)进一步认为农户参与行为增加了农户灌溉次数,更便利的灌溉条件可以使农户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比,进而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且在需水量更大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进一步,作物产量的提高也增加了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周利平等(2015)的实证研究表明,用水协会对农户水稻产量有正向影响,对晚稻产量的影响显著,而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周利平等(2016)的经验分析发现,用水协会能显著增加农户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
赵丽娟(2015)分析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农户的计生资本整体的影响。她发现,农户参与行为对由耕地、用水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合成的自然资本变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田水利设施、作物产量和农户牲畜拟合的物质资本变量、由农户家庭打工人数、看水劳动力和浇水时间组成的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拟合变量都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从而在整体上对农户的计生资本产生了积极的正向影响。
(三)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低收入群体的积极影响
有部分学者进一步考察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对贫困农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影响。Bandyopadhyay etal.(2007)认为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照顾到了贫困农户的灌溉用水需求,比如在用水分配计划之外,按贫困农户的需求不定时放水等措施,满足其灌溉水量和及时性,因此可以使贫困家庭的水稻产量比中上等收入农户的水稻产量有小幅上升,所以不会拉大贫富差距。孟德锋等(2011a)认为在中国的参与式灌溉管理改革中,用水协会来自上级部门照顾低收入农户的政策压力和扩大农户参与面的目标,使其能照顾到低收入农户的实际灌溉需求,从而使其灌溉更加及时和稳定,因此,低收入农户的灌溉用水效率比其他农户相对更高。孟德锋等(2011b)认为低收入农户的作物产量因为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而增加,从而其种植业收入增加,而且增加幅度要高于中高收入农户。
综合已有研究发现,目前文献从灌溉系统是公共物品,或者是公共池塘资源的假定出发,具体分析了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意愿及行为的影响机制,这对于加强灌溉管理改革中农户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多数文献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但目前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已有文献指出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第一,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还较为粗略。目前研究还停留在灌溉组织层面分析农户参与灌溉管理集体行动的影响因素,或者仅仅对比农户的参与用水协会和村集体管理的参与意愿,尚缺乏农户参与行为层次的深入分析。灌溉管理制度,就村集体管理和用水协会管理而言,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下农户参与管理行为的参与机制在层次、深度上差别较大,目前的研究缺乏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
第二,农户参与行为对灌溉用水的影响,文献有节水和用水量增加(灌溉次数增加)两种相反的结论,究竟是原有浪费的水资源节约,还是灌溉水量不足情况下的进一步满足,这个仍需要在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讨论。而且,中西部缺水地区和东部水量充足的地区在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上有何差异,也没有做深入讨论。
第三,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反贫困作用分析,已有文献多以水稻产量作为单一考察对象,尚缺乏不同作物产量变化的比较和作物种植结构的考察,而且也缺少对中西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和东部雨水充沛地区的具体差异分析。
第四,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研究多是截面数据,缺乏不同年份的详细对比数据,而且所用计量方法多是简单的二元选择模型、工具变量法、生产率测定法等,缺乏统一理论框架下不同方法之间的对比验证,因而得出的关于参与式灌溉管理政策效果的结果尚不一致。
综上所述,今后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灌溉管理制度下农户参与行为层次的影响机制差异,在此基础上,论证农户参与行为如何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途径,以及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灌溉用水效率的差异,进而探讨作物生产中不同作物产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在研究方法和数据上,需要不同年份的追踪数据,以及同一理论框架下,不同计量分析方法的结果对比分析等。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有利于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深入、持续进行。
[1]Bandyopadhyay,S.,Shyamsundar,P.and Mei Xie.Yield Impact of Irrigation Management Transfer:A Success Story from the Philippines[R].W 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 orking Paper,NO. 4298,W orld Bank,2007.
[2]Fujuiie,M.,Hayam i,Y.,and M.Kikuchi.The Conditions of Collective Action for Local Commons Management:The Case of Irrigation in the Philippines[J].Agricultural Econom ics,2005,33: 179-189.
[3]成诚,王金霞.灌溉管理改革的进展、特征及决定因素:黄河流域灌区的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079-1087.
[4]郭玲霞,张勃,李玉文,康淑媛,杨明金.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管理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9,31(8):1321-1327.
[5]韩洪云,赵连阁.灌区农户合作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04).
[6]韩青,袁学国.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126-131.
[7]黄玉婷,翁贞林,周利平.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4):92-97.
[8]孔祥智,史冰清.农户参加用水者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西横县的农户调查数据 [J].中国农村经济,2008(10):22-33.
[9]刘静,Ruth Meinzen-Dick,钱克明,张陆彪,蒋藜.中国中部用水者协会对农户生产的影响 [J].经济学(季刊),2008,7(2):465-480.
[10](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罗伊·加德纳,詹姆斯·沃克.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11]孟德锋,张兵,方金兵.农田水利管理改革中的农户参与和高效用水———基于淮河流域的实证研究 [J].现代经济探讨,2011,(05):76-80.
[12]孟德锋,张兵,刘文俊.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业生产和收入的影响——基于淮河流域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10(3): 1061-1086.
[13]王金霞,徐志刚,黄季焜,Seott Rozelle.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农业生产与反贫困[J].经济学(季刊),2005,5(1):189-202.
[14]王金霞,邢相,张丽娟,刘亚克.灌溉管理方式的转变及其对作物用水影响的实证[J].地理研究,2011,30(9):1683-1692.
[15]王亚华.中国用水户协会改革:政策执行视角的审视[J].管理世界,2013,(06):61-71,98.
[16]张兵,孟德锋,刘文俊,方金兵.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北地区农户的实证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66-72.
[17]张宁,吐尔地·尼亚孜,柴军.干旱区农户参与农村小型水利管理的行为分析[J].技术经济,2006,25(12):85-88.
[18]许朗,罗东玲,刘爱军.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15,37(6):1287-1294.
[19]赵立娟.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内蒙古灌区农户的调研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1):256-261.
[20]周利平,苏红,翁贞林,邓群钊.基于变量内生性纠偏后用水协会对水稻增产效果的实证分析 [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6): 1089-1095.
[21]周利平,文圆,苏红,邓群钊.用水协会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2):154-161.
孟德锋,男,河南省沁阳市人,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
廉俊霞,女,河南省沁阳市人,河南省沁阳市水利局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经济。
F303.1
A
1008-4428(2016)11-03-04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农业导向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编号:11&ZD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田水利改革中农户参与灌溉管理行为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编号:71103091)、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金融学”(苏教高[2015]11号)和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应用经济学”(苏政办发[2014]37号)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