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自主管理”的道德思考

2016-12-27 17:39唐玉
科教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自主管理问题策略

唐玉

摘要 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应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为引领,强调人性的关照,使学生达到纪律与自由的统一,规范与自主的和谐,最终形成道德自觉。班主任应以审慎的态度,理性认识合作学习小组建设,通过提升自身的育德能力、坚持对学生的小组管理进行持续的价值引领、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对小组的归属感、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小组的自主管理。

关键词 问题“自主管理”概念解析 现象分析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7.077

1当前合作学习小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在我国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采用了小组合作这一有效的教学形式,笔者所在地区的中小学也在课堂上广泛开展小组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小组合作的前提是组建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亦称学生学习共同体),一个40人左右的班级一般可以分为10个左右的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将课桌摆放为上形、口形、凵形等形状。这样的课桌摆放改变了传统的所有学生都面对教师,教师一眼就可以看清全部学生的状况,使学生从正面面对老师改为侧面甚至背面老师,老师不能够再一目了然地监督学生,学生的学习亦不再是在老师的监控下进行,而是在小组同学的合作中展开,小组的纪律也主要靠小组学生自己来管理。因此,加强小组的管理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小组的管理应该是小组学生共同参与的自主管理。

笔者在对区域中小学小组建设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很多班主任被小组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所困扰:有的学困生不愿意接纳学优生的帮助;有的组员不服组长管教,制定好的组规形同虚设;有的小组为了给本组加分,贬低别的组甚至做出有损别组的行为;有的学生为了给本组加分,抄写答案……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什么学生都已经自主了,还出现了这么多管理上的问题?据此,笔者对区内中小学小组自主管理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存在大量“伪自主”的小组管理,下面选择其中的两种情况供分析:

(1)一个小学学习小组的组规:①每人每节课发言一次,否则买2.5元以上文具3个。②语文90分以上,数学95分以上,否则写300字反思。⑨做不团结、不文明的事(如打架、叫外号等),写300字的反思……其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已达成全班共识,即考试成绩差导致小组经常被扣分或经常不执行组规,讲话导致小组扣分,驱逐出小组。

(2)一个中学学习小组组规:①如果小组成员都考好了,组长自己出钱给大家买东西吃。②小组成员违反了小组规则,罚为本小组成员倒水一周。⑨上课时,小组成员不准讨论与该课堂无关的内容,否则一律鄙视。④在组内说脏话、做不雅动作,自己掌嘴一次。⑤考试低于组内平均分,每科罚交组费2元……

上述组规显示,在所谓的小组自主管理中包含着大量的“非道德”甚至于“反道德”的行为,学生的自主不是基于内在需求,而是迫于外在处罚的压力,导致小组管理从“自主”变成“伪自主”。怎样实现真正的小组自主管理?笔者认为应当首先从道德教育的视角对班级合作小组中的“自主管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辨析,才能探究出实现真正的小组自主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2“自主管理”的内涵解析

如何理解自主管理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应当从自主与管理两个方面来理解其道德内涵。“自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从自我出发做出决定的意志和行为,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为性。”管理指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和领导他人去有效工作和学习,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外在的规训,强调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服从。

自主管理这一概念将“自主”与“管理”这一组德育理论中大相径庭的概念融合在一起,管理是自主的保障,自主是管理的目的,其终极目标是引导学生达到纪律与自由的统一,规范与自主的和谐,最终形成道德自觉。

因此,从道德教育的观点来看,中小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中的自主管理应体现出以下几点:一是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为引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越是偏激的执着将导致越深程度的迷失,从而导致教育本质的偏离。二是强调人性的关照。“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心灵沟通的平台,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自主管理彰显的不应该是概念化的、冷冰冰的理性制度,而是理解、包容、欣赏和激励,彰显着人性的魅力。三是以“自觉”作为自主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的最高境界固然不在于强制遵守,却也不仅仅是自愿服从,而在于将其内化为情感,上升为信念——这种信念是对他律与自律的超越,是一种道德自觉。

3小组自主管理中的“伪自主”现象分析

3.1从小组管理的价值追求分析

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管理的是“学生”——是具有自主、自觉能力的人,人之价值在于求真向善向美。合作学习小组中自主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管好小组纪律,更应在于通过管理,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在小组的自主管理中,应该尽量避免不道德的管理行为,以善引发善,而不是以恶鞭策善,使管理符合道德,符合人性。

比如,“每人每节课发言一次,否则买2.5元以上文具3个”这类组规,单纯的物质奖惩扭曲了自主管理的本来目的,误导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容易造成学生的功利思想;再如,小组之间开展的竞争导致学生作弊等不良行为,恰好应证了钟启泉教授的观点:“建立在竞争关系基础上的管理,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敌对、压抑、不平等的……竞争原理是一个班级病症的‘病原菌,是一个班级出现等级分化的源泉所在。”

3.2从小组学生的自我需求分析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成为人发展的动力。在小组中,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渴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自主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为学生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

但是,从前文提及的组规中可以看到,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展示学生的才能而开展的小组管理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学生的“审判席”。在这个审判席上,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成为了被审判的“犯人”。这样的小组管理,难以让组员体会到归属感,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必然导致学生对小组管理的反感,进而产生反抗的行为。

3.3从组内学生的关系分析

良好小组的形成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小组的规章制度需要所有成员来共同维护和遵守。如此,小组的自主管理自然体现出一种平等、合作、规则意识等道德特征。

但是,像“在组内说脏话、做不雅动作,自己掌嘴一次”这样的惩罚方式使罚者与被罚者在人格方面不平等,破坏了组内成员的关系。又如“考试成绩差导致小组经常被扣分,驱逐出小组”这种规定,制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差生”影响了自己小组的分数,评不上优秀小组。这样的奖惩,激发了小组成员对“差生”的怨恨,破坏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

4实现小组自主管理的策略探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自主管理也应当如此。班主任应该以一种教育的情怀关怀“人”的成长,立足内因,帮助班级学生的小组管理从“他律”到“自律”,最终走向“自觉”。

4.1加强学习,转变班主任的教育观

目前,很多中小学班主任仅仅将小组作为小组学习的组织管理形式,其功能仅仅是学习上的互助合作,提高学习效果,忽略了小组管理中的德育意蕴,更对这种忽略可能造成的教育本质的偏离浑然不觉。有的班主任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由于自主的养成是一件费事费神,反复且因人而异的过程,强制性的纪律管理相比之下则显得易操作,更省事,班主任们自然愿意选择简单易行的方法。因此,通过加强培训、引导学习、开展研修等多种方式提升班主任的育德能力和水平,转变班主任的教育观是转变学生小组管理的前提。

4.2价值引领,坚持小组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

小组合作大致要经历班主任引导管理阶段、师生共同管理阶段和学生自我管理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在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同时,自始至终以道德浸润学生的心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小组的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小组文化,对小组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与纠正,小组自然就会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4.3开展活动,培养组内学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

共同活动是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无论是在小组还是班级中,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积极向上的集体,其动力来源于集体成员的共同活动。。在共同活动中,集体成员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对于集体的价值,从而产生对集体的归宿感与认同感。因此,多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小组之间进行正当竞争,可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增强小组成员对小组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4.4实施发展性评价,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在小组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多元的、发展性的小组评价机制。比如,对一些“后进生”来说,应注重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与成员之间得分的横向比较。这样,可以弱化小组成员对其“学习不好”的关注,因其进步而产生欣赏和认同。再如,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发展性评价。这种评价看重学生努力的过程,帮助学生对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收获和失误进行分析和解剖,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猜你喜欢
自主管理问题策略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