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思维引领,地理思想渗透

2016-12-26 13:33林章和
青苹果·高一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循环洋流流域

林章和

“水”是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之一,“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关系密切,“水”不仅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还养育着现代各类经济、文化活动。“水”在历届高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构建知识树,夯实“水”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中涉及“水”的内容很多,自然地理中的“水循环、海水运动、水资源利用”,人文地理中的“水的区位意义及其价值”,区域地理中的“河流与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流域综合开发”,等等。知识点众多,且分散在各个章节中,很多同学难以系统掌握。将高中地理中“水”的知识进行重组,以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形式呈现,使本部分知识系统化,将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二、解读课程标准,掌握“水”的思维方法

本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涉及的课程标准主要有三条。

课程标准一:“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示意图”包括运用水体间的状态转化示意图、相互补给示意图、空间转移示意图。状态转化包括固、液、气态之间的转化,咸、淡之间的转化等。相互补给主要是指河流、湖泊、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五种主要水体间的相互补给。空间转移包括大尺度空间转移和小尺度空间转移:大尺度空间转移主要指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小尺度的空间转移主要指局部小环境区域之间的水循环,如以城市为中心的、以湖泊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在各类水体进行转化、补给和转移的过程中,识别各个环节的名称,理解各个环节的作用,把握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及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主要发生的空间有海洋、大气和陆地。海洋的下垫面性质单一,蒸发主要受气温影响;大气主要承担着水汽输送和状态转化两项任务;而陆地地表状况最复杂,与人类活动联系也是最紧密的,因此水循环的变数也是最大的。如近年高考频繁考查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干涉,主要包括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等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环节。其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干预是最显著的。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1~3题,考查的就是人类对城市地表径流的干预。“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条件也是运用相关的示意图,“说明”的能力要求高于“说出”,属于理解层面的。首先,地表各地气候差异显著,降水差异大,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但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地表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其次,淡水资源在地表的数量极其有限,但由于水循环的存在,使得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维系着地表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水循环还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陆地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就是水循环对生态、地貌等的影响。

课程标准二:“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地图”的目的是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因此这里的地图有很多,可以是风带、气压带图、洋流模式图、全球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也可以是局部地区洋流分布图,还可以是海洋航行、海洋渔场分布、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污染等相关图。多数情况下,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选用的都是局部地区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为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基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主要是以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结合南北半球的差异,可以归纳出四大海区洋流模式,即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北半球中低纬度的顺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的逆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北印度洋海区特殊的季风环流(夏季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以逆时针方向流动)。归纳洋流分布规律时,是以海区为中心形成完整的大洋环流,但高考往往考查以海岸、大洲、国家为中心的局部海区、局部环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图形识别能力。洋流自身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洋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专题学习的最终目标,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宏观影响和具体影响。宏观影响主要指洋流实现了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促进了全球热量平衡。具体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海洋污染、海洋航行的影响。洋流作为一种非地带性因素,对沿岸气候影响尤为显著,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如2015年江苏卷第19、20题。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海水的运动方向决定了大渔场的分布形成。如2014年四川卷第14(1)题。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扩大污染范围,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如鱼类、海鸟等)的生存。随着人类对海洋干预的深入,这种污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考对此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如2014年江苏卷第13题。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主要是借助洋流运动的强大动力。海运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量大价低,二是顺流提速、省油、安全,三是海运来回路径往往大相迳庭。

课程标准三:“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标准里的“流域”是不确定,没有明确是哪个流域,根据有关专家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某一类流域,当然,这类流域的共性就是都具有某些可以综合开发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种类可以多样,可能是能源资源,也可能是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是以河流为中心分布的。不同流域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开发和治理的内容差异也很显著,因此本条课标要求的重点不是流域开发和治理的内容,而是研究流域规划和发展的方法。关于流域的综合开发应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条件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生态影响、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关于流域的规划应关注三个方向:一是以水资源为主的规划模式(如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二是以河流生态环境为主的规划模式(如上游、中游、下游的生态治理);三是以流域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如2014年广东卷第41(1)、(2)题,2014北京卷第36(1)题。

三、体验高考真题,明确“水”的学科思想

高考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正由学科理论走向学科应用,对“水”的考查亦不例外,考查方向由造成水体变化的自然原因走向人为原因,由水体变化的原因走向水体变化的影响,由水体变化的影响走向水体变化的应对措施,观察视角也由离人类较远的水体走向人类生活在其中的水体。

(2014年北京卷)读下图,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目标主要是“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干预”“水资源的区位意义”“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考查的能力目标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试题的设计理念紧扣人地关系,突出人地矛盾,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第(1)题,因为水资源在该区域时空分布不均,所以人类对地表径流进行了直接干预;第(2)题,因为该流域的水资源数量不足,所以人类农业经济活动应做出调整,努力适应水资源环境;第(3)题,考查的是流域综合开发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会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并为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对策和措施;第(4)题,考查的是流域综合开发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并要求通过调整第二产业结构,来缓解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水循环洋流流域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区域联动护流域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青铜峡灌区水循环主要因子及演变规律研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水循环冷热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