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做好广播文艺节目

2016-12-26 08:11张艺龄
中国广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媒体传播创新

张艺龄

【摘要】《中国大舞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文化发展工程”推出的大型文艺专栏节目,以推广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为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氛围。本文以《中国大舞台》为例,探析新时期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形式和内容,开掘传播渠道,为听众制作出更好听的广播文艺节目。

【关键词 】 广播文艺 传播 媒体 发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广播文艺节目是指在广播中播出的以各种文艺表现手法为主体的节目形式,是广播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广播文艺节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内容呈现可以使听众身心愉悦,受到广泛喜爱。新时期,新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的新样态层出不穷,也给传统广播文艺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舞台》节目为例,探讨新时期如何做好广播文艺节目,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一、《中国大舞台》节目设置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在中央精神指引下,中央电台以整合文艺广播资源为抓手,大力增加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制作和传播力度,并适时启动“文化发展工程”,开启了新一轮广播文艺节目改革。

在传统的广播节目设置中,文艺类内容占比较高,有时达到50%以上,且在频率节目时段相对集中,但随着频率专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多文艺节目被归入专门的文艺或音乐频率,保留在新闻综合频率的文艺节目播出时长被大大缩减。以中央电台为例,近年来,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以“新闻立台”为原则不断调整节目布局,节目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全天滚动播出,原有文艺节目播出量所剩无己,大量综合类文艺节目失去了播出平台。以往强势的综合类文艺内容资源亟待整合,中央电台文艺广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应运而生,为文艺广播开辟出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径,而《中国大舞台》的创办,则成为这一轮改革的亮点,是新时期文艺广播节目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中国大舞台》节目分析

(一)时段设置“标新立异”

传统文艺广播的固定性栏目如戏曲、曲艺、音乐等内容时长多为半小时或一小时,即便是频率专业化的今天,文艺广播节目时长的设定也基本是以一小时做区隔划分。《中国大舞台》节目时长为两个半小时,且选择在每周日晚19:30~22:00播出,从节目时段设置上打破了常规。之所以选择用两个半小时来打造一个新兴的广播节目,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各类形式文艺演出基本是以两小时为单位而设立,这样的节目时长无疑可以完整地呈现所录制的演出内容;二是加长的半小时时长可以邀请表达能力及专业素养水准较高的嘉宾对演出进行介绍评说,目的是为听众提供更具专业性的点评,以提高听众的艺术鉴赏力。

(二)内容设置兼容并蓄

作为“文化发展工程”的重要播出平台,《中国大舞台》在内容设置上兼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与中央电台合作的中央级文艺演出团体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不同门类的高层次、高水准演出占有相当大比例;另一方面,在“包容古今中外,突出民族民间”思路指导下,《中国大舞台》平时播出的内容也呈现出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特色。节目运行至今,已为听众奉献了近百场大型高端文艺精品节目,包括音乐会、演唱会以及戏剧、戏曲、曲艺等诸多文艺形式和种类的专场演出。由此可见,《中国大舞台》展现出一般意义上专题文艺节目所不具备的综合特质。

(三)加强互动

《中国大舞台》不仅仅是收纳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同时强化了现场互动的深度,根据确定播出的内容,邀请相关的专家全方位解析艺术精髓。例如:在播出由中央民族乐团演奏的《又见国乐》节目中,邀请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和上海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姜莹做客《中国大舞台》,听众在享受优美国乐的同时聆听嘉宾介绍一些传统乐器的演奏方法,感受国乐的无穷魅力。大多数听众对传统乐器了解甚少,做客嘉宾会详细讲述所演奏乐器的特点,通过互动交流,不仅让听众欣赏到音乐,更让听众了解音乐形式、增长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

三、新时期如何做好广播文艺节目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型媒体不断涌现,加快推进传统媒体融合发展与转型,提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刻不容缓。广播要满足广大听众的新需求,推进广播文艺节目的融合发展,就要积极创新,创造出适合受众需求的广播文艺节目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渠道。

(一)创新广播文艺形式

目前,各传统媒体节目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节目正经历着相互竞争、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过程。广播文艺要想更好地发展,首先,在创新节目形式、提高文艺节目的欣赏性方面,除了通过设置嘉宾访谈环节与听众进行互动以外,还可以依托新技术增加微博、微信环节,具体说,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提前预告节目,设置话题吸引听众参与。其次,精选互动话题,增加节目传播效果。合适的互动话题可以更加贴近听众,听众不仅可以在欣赏中得到娱乐,还能通过广播文艺节目的各种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互动话题的选择不仅是对广播文艺节目,对于其他媒体平台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节目的主基调,并影响节目的整体进程,进而影响节目的收听效果。设置新颖又能引起听众共鸣的互动话题,让听众参与进来,使其通过节目进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这也是广播文艺节目生产制作的目的之一。例如:一些电视节目会对热播、热映的电视剧和电影进行评议,以增加节目效果。广播文艺节目完全可以效仿以增加节目的话题性,使得听众更愿意去收听和关注。

(二)精心选择节目内容

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节目内容的选择都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坚守节目内容的质量水准更是责无旁贷。现阶段,广播文艺节目内容的获取途径不应再是循规蹈矩,而应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手段将信息整合,实现深度加工。

第一,内容创新。未来广播文艺的内容选择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以及听众关注和喜欢的热点来确定节目内容,改变广播文艺节目的固有模式。广播文艺节目的内容要根据听众关注的热点进行及时更新。比如:音乐节目要体现个性化,使内容更加贴近听众。应杜绝一味地播放流行音乐,而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社会上出现的热点来选择播放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将听众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听众群体特点设置节目内容,稳定节目听众群体。在内容编排上,尽量迎合听众兴趣,以此增加收听率。

今年是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各大院团都在围绕这些主题活动进行规划和参演。《中国大舞台》录制并播出建党95周年“庆七一音乐晚会”以及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原创剧目歌剧《长征》。这两期节目通过后期内容的精编,获得听众好评。另外,在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夜,首部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反对战争、歌颂和平为主题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和平颂》在南京上演。12月14日,《中国大舞台》播出了这部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交响乐。当晚播送的录音版本是2014年9月3日首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版本。该节目完整呈现演出现场实况,让听众犹如置身音乐会现场,同现场主持人濮存昕一起在音乐中以史为鉴,哀悼遇难同胞,缅怀抗日英烈,激发爱国情感,共同唱响“世界和平”这一永恒主题,使节目具有了不同往常的时代意义。该节目在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获得广播文艺类提名奖。

为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大型公益交响歌会《歌唱延安》由中央电台与中共延安市委联合举办,2013年12月23日演出,以文艺贴近基层的形式呈现革命圣地的艺术特色,歌唱延安精神、讴歌时代风采。大型交响歌会《歌唱延安》实现了艺术创作的几大突破:首次邀请农民歌手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他们用带着泥土气息的地道表演展现出原汁原味儿的乡音乡情;实现民歌与交响乐队的创新合作,极大地丰富了民歌的艺术表现力。陕北民歌与交响乐队跨界对话,用口口相传的山曲、信天游、大唢呐尽情展现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致力原创,推出新作,板胡作品《边区畅想》、陕北说书《看延安》、乐队伴奏版诗朗诵《回延安》都是首演并取得良好效果;围绕延安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大胆结构,新老同台,艺术形式丰富多样,89岁高龄的著名歌唱家王昆登台演唱《纺棉花》、青年歌手杜朋朋清唱的一首《黄河船夫曲》令全场为之动容,板胡、钢琴、朗诵、陕北说书、陕北大唢呐,各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创新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2013年10月,节目组集体前往延安采风,遍访延安当地的民间歌手和说书艺术家,采集了大量的录音素材,并邀请在京的多位陕北民歌音乐专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以及著名指挥邵恩、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参与策划与创作,节目经过近三个月的打磨,最终成功完成了音乐会的演出。在《中国大舞台》制作播出的《大型交响歌会——歌唱延安》获得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选广播文艺类大奖。

第二,渠道创新,广播文艺节目内容实现个性化定制。在互联网传播下,传统广播节目的收听方式、收听习惯及收听场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广播文艺制作出符合听众需求、定制听众感兴趣的节目将成为可能。广播的内容定制化并不与广播播出体系相矛盾,通过发送听众喜欢并关注的广播节目,这样不仅满足了听众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还避免了资源浪费。要实现广播的定制,关键在于了解听众需求,围绕听众需求设计、生产节目内容。在互联网时代,听众作为消费者拥有选择、评价的权利,广播节目的个人订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个人订制内容可以将广播与听众紧密连接,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广播内容订制化对于听众来说,既是对听众需求的满足,又是对听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传统广播节目而言,根据听众需求的变化,制定符合听众需求的个性化、陪伴性广播产品,让听众也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来,不仅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实现了听众体验,还呈现了其与互联网时代融合的发展方向。像现在的网络直播,广播文艺节目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连接网络直播的主播每期表演不同的节目,以更加流行的方式进行呈现,同时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可以连接不同年龄段的主播,来达到不同阶层听众的需求,使得广播文艺节目内容在渠道的选择上进行创新。

(三)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伴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涌现,广播为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探索发展途径,寻求广播媒体转型,提升传统媒介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将实现一体化发展,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并行发展、融合为一体,从目前看尚处于初期阶段。展望未来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会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长期共存阶段。虽然新兴媒体的强势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强大的影响,但新兴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二者在长时间内将处于并存发展阶段,为进一步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中互相取长补短,节目制作方法、传播渠道及平台等逐渐趋于融合。三是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思维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途径,加快传播媒体的升级、创新,充分运用新技术,构建新时代的主流媒体新形象。传播的最终端是用户,故传统媒体在融合过程中应注重用户目标,抓住用户的想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聚集用户才是发展的最终目标所在。此外,还要注重内容的制作,内容是连接媒体与用户的关键,促进融合发展的基础之一是内容的精良。例如:每期《中国大舞台》播出前都会在周五同时发布本期节目的相关微博预告,图文结合、主题清晰,周日19:30节目开始前,中国之声官方微博会进行转发,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未来我们还会开通微信公众号等,运用更多的新媒体形式来拓展节目内容,促进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无论是宏观上的格局规划,还是微观上的技术设计,在科技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之路已经开启。媒体的融合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还要体现出不同媒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四、结语

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已普及人们生活的今天,广播丧失了一定的优势,但其仍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并将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大舞台》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中央电台也将以《中国大舞台》为范例不断创新文艺节目样态,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的新常态下不断进步,给受众 带来更完美的听觉享受。相信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传统广播文艺节目经过脱胎换骨,一定会焕发出无限活力,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媒体传播创新
当实时信息反馈成为一种网络艺术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