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祁原婷++宋建琼++尹碧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病例入选标准临床选取符合血瘀型结节性痒疹患者,均按照中医药辨证配合火针疗法综合治疗。共67例患者。结果痊愈17 例,显效 23 例,有效 25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7.01‰。大多数患者均2~3次治疗后,痒感明显减轻,皮损软化变平逐渐消退好转,继续治疗8~10次后痊愈。结论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契合病机,两者相辅相成,故获良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血瘀型;火针
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053-02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好发于四肢伸侧的疣状结节性损害,一般认为是限局性神经性皮炎的变型,典型皮损为有剧烈瘙痒的疣状结节损害。病因尚不明,可能与昆虫叮咬,胃肠功能紊乱及内分泌障碍有关,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中医称为:“马疥”、“顽湿聚结”。是由风湿热蕴结,气血凝滞,复受昆虫邪毒,或由情绪抑怒,冲任不调,营血亏虚,肌肤失养所致。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同时配合火针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血瘀型结节性痒疹,其临床症状:病程较长,丘疹结节坚实,瘙痒剧烈,夜间尤甚,伴色素沉着,伴有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舌质淡红夹瘀,脉象细数或弦。
1.2一般资料本组入选病例67例,均是本科临床门诊随诊病人。均符合血瘀型之结节性痒疹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4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1岁,病程最长36 a,最短2 a。病变部位,上肢19例,下肢45例,躯干及四肢3例。以女性及下肢居多。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皮损消失,痒感完全消失;显效:皮损基本消退,痒感已止;有效:皮损大部分消退,仅遗留轻微的瘙痒;无效:皮损部分消退,仍有较明显瘙痒。
2治疗方法
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痒。全虫方加减。处方:苦参10 g,全虫6 g,皂角刺6 g,猪牙皂3 g,荆芥10 g,防风10 g,银花15 g,蝉蜕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地别虫6 g,乳香10 g,益母草15 g,甲珠3 g(冲服)。水煎服,每剂煎汁300 mL左右,每日3次。
采用火针疗法。具体方法:根据皮损面积选择中粗火针或细火针,点刺结节皮损,采用密刺法,点刺深度0.3~0.5寸点刺不留针。同时点刺皮损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L4~S1)。结节性皮损用中粗火针局部点刺,用细火针局部浅刺夹脊穴。每周2~3次,10次1个疗程,每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3~4 d不要洗澡,同时,每日可涂搽2~3次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予预防皮肤感染。
3治疗结果
本组67例病例,治疗时间最长 27 d,最短7 d,平均17 d。治疗结果为:痊愈17例,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大多数患者均2~3次治疗后,痒感明显减轻,皮损软化变平逐渐消退好转,继续治疗8~10次后痊愈。
4典型病例
文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5年3月19日。主诉;下肢发“结节”,伴剧烈瘙痒11 a。现病史;初为双下肢伸侧为淡红色或红褐色黄豆粒大小丘疹,数目3~5个,孤立散在,以后逐年增多,渐渐汇集成群,抓痕累累,外用多种药物均无效。瘙痒剧烈,尤其是夜间或精神紧张时加剧。
检查:双下肢伸侧,尤其是小腿外侧多见暗褐色丘疹,结节,黄豆大小不一,质地坚实,表面粗糙,增厚,周围色素沉着,结节状外观,抓痕,血痕。舌质淡红夹瘀,脉象细数或弦。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止痒。方药:苦参10 g,全虫6 g,皂角刺6 g,猪牙皂3 g,荆芥10 g,防风10 g,银花15 g,蝉蜕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当归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庶虫6 g,乳香10 g,益母草15 g,甲珠3 g(冲服)。水煎服,每剂煎汁300 mL左右,每日3次。
同时配合火针疗法,双下肢根据皮损面积选择中粗火针,点刺结节皮损,采用密刺法,点刺深度0.3~0.5寸点刺不留针。同时用细火针局部浅刺皮损相应神经节段的夹脊穴(L4~S1)。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3~4 d不要沾水洗澡,每日可涂搽2~3次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预防皮肤感染;
2015年4月5日2诊;双下肢外侧结节性痒疹皮损变平整许多,质地变软,但皮损仍高出皮肤表面。同时自觉瘙痒明显减轻,时有痒感,色素沉着明显变淡,舌脉同前。继续原治疗。2015年4月20日3诊;结节基本消退,瘙痒已止。皮肤恢复正常,舌质淡红,脉象细弦。皮肤光滑,临床痊愈。
5体会
结节性痒疹,中医又名“马疥”、“顽湿蕴结”古代文献,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疥候》所曰“马疥者,皮内隐嶙起作根庶,搔之不知痛”。它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以皮肤结节损害,自觉奇痒为临床特征。中医一般按湿毒证和血瘀证分型论治,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以血证症患者居多。故本组案例均选入血瘀证型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疗效良好。笔者体会:该病的治疗关键是止痒。而火针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止痒效果,且见效快,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配合中药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火针疗法具有祛湿散血,活血行瘀,温通痹阻之功,现代研究表明:结节性痒疹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当中配合火针针刺相应的夹脊穴可激发阳气,起到扶正祛邪之功效,提高了治疗效果并缩短了疗程。另外,在该病的致病因子中,瘀血始终是重要的病邪之一。结节性痒疹的病因中,血瘀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从其临床表现中的结节坚实根深,色素沉着,肌肤粗燥,舌质夹瘀,脉弦等中可以看出,无不与血瘀有关。因此,对于该型病患者,活血化瘀为重要的治法之一,同时,在临床治疗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理气与活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的千年古训,阐明了气行在前血行在后的正常生理,也说明了血瘀之生,首在气滞的病理机制,因此言活血化瘀,必须深刻理解,气是活血先导的内涵。久病多瘀,故病程长,久病久瘀,病邪蕴结肌肤,则结节坚实,色素沉着。气滞血瘀,凝聚结块,使之经气不畅而痒,故瘙痒剧烈。舌质淡红夹瘀,脉象细数或弦为气滞血瘀之象。著名中医皮科专家徐宜厚认为,在瘀滞结节性痒疹的内服或者外用中药中,加入乳香,再配皂角刺,甲珠,功效更速。其根据《别录》谓其主“隐疹痒痛”。此为用药经验。因此,中药配合火针治疗血瘀型结节性痒疹,契合病机,中药配合火针两者相辅相成,故获良效。
参考文献:
[1]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2]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1:474.
[3]张合恩.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0-183.
[4]林国华.火针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5]欧阳恒.中医皮科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1-193.
(收稿日期:2016-07-10)*基金项目: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NO:20142A011026)
作者简介:毛湄(1982-),汉族,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疾病的中医